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外语片研究.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4946704
  • 上传时间:2022-0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4.7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外语片研究中文摘要:奥斯卡金像奖作为国际电影节中接受程度最高的一个电影节,对 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电影人有着微妙的吸引力近几十年来,随着美国经济霸权地 位的确立,其文化势力也在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电影是世界性的艺术,在一定程 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在文化交流中行使着宣传一个国家的文化 内涵和主张的职责电影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在被各国的电影人积极 的推向国际市场和国际性的电影节奥斯卡电影节自创立以来,就受到了各种热 捧,成为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电影节,每年都有不少的电影竞相参赛对于非英语 国家来说,能够染指奥斯卡“小金人”的也只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一奖项了 中国自电影“走出去”以来,电影人一直对该奖项有挥之不去的热情且不说这 样一种现象具有怎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意义,单从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所遭遇 的尴尬这一角度来讲,研究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讲策略是有意义的关键词:评讲策略 冲击奥斯卡 文化折扣 跨文化传播英文摘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奖策略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国内历史最悠久也是接受度最高的的一项电影奖项, 最佳外语片奖是奥斯卡奖中的一项,它是颁发给年度最佳非英语电影的奖项,提 名电影应在每年10月至第二年9月间在出品国或所在地区公映。

      该奖仅颁给电 影的导演,但被认为是对出品国的奖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虽然不是奥斯卡奖 项中最为重要的奖项,但是对非英语电影具有微妙的吸引力;最佳外语片奖对于 非英语电影跻身国际市场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外语片奖项的设立起始于 1947年,1947年至1955年间以奥斯卡荣誉奖的形式颁发给一些优秀的外国电影, 借以提高世界各地观众对奥斯卡的注意荣誉奖颁发至1955年,期间意大利、 法国、日本各得三次奖座但是从1956年起,最佳外语片成为竞赛单元,正式 制订了评审办法最佳外语片的奖项的决选与其他的奥斯卡奖项不同一般 而言,奥斯卡的奖项是由职业委员会投票选出入围名单,最终再由全体会 员投票选出得奖者但外语片则是另成立评选委员会,由较少的评审委员 选出入围名单,再由参予过外语片放映活动的会员们来选出得奖影片因 此外语片的奖项与普选的其他奖项较为不同,是由少数的评审委员所选出 来的多年来,美国影艺学院CAMPAS)都会邀请每个国家推派一部剧情片 来参加最佳外语片的竞赛随着奥斯卡奖的声誉越来越大,奥斯卡最佳外 语片对于一些非英语国家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纵观历届奥斯卡最佳外语 片的获奖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最佳外语片的评奖策略经过了一个变化的 过程。

      最佳外语片成立之初只是作为荣誉奖的形式来颁发的,那时候的评 讲价值体系主要表现为推崇具有新意的电影,后来就渐渐变得中庸了岳 竹兰在《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奖策略及启示》一文中就指出:“20世纪 40年代一一70年代中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奖策略主要表现为紧随世界 电影艺术发展潮流,偏重艺术风格鲜明的大师作品70年代中后期至今,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评奖策略进入成熟稳定阶段,这时的评奖策略更加侧 重对非英语影片题材和内容的选择,其评奖口味渐趋保守和中庸⑴随着 国际形势的变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价价值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然 而唯一不变的是,美国人始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范围之类,用自己的视角 来审视申报的最佳外语片影片一一也就是说,凡是符合美国人的审美需求 的,就是能够得奖的;凡是表达美国人理解不了的思想的影片,都无缘获 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即使那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总而言之,即使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本身所具有的兼容性和多样性明显不足,但是它对很多 非英语国家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尽管我们对奥斯卡奖 的情感有些复杂,但毫无疑问,它是一个标杆,一种象征一代表电影工业 的最高水准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是凝聚了全世界各国当年度最优秀的 影片,在某种程度上讲,比最佳影片的分量更重。

      [2]非英语国家“冲奥”现象及原因奥斯卡金像奖是世界电影发展的产物,是美国国内元老级的电影节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霸权地位毫无疑问 的已经确立起来了这样一来,美国国内的电影节自然也会向国际迈进,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从一开始的荣誉奖到后 来评奖细则越来越具体化,美国人成功的掌控了评奖的话语权以前的“最 佳外语片”奖是由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奖的,从第一轮的评审中选出 60部影片,再通过第二轮的投票产生选出5部提名影片,第三次评审才能 够最终选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而评审办法的新规则制定后,是在 第二轮和第三轮的评选中间加了一项评审在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们选出了 60部影片之后,再继续投票选出9部影片候选;第三轮时,评审委员会的 评审员团队中必须增加10名纽约评审员,再选出5部提名影片,最后才是 大奖的揭晓时刻评审办法的细化,其实是增加了获奖的难度,奥斯卡最 佳外语片的竞争也显得更加激烈了这样的变化其实是一种电影节之间的 竞争策略获奖的门槛抬高,那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国际电影节中的地 位也就水涨船高了而一些非英语国家对这一奖项的热情和这一奖项自身 的地位,其实一种互为因果的辩证法的关系。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 国际地位提高,一些非英语国家对它的热情度就越高,就越想挑战这一大 奖;热情度一高,参选的影片也就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奥斯卡最佳外语 片”奖的声誉也就会不胫而走了然而很明显的一点是,“奥斯卡最佳外 语片”制定出新的评审办法,其实是期待得到更多的关注的在此之前, 很多的非英语国家已经对此奖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其实是一种值得 深究的现象除去欧洲发达的非英语国家对美国的附庸之外,亚洲非英语 国家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给自己的本土电影找到一条走向国际的捷径,随 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于是“冲奥”就成为了 很多亚洲导演的梦想和毕生追求究其根源,应该从经济、文化和艺术三 个角度来理解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早就已经确立,在给自己国家带来经 济效益的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不少的发 展中国家更是从中获益不少从这个层面来说,美国是很多亚洲非英语国 家的榜样,除了在经济上,文化和艺术也是很多非英语国家学习的,电影 工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不得不承认的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 球最高水平,其他国家自然是希望跟上他的脚步,以达到自身的发展和发 达。

      这样那些“冲奥”的电影人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三.中国电影的处境,及其“冲奥”的现状就亚洲来说,经济的发展程度远远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亚洲的电影 工业也是较之晚了几十年的,以至于亚洲电影在当下的处境十分尴尬我 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成就,但是要拿到国际上去参赛,却又不免显得有点信 心不足亚洲电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包括最初的荣誉奖)的,也 不过只有6部影片:日本1951年的《罗生门》、1954年的《地狱门》、1955 年的《宫本武藏》,2000年台湾地区的《卧虎藏龙》,2008年日本的《入 殓师》以及2011年伊朗的《一次别离》在与欧洲的获奖电影相比之下, 亚洲电影在数量上是输了的显然,亚洲电影的国际化道路还很漫长中 国电影处在这样的一种不利的客观环境中,深究其电影“冲奥”屡败的原 因,我发现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客观方面来说,电影技术在一定 才程度上的落后致使我们难以迈向国际化的市场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国的 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产业也随之兴盛,但是与比我们起步早很多的西方国 家来说,还是斧了一截的而随着电影成为了世界性的艺术之后,中国电 影的拍摄和剪辑制作技巧也大大提高,所以这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能忽视却 影响甚微的。

      第二,从主观原因方面来说,电影一线人才的缺失对于中国 电影来说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导演很多在国内好评如潮,但 距离国际大导演还有点遥远,“第五代”导演也只有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不 仅如此,很多国内的一线电影导演都在致力于将国产电影带向世界的同时, 迷失了自我陈凯歌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屡次受挫后,推出的影片《无极》 则更是恶评如潮一味的迎合别人的审美,最终还是逃不出自身的狭隘, 失败也是必然的刘也良就曾指出:“很多电影人因崇拜而盲目模仿好莱 坞制作,把奥斯卡作为电影成功的不二法门,在逐渐失去自我和传统的价 值定位后,主动地消弭了平等的文化交流⑻可见,我们的电影人在一定 程度上还是需要加强专业素质的而我认为真正使我们走出去变得困难重 重的原因在于电影对外输出时产生的文化折扣刘桂清早就在自己的论著 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一般来说,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文化障碍、 习俗障碍、价值观障碍、审美障碍等等,均会导致'文化折扣',这也成 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必然碰到的一道坎⑷东西方之间的价值观和审美 观的斧异是最根本的原因西方文化一直是开放的、个性张扬的,而东方 文化则显得含蓄内敛,只有东西方文化共同的一部分才能够比较好的被西 方人理解,然而这种共同性的元素少之又少。

      中国的大导演一方面致力于 表达民族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想兼顾国际市场,试图让中国电影走出去 这样一来就有矛盾了,民族性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被其他民族所接 受的虽然有一句话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其实在电影行业,做 到这一点的确很难这样,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就有了 “文化折扣”文 化折扣就是“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 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它地方吸 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里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 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⑹不仅在中国电影“冲奥”中, 在整个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这种文化折扣都存在导致文化折 扣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东西方语言之间的斧异华人导演唯一获得过最 佳外语片的是李安拍摄的《卧虎藏龙》纵横这艰辛的历程,笔者认为中 国电影在国际市场尚未成熟的原因,除了经济的、技术的、体制的原因,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恐怕与我们的英文字幕翻译质量有关 [3]众 所周知,汉语是全世界含义最为丰富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 一在华语电影的输出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翻译和字幕。

      中 文博大精深,电影台词有时候更是一语双关、一石二鸟,甚至会包含众多 的中国古典诗词等,这些都是英语翻译不能完全表达的因素而在汉语中, 这种因素太多太多不仅如此,中国电影的传统与西方不同,它是通过电 影的台词来构成电影语言的主体的,这与西方重视画面的表现力又背道而 驰了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在中国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影片文学 的、戏剧的痕迹太强了,总想用台词来表达同西方比起来,西方文化许 多是靠图像来表现从纯电影性角度来看,文学性过重就妨碍依靠画面本 身来表达内容⑷这就说明了中国电影“冲奥”败北的必然性我们不能 说中国电影的语言习惯是错的,而是当下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提 出对策来解决 提咼字幕的翻译水平四.华语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自提倡“走出去”以来,中国电影在冲击奥斯卡时表现平平直到2000 年台湾地区的《卧虎藏龙》,不仅摘得最佳外语片的桂冠,还获得了最佳 艺术指导奖、最佳原创音乐以及最佳摄影四项大奖这一消息传来震撼了 国内的电影人和观众在国外较好又叫座的《卧虎藏龙》在国内的反响平 平,甚至在获奖消息传来之后,影院复映时,上座率也不高张钊在分析 这部获奖影片的时候就曾这么说过:“国内观众认为《卧虎藏龙》虽然不 斧,但绝对没有西方人看到的那么好:故事结构有硬伤,人物形象不真实, 武打动作虚假,电影特技落伍,险些露出马脚。

      票房的斧强人意也就不足 为怪了甚至当《卧虎藏龙》已获得奥斯卡奖10项提名的消息传来,虽有 影院复映,也应者寥寥冏且不谈《卧虎藏龙》到底是不是让人误读了, 且不谈这一影片的获奖体现的是中国的成功还是导演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