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整理的十二经筋有图.pdf
6页名称 足太阳之筋 治疗用经筋 手太陰之筋 【仲春痹】出《灵枢·经筋》 《灵枢注证发微》 : “此证当发 于二月(指农历)之时,故名 之曰仲春痹也 足太阳经筋: 起始于足小趾, 上结于外 踝; 斜上结于膝部; 下方沿足外侧结于 足跟, 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 其分支结 于小腿肚(腨内) ,上向腘内侧,与腘 部一支并 行上结于臀部; 向上夹脊旁, 上后项; 分支入结于舌根 直行者结于 枕骨, 上向头项, 由头的前方下行到颜 面,结于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纲”, 下边结于鼻旁背 部的分支,从腋后 外侧结于肩髃部位; 一支进入腋下, 向 上出缺盆, 上方结于完骨 (耳后乳突) ; 再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 部 名称 足少阳之筋 治疗用经筋 手少陰之筋 【孟春痹】出《灵枢·经筋》 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阳筋病 《灵枢注证发微》 : “此证当发 于正月之时,故名之曰孟春痹 也农历正月为孟春详见 足少阳经筋病条 起于第四趾, 向上结于外踝, 上行沿胫 外侧缘, 结于膝外侧; 其分支起于腓骨 部 上走大腿外侧, 前边结于“伏兔”, 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季胁,上走 腋前 缘, 系于胸侧和乳部, 结于缺盆。
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行于太 阳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额角,交会于 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结于鼻旁分 支结于目外 眦,成“外维” 名称 足阳明之筋 治疗用经筋 手心主之筋 (手厥阴之筋)【季春痹】出《灵枢·经筋》 十二经筋病中的足阳明筋病 《灵枢注证发微》 : “此证当发 于三月(指农历)之时,故名 之曰季春痹也详足阳明经 筋病条 起于第二、三、四趾,结于足背;斜向 外上盖于腓骨, 上结于膝外侧, 直上结 于髀枢(大转子部), 向上沿胁肋, 连属 脊椎直行者,上沿胫骨,结于膝部 分支结 于腓骨部, 并合足少阳的经筋 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结于股骨前,聚 集于阴部, 向上分布于腹部, 结于缺盆, 上颈部,挟口旁,会合于鼻旁,上方合 于足太阳经筋 ——太阳为“目上 网”(下睑)其中分支从面颊结于耳 前 名称 足太阴之筋 治疗用经筋 手太陽之筋 【孟秋痹】出《灵枢.经筋》 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太阴筋病 《灵枢注证发微》 : “此证当发 于七月之时,故名之曰孟秋痹 也农历七月为孟秋详见 足太阴经病候条 起于大足趾内侧端, 向上结于内踝; 直 行者, 络于膝内辅骨(胫骨内踝部), 向 上沿大腿内侧, 结于股骨前, 聚集于阴 部,上向腹部,结于脐,沿腹内,结于 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着于 脊椎。
名称 足少陰之筋 治疗用经筋 手少陽之筋 【仲秋痹】十二经筋病中的足 少阴筋病出《灵枢.经筋》 《灵枢注证发微》 :“此证当发 于八月(指农历)之时,故名之 曰仲秋痹也 起于足小趾的下边, 同足太阳经筋并斜 行内踝下方, 结于足跟, 与足太阳经筋 会合, 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 同足太阴 经筋一起向上, 沿大腿内侧, 结于阴部, 沿脊里,挟膂,向上至项,结于枕骨, 与足太阳经会合 名称 足厥阴之筋 治疗用经筋 手陽明之筋 【季秋痹】灵枢注证发 微》:“此证当发于九月(指农 历)之时,故名之曰季秋痹 也详足厥阴经筋病候条起于足大趾上边向上结于内踝之前 沿 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之上, 向上沿大 腿内侧,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 名称 手太阳之筋 治疗用经筋 足太陰之筋 【仲夏痹】出《灵枢·经筋》 《灵枢注证发微》 : “此证当发 于五月(指农历)之时,故名 之曰仲夏痹也 起于手小指上边, 结于腕背, 向上沿前 臂内侧缘, 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踝) 的后面, 进入并结于腋下, 其分支向后 走腋后侧缘, 向上绕肩胛, 沿颈旁出走 足太阳 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 分支进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 结于下额, 上方连属目外眦。
还有一条 支筋从颌部分出, 上下颌角部, 沿耳前, 连属目外眦,上 额,结于额角 名称 手少阳之筋 治疗用经筋 足少陰之筋 【季夏痹】《灵枢注证发 微》:“此证当发于六月(指农 历)之时,故名之曰季夏痹 也详手少阳经筋病候条起于和无名指末端, 结于腕背, 向上沿 前臂结于肘部,上绕上臂外侧缘上肩, 走向颈部, 合于手太阳经筋 其分支当 下额角处进入, 联系舌根; 另一支从下 颌角上行,沿耳前,连属目眦,上额, 结于额角 名称 手阳明之筋 治疗用经筋 足厥陰之筋 【孟夏痹】灵枢注证发 微》:“此证当发于四月之时, 故名之曰孟夏痹也农历四 月为孟夏详见手阳明经筋病 条 起于食指末端, 结于腕背, 向上沿前臂 外侧,结于肩髃;其分支,绕肩胛,挟 脊旁;直行者,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 面颊, 结于鼻旁; 直行的上出手太阳经 筋的前方,上额角,络头部,下向对侧 下额 名称 手太阴之筋 治疗用经筋 足太陽之筋 【仲冬痹】十二经筋病中的手 太阴筋病出《灵枢.经筋》 《灵枢诠证发微》 :“此证当发 于十一月(指农历)之时,故名 之曰仲冬痹也 起于手大拇指上, 结于鱼际后, 行于寸 口动脉外侧,上沿前臂,结于肘中;再 向上沿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 结于肩髃前方, 上面结于缺盆, 下面结 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到达季胁。
名称 手厥阴之筋 治疗用经筋 足陽明之筋 【孟冬痹】灵枢注证发 微》:“此证当发于十月之时, 故名之曰孟冬痹也农历十 月为孟冬详见手心主经筋病 候条 起于手中指, 与手太阴经筋并行, 结于 肘内侧,上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向 下散布于胁的前后;其分支进入腋内, 散布于胸中,结于膈 名称 手少陰之筋 治疗用经筋 足少陽之筋 【季冬痹】出《灵枢.经筋》 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少阴筋病 《灵枢注证发微》 :“此证当发 于十二月之时,故名之曰季冬 痹也 起于手小指内侧,结于腕后锐骨(豆 骨),向上结于肘内侧,再向上进入腋 内,交手太阴经筋,行于乳里,结于胸 中,沿膈向下,系于脐部 经筋分布于外周, 不入脏腑, 有“起”、 有“结”, 数筋结于一处为“聚”, 散布成片称“布” 经筋多结于 或聚于骨节部位,散于或布于胸腹壁或胸腹腔,有长短、大小、急缓和刚柔之分十二 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相类阳经之筋分布在 肢体外侧,分为手足三阳;阴经之筋分布在肢体内侧,并进入胸腹腔,但不联络脏腑,不像经脉有脏 腑络属关系,故经筋的命名只分手足阴阳而不连缀脏腑名称其中手三阴之筋结于胸膈,手三阳之筋 结于头角,足三阳之筋都结于目周围,足三阴之筋结聚于阴器。
经筋受经络气血的濡养,只分起、 结、聚、布,连属骨节,而无顺逆流注关系 经筋治疗原理可以归结到最简单的阴阳二气调节, 所以操作手法上多数不是在患部而是在健侧, 如(图 一)手 阴经上头后,足阳经再下行,如果手部经筋闭塞,下行足部的经筋就会因为经气量减少而慢慢 形成淤积,淤积的点即是痛点,所以我们不处理痛点而处理闭塞处因 此腰背痛或腿部、膝踝处疼 痛, 经筋的操作治疗位置是在远离痛处的手部, 这又有避免痛处再度发炎的优点 除了治疗疼痛之外, 由于经筋本就是经脉路径的结构组 织,所以经筋治疗还有引经气回脏腑循环的作用,虽经筋不言脏 腑,但还是能治疗脏腑病变 「快速见效」 、 「内外通治」 就是操作经筋的优点写照, 所以如果骨伤科能加上经筋操作的快速手法, 不但能治疗疾病, 还能节省医疗资源, 这将会是患者与医界的一大福音, 因此本文尽量简化原理说明, 而着墨在经筋的操作上 一、古经筋原理与筋病表征 「经筋」这个系统与「经脉」不同,从名称上来看,《灵枢》将〈经脉〉、〈经别〉、〈经水〉、 〈经 筋〉别立篇章,很明确地将「经筋」与「经脉」区隔,可见它们研究的标的是不同的字书言 「筋」者:「肉之力也」,「肉中之脉理也」,「筋肉也,筋骨也」, 「大腱也」,「肉中之力, 气之元也,勒固于身形也」,「筋在骨肉之间而似肉,其用则为力」。
「脉」者:「血理分回行体中 者」,「水道也」是则「经脉学」 的研究标的是气与血的循环系统,「经筋学」的研究标的是肌 肉、骨骼的组织系统而经筋虽然以组织研究为标的,其特别处还在透过组织修复,而能让经脉循环 还 原,所以不只外科治疗,内科的治疗效果也极见效 经脉是气的循环路径,经筋是路径的结构,由于中医学认为造化人体的气、血二元常常是无法分 开论述 的,所以「经络」有时又与「经脉」混称,考《素问》、《灵枢》各篇章,并无「经络」的 名称,是则「经络」为「经脉」、「经别」、「络经」、「血络」之统 称由于「经筋」被认为不 包括在「经络学」这一个系统内,自古研究「经络学」的学者也甚少言及「经筋」,却因此反而让现 代学者有机会将「经筋学」成为一个 独立系统来研究 1.1 经筋是调理经气的管道 经筋不言脏腑,但却是调理经气的管道十二经脉十二气,源于脏腑五行六气以气论只有六者, 共手 足之别而合为十二经以太阴气为例,《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 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 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 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经文的文 眼在「出」与「入」二字,论述经 气湵砼 c 深层的位置,与针刺的深溣嘘 P而「经筋」不言脏腑, 是十二经气在体表肌肉层通过的路径, 《灵枢?经筋》云: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 行, 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 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肋」,经文的文眼在「结」 字,是筋肉之所结,发而为病兆点,多半 在关节处人体关节就如同水道的分流处,而分流点因为水量的减少,最容易发生土壤沉积,如果上 游闭阻,水流量减少, 下游最易产生淤积的地方就是在分流点,中医常说「痛者不通,不通则痛」, 所以一旦阴经闭阻,在阳经的关节处最易产生病理性产物沉淀而发为疼痛,这时只要能 使闭阻的阴 经畅通,沉淀的病理性产物自然会被稀释、冲刷,而回归正常的体液循环,所以在调理经气的管道─ 「经筋」上拨开闭阻,很轻易地就能令关节处的疼痛 消除 1.2 痹痛的经筋与治疗的经筋不同 经筋之为病, 主要是痹病, 其表征则是痛 五脏病痿而经筋病痹, 《素问?痿 论》 云: 「五脏使人痿」 , 是则痿从内而合病于外, 为内所因也; 痹从外而合病于内, 为外所因也。
因为经筋之所结恒于关节处, 称之为「节结」,所以痹痛的表现 多半发生在关节部位,所谓「痹」者「闭」也,天之风寒湿三邪, 邪闭而为痛,是则现代医学所称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皆属筋病范畴 痹病表现为痹痛,痛感是因为神经传导物质与组织液的渗出与浸润,在组织间因闭阻而无法从体 液循环 中排除而产生在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小的沉积物质会在局部产生微弱的痛感,这种痛感很 轻而且发生时间很短,很容易排除,有时候甚至只要站起来动一动,或在 痛处抓一抓、捏一捏,痛 感就会消除一旦沉积过久,沉淀物过多,则会引起强烈的局部疼痛,甚至会影响关节的灵动,更严 重的会使关节无法曲伸,这时候的治疗 则视关节处的沾粘或纤维化的程度而须要不同的疗程如果 闭阻一直不排除,不但关节无法曲伸,还会因为养份的吞吐量不足,肌肉就开始萎缩,再严重的就会 使得 骨骼变形,这种情况则须要更长的疗程经脉的循行是环环相扣的,一经长时间闭塞会影响到 另一经脉的循环, 所以久病之后通常不会只有一条经脉闭塞, 在多经闭 塞的情况下, 人体机能降低, 免疫力不足,一些并发症就会接踵而来所谓「善治者治未病」,经筋治疗的方法既然操作简单,当 然尽量是在初期的疼痛时就予以治 疗,若是已经久病的患者,也应该要耐性地、持续地治疗,气血 与养份的供应恢复正常,一段时间之后,萎缩的肌肉与挤压变形的骨骼也能适度地复原。
《灵枢、周 痹》云: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