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工程师《管理知识》第七章事故应急救援(8).docx
4页安全工程师《管理知识》第七章:事故应急救援(8) 1.方针与原则(第一个关键要素):作为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的纲领 反映应急救援工作的优先方向、政策、范围和总体目标,如爱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掌握事故扩散优先,爱护环境优先 方针与原则还应表达事故损失掌握、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以及持续改良的思想 2.应急筹划(其次个关键要素) 包括危急分析、资源分析和法律法规要求(3个二级要素) 1)危急分析 危急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明确应急的对象(可能存在的重大事故)、事故的性质及其影响范围、后果严峻程度等,为应急预备、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供应决策和指导依据,包括危急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危急分析的结果应能供应: (1)地理、人文(包括人口分布)、地质、气象等信息; (2)功能布局(包括重要爱护目标)及交通状况; (3)重大危急源分布状况及主要危急物质种类、数量及理化、消防等特性; (4)可能的重大事故种类及对周边的后果分析; (5)特定的时段(如人群顶峰时间、度假季节、大型活动等); (6)可能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2)资源分析 针对危急分析所确定的主要危急,明确应急救援所需的资源,列出可用的应急力气和资源,包括: (1)各类应急力气的组成及分布状况; (2)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预备状况; (3)上级救援机构或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 通过资源分析,可为应急资源的规划与配备、与相邻地区签订互助协议和预案编制供应指导 3)法律法规要求 有关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前提保障应急筹划时,应列出国家、省、地方涉及应急各部门职责要求以及应急预案、应急预备和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文件,以作为预案编制和应急救援的依据和授权 3.应急预备(第三个关键要素) 应急预案能否在应急救援中胜利地发挥作用,不仅仅取决于应急预案自身的完善程度,还取决于应急预备的充分与否包括4个二级要素 1)机构与职责 建立完善的应急机构组织体系,包括城市应急治理的领导机构、应急响应中心以及各有关机构部门等对应急救援中担当任务的全部应急组织,应明确相应的职责、负责人、候补人及联络方式 2)应急资源 依据潜在事故的性质和后果分析,合理组建专业和社会救援力气配备应急救援中所需的消防手段、各种救援机械和设备、监测仪器、堵漏和清消材料、交通工具、个体防护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物资等,并定期检查、维护与更新,保证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另外,对应急资源信息应实施有效的治理与更新 3)训练、训练与演习 对公众的日常训练做出规定,尤其是位于重大危急源周边的人群,使他们了解潜在危急的性质和对安康的危害,把握必要的自救学问,了解预先指定的主要及备用疏散路线和集合地点,了解各种警报的含义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要求 应急训练的根本内容主要包括根底培训与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及其他训练等 预案演习是对应急力量的综合检验应急演习包括桌面演习和实战模拟演习 4)互助协议 与邻近区域签订正式的互助协议,并做好相应的安排,以便在应急救援中准时得到外部救援力气和资源的救济 与社会专业技术效劳机构、物资供给企业等签署相应的互助协议 4.应急响应(第四个关键要素)(12个核心功能和任务) 应急响应包括应急救援过程中一系列需要明确并实施的核心应急功能和任务,这些核心功能具有肯定的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又亲密联系,构成了应急响应的有机整体 应急响应的核心功能和任务包括: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掌握,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戒备与治安,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掌握 5.现场恢复(紧急恢复、短期恢复)(第五个关键要素) 主要内容应包括:宣布应急完毕的程序;撤离和交接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
6.预案治理与评审改良(第六个关键要素) 对预案的制定、修改、更新、批准和公布作出明确的治理规定,并保证定期或在应急演习、应急救援后对应急预案进展评审,针对实际状况以及预案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不断地更新、完善和改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