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甫行》原文及翻译.docx
3页《梁甫行》原文及翻译 梁甫行魏/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内这里有雨那里刮风.艰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寄身在荒野之中妻子孩儿象禽兽一样,奔走止息在山林险境柴门内外多么萧条,狐免在我屋里游行赏析:《泰山梁甫行》亦作《梁甫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辞》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余冠英《三曹诗选》说:“古曲《泰山梁甫吟》,又分《泰山吟》和《梁甫吟》二曲,都是挽歌曹植这首诗是拟《泰山梁甫吟》而作诗中描绘了“边海”农村的贫困景象,表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图片 全诗共八句,开首两句以高度概括的笔力描绘出一幅气候各异,风雨迥殊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图象 这里有诗人青少年时代“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求自试表》)的戎马生涯的体验,但是,更多渗透着诗人后期倍受曹丕父子压抑,“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曹植传》)的沉痛经历正是如此,才使诗人出笔不凡,挥写出苍凉浑茫的诗句下边四句,诗歌的图象又急剧缩小,与开首两句的大笔勾勒,形成鲜明的二极性。
其中“剧哉边海民”之“边海”,丁晏《曹集诠评》注为“海岛”;“寄身于草墅”之“墅”,宋刊本《曹子建文集》作“野”,今人多以作“野”更符合全诗的意境这样以来,诗歌的画面由无限大的空间,就具体到海岛民居住的荒野中,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像禽兽一样,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与海岛上的岩石和森林相伴为伍,此情此景已经和人间地狱合二而一了但是,诗人并没就此止笔,而是在诗的结尾处,借海岛民的自泣自诉,进一步描绘其“家”中情景:那里柴门萧条,成了狐兔出没奔跑的乐园据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说,这首诗反映了“曹睿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不敢家居的惨酷情景 这样,最后两句是描写流亡“海岛”人民的原来的“家”,与前面四句联系起来,自然地构成了当时人民为“逃避征调”的惨不忍睹的连环画卷 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