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高三化学测试题含解析.docx
14页安徽省安庆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高三化学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室温下,下列各选项中所述的两个量,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A、pH=10的NaOH和Na2C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B、将pH=3的盐酸和醋酸分别稀释成pH=5的溶液,需加水的体积 C、10mL0.1 mol·L-1的醋酸与100mL 0.01 mol·L-1的醋酸中的H+物质的量 D、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H4)2SO4溶液与(NH4)2CO3溶液中NH4+的物质的量浓度参考答案:D略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越小的元素其单质金属活泼性一定越大B.电负性越小的元素金属性一定越强C.元素电负性相差小于1.7的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为共价键D.制造光电材料的元素主要从IA族中寻找其主要原因是IA的第一电离能比较低参考答案:D略3. 参考答案:D4. 下列各种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向鸡蛋溶液中滴入饱和硫酸钠溶液,析出白色沉淀B.加热胆矾得到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D.向鸡蛋白溶液中滴入硝酸铅溶液,析出白色沉淀参考答案:A略5. 甲、乙代表2种金属,下列叙述中,不能判断金属活动性甲比乙强的是( )A.常温下,甲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乙不能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比较,甲比乙的强C.甲与非金属反应时失电子比乙少D.甲、乙作电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组成原电池,乙电极表面产生气泡参考答案:C【考点】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分析】A、常温下,甲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说明甲的活泼性非常强,而乙不能,说明乙的活泼性较弱;B、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C、金属性的强弱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D、根据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放电,原电池的负极金属活泼性强于正极金属来回答.【解答】解:A、常温下,甲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说明甲的活泼性非常强,而乙不能,说明乙的活泼性较弱,即金属活动性甲比乙强,故A不选;B、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即甲比乙的强,故B不选;C、金属性的强弱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故选C;D、根据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放电,乙电极表面产生气泡,说明乙是正极,原电池的负极金属活泼性强于正极金属,故D不选;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泼性的判断方法,要注意的是:金属的金属性强弱与得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6. 下列物质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的是( ) A.二氧化硫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碳 D.悬浮颗粒参考答案:C 略7.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铁与稀硫酸反应:2Fe + 6H+ = 2Fe3﹢ +3H2↑B.Al(OH) 3沉淀中滴加盐酸:Al(OH)3 + H﹢ = Al3﹢+H2O C.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HCO3- + OH- = CO32- + H2OD.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CO32- + 2H+ = CO2↑ + H2O参考答案:C略8. 在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C A.Cu2+、Na+、SO42-、Cl- B.K+、Na+、HCO3-、NO3- C.OH-、HCO3-、Ca2+、Na+ D.Ba2+、Na+、OH-、NO3-参考答案:AC略9. 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常温常压下,17 g甲基(-14CH3)所含的中子数为9NA②常温常压下,22.4 L NO气体的分子数小于NA ③64 g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定失去2NA个电子 ④常温常压下,100 mL 0.5 mol/L的乙酸溶液中,乙酸的分子数目小于0.05NA ⑤标准状况下,22.4 L二氯甲烷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A ⑥常温常压下,1 mol氦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A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⑤⑥参考答案:C略10. “脚印”、“笑脸”、“五环”,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辉煌、浪漫,这与高中化学中“焰色反应”知识相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w.w.k.s.5.u.c.o.mA.非金属单质燃烧时火焰均为无色 B.NaCl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C.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只有金属单质灼烧时火焰才有颜色参考答案:B略11. 香兰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丁香酚经多步反应合成已知(醛基 -CHO)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有关上述两种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常温下,1mol丁香酚只能与1molBr2反应B.丁香酚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C.1mol香兰素最多能与4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D.香兰素分子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参考答案:CD略12. 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符合实验目的是( )目的用酸性KMnO4溶液滴定Na2SO3 配制稀硫酸溶液在铁制品上镀铜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或操作(关闭止水夹)选项ABCD参考答案:DA项中KMnO4溶液不能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A错;B项中容量瓶不能用于稀释溶液;C项中在铁制品上镀铜,待镀铁制品应放在阴极漏斗中液面不下降即可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D项正确13. 在含有Cu(NO3)2、Mg(NO3)2和AgNO3的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首先置换出的是 A.Mg B. Cu C. Ag D. H2参考答案:C略14. 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X与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性:Y>Z B氢化物的沸点:X>W C.离子的还原性:X>W D原子及离子半径:Z>Y>X 参考答案:B略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热反应一定都是自发的 B.电解池的反应属于自发过程 C.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与温度有关D.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一定是△H>0、△S>0参考答案:C略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某研究小组成员在讨论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案时,设计如下方案: 操作预测现象并做出结论甲分别将硫酸滴在火柴梗上变黑者为浓硫酸乙分别加入小块金属铝片产生刺激性气味者为浓硫酸丙分别加入到盛水的试管中放热者为浓硫酸丁分别用玻璃棒蘸浓氨水靠近酸的瓶口冒白烟者为浓硫酸戊分别加到CuSO4·5H2O晶体中晶体表面由蓝变白者为浓硫酸 (1)其中可行的是 (2)其中一个稍作改进就能成为可行的是 ,改进方法是 (3)完全错误的是 ,因为 。
(4)用98%(ρ=1.84g/mL)的浓硫酸配制4.60mol/L的稀硫酸100mL,则应用量筒量取98%的浓硫酸的体积是 mL 参考答案:答案:(1)甲、丙、戊 (2)乙 加热 (3)丁 硫酸是高沸点酸,没有挥发性 (4)25.0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12分)K4[Fe(CN)6]强热可发生反应:3K4[Fe(CN)6]2 (CN)2↑+12KCN+N2↑+Fe3C+C(1)K4[Fe(CN)6]中Fe2+的配位数为 (填数字);Fe2+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CN)2分子中碳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为 ;1mol(CN)2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 .(3)O22+与CN﹣互为等电子体,则O22+的电子式为 .(4)Fe3C的晶胞结构中碳原子的配位数为6,碳原子与紧邻的铁原子组成的空间构型为 .参考答案:(1)6;1s22s22p63s23p63d6 或[Ar]3d6 ;(2)sp;3NA;(3);(4)正八面体. 【考点】配合物的成键情况;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电子原理”的应用;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分析】(1)K4[Fe(CN)6]中配位体是CN﹣,根据配位体个数确定配位数;铁是26号元素,其原子核外有26个电子,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变成Fe2+,根据构造原理书写Fe2+核外电子排布式;(2)(CN)2分子中含有2个三键,其结构为N≡C﹣C≡N,根据成键电子对数判断杂化类型;单键中含有一个σ键,三键中含有1个σ键和2个π键;(3)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故O22+的电子式与CN﹣的电子式相似;(4)Fe3C的晶胞结构中碳原子的配位数为6,则C原子紧邻的铁原子有6个,据此分析.【解答】解:(1)K4[Fe(CN)6]中配位体是CN﹣,含有6个CN﹣,所以其配位数是6;铁是26号元素,其原子核外有26个电子,铁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变成Fe2+,根据构造原理知,其基态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 或[Ar]3d6 ,故答案为:6;1s22s22p63s23p63d6 或[Ar]3d6 ;(2)(CN)2分子中含有2个三键,其结构为N≡C﹣C≡N,每个碳原子含有2个成键电子对,所以碳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为sp;单一个键中含有一个σ键,一个三键中含有1个σ键和2个π键,所以1mol(CN)2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3NA;故答案为:sp;3NA;(3)根据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O22+的电子式;故答案为:;(4)Fe3C的晶胞结构中碳原子的配位数为6,则C原子紧邻的铁原子有6个,如图 Fe原子位于6个顶点上,C原子位于体心,所以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故答案为:正八面体.【点评】本题考查了配合物的配位体的判断、电子排布式、共价键的类型、电子式等知识,注意配位数个数的计算方法、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等,题目难度中等. 18. A.B.C.D.E是中学化学常见单质,构成它们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α、b. c.d.е;且3(a+b)= 2(a+c) = 3(d-a);X、Y、Z、M、N、W、H、K是常见化合物,X是B和C的化合产物,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图中反应物和产物中的H2O已略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