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讲:辛弃疾词两首(教师版).docx
14页辛弃疾词两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抒情的写法,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一、文体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详见《苏轼词两首》)二、介绍作者及作品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三、写作背景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5] 一说此词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四、诗歌分析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