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儒家视阈中的道德意志透析.doc
8页儒家视阈中的道德意志透析论文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道德意志内涵作用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很重视道德意志问题,只不过采取了与西方不同的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主要不是放在因果关系中去理解,而是从决心和志向的角度去诊释,强调道德意志的实践意义,即在道德选择和行为实践中人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持的能力,重视道德意志对于个体道德的生成和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的意义了解传统儒家的道德意志学说能够为构建现代道德意志理论提供参考 道德意志是伦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按照现代伦理学解释,道德意志指的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作出抉择、克服困难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道德意志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一起构成道德的内在心理结构,而且道德意志是道德心理向道德行为、道德品质转化的关键环节和要素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没有出现西方式的意志论哲学,如上帝意志、自由意志、权力意志,并不是说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不重视道德意志,没有道德意志学说,只不过,中国传统道德意志学说采取了与西方不同的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一、传统道德意志的内涵与特征 儒家伦理思想很重视道德意志,儒家经典文献中最接近现代道德意志的范畴有意、志、志意、毅等,而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范畴表达道德意志这个概念。
传统儒家思想中没有提出完整的“意志”概念,孔子表述道德意志的主要范畴是“志”而不是“意”,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强调“志于道”,做人应以“闻道”、“行道”为志,这里的“志”就是意志,就是人不可剥夺的独立意志《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毅”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也就是道德意志孔子所崇尚的“三达德”、“仁”、“智”、“勇”,其中的勇就是一种意志品质 “孟子尚志,王子垫问日:“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言的“志”就是意志,“尚志”即崇尚意志,就是“士”应当做的事情,而且以“仁义”作为“志之道”的解释和注脚,孟子又以“志”、“气”对举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日: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扮)这里的“志”指的是意志,“气”指的是血气在孔子、孟子那里,“志”、“意”是有区别的,“意”不具有意志功能,而主要指主观意见或意测,如孔子所言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中的“意”。
而随着儒学的发展,“意”字的含义越来越接近今天的道德意志概念了《大学》提出“诚意”之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里的诚意与道德意志直接相关人皆有好善恶不善的意志,可称为善良意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贯彻此善良意志,就是诚意慎独是诚意所必需和表现形式 荀子以“志意”来表述道德意志,荀子云:“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宋儒朱熹对“意”做了详细解释,朱子曾说:“意者,心之所发也心者,身之所主也《四书章句集注》)这里的心不是物质器官(不能离开物质器官),而指人的精神或意识存在状态及其功能,“心”之未发状态可称之意向,“心之发”就是意向或“潜意识”的发用,即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意志故朱子又解释“诚者,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诚意”就是诚实其意志.按照善的意志本来面目发生、发展,不虚伪欺诈,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做到了“诚意”,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又区分了“意”与“志”的不同,认为“志是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经营往来底,是那志底角凡营为、谋度、往来,皆意也。
问意志日:‘横渠云:以意、志两字言,则志公而意私人,志刚而意柔,志阳而意阴’志是公然主张要做底事,意是私地潜行间发处《朱子语类》卷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志”表示意志的方向性和定向性,当于现代语中的意愿、意向、动机等,“意”是“志气”的脚,具有谋划、实现的意思,包含有如何实现或达到其方向的策略,单独的“意”就具有现代道德意志的全部意义 王阳明认同朱熹将“意”视为道德意志,只是他将“良知”作为道德意志的本体,良知与意志的关系就是本体与发用的关系,而且他的“知行合一”观中“知”就包含着意志行为,甚至认为意志就是行为,同时他认为这种意志有善有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孟子以来的善良意志刘宗周将“志”排除在意志之外,尤其重视“意”即意志的作用,认为“意”是心的主宰,具有“主向”、“定向”功能,而且它本身就是“定盘车”和“指南针”,从而决定了知行,决定了善恶故后人将刘宗周哲学称为传统思想中的典型的意志论哲学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儒家伦理思想中,道德意志是,“心”的功能意者,心之所发也,有思量运用之义《北溪字义意》)“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全心向于道,志于学,是全心向于学。
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北溪字义志》)意志合用,就是指“心”发起一念,又趋向这个念,“决然必须欲得之”即定要实现心中的想法因此,道德意志主要是一种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但它并不是盲目的指向,是有所指向的,而这一指向又是“心”(这里可以理解为实践精神)自己作出来的,是指向“道”的,即人们的求道、行道精神 传统儒家道德意志学说具有如下三大特征:首先,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道德意志概念,不是放在因果关系中去理解,而是从决心和志向的角度去诊释,强调道德意志的实践意义,即在道德选择和行为实践中人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持的能力,重视道德意志对于个体道德的生成和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的意义所以,在儒家思想中,很难见到西方意志概念的踪影,即很难见到任何对逻辑意义或是物理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所作的理论分析,也不见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意志和形而上学式的自由意志,更没有导向主体性极致的权力意志其次,从总体来说,儒家伦理思想对道德意志的理解大都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色彩,强调道德意志对于德性养成、人格塑造的意义而这种理性主义特征在宋明理学中达到极端理学家们大都极为强调理性的作用而否定人的感性行为,忽视意志的“自愿性”、“自主性”、“选择性”及意志自由的“判定性”,主张“制欲”、“无欲”、“忘情”,甚至要“灭欲”。
存天理,灭人欲”,贬抑人的情感、欲望,主张用理性统率意志、情感、欲望,从而走向反功利主义和禁欲主义但在理性的一支陆王心学中,对道德意志的超越性、个体性却推崇备至,具有唯意志论的明显倾向第三,儒家眼中的道德意志是一种情感道德意志,是在情感作用下即以情感为基础而形成的道德意志孔子的“志”是由“仁爱之心”发出的,孟子的“志”是由“四端”导引而决定的,朱熹所言的道德意志是体用性情及其所发,王阳明所说的道德意志是“良知”及其所发,刘宗周所云的道德意志则是“心之所存”即“情意”或“意情”,他们都没有离开情感而言意志 二、道德意志的地位与作用 儒家伦理思想很看重道德意志的地位,大都认为道德意志是人具有的独特的品质,是个体成德的关键,是德性确立的前提,甚至是生命的本体存在 孔子肯定人有独立的意志:“匹夫不可夺志”的“志“即独立的意志和理想,匹夫即一般平民,平民虽没有贵族的地位和财富,但也有自己的不受外人外物强制的意志孔子重视道德意志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品德中的作用,曾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都是说任何人凭借自身的积极努力,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就可以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仁”的目标。
孟子比孔子更明确强调意志的自觉能动性和积极作用,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把人的道德意志能动性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对普通民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志帅气”,充分肯定了“志”在人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荀子也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意志地位和作用他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使墨云,形可劫而使屈伸,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荀子解蔽》)这里的神明之主即自主的意志所谓“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就是讲意志的多种功能,“心容其择也”,也是说意志具有选择和调控的作用 宋儒陆九渊特别强调人的道德意志对德行、人格的能动性他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自得,自我,自道,不倚师友载籍《陆九渊集语录下》)这些说法都强调人格独立、意志自由,反对依傍他人,反对精神上受奴役。
张载在《正蒙至当篇》里说:“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认为道德意志保持的时间越长久,道德品质保持的时间就越久王阳明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即心本来是超乎善恶对立的,所以是无善无恶;意念发动,便有善恶之分;良知自然能分别善恶;道德修养就在为善去恶王守仁将认识和修养都归于心灵的活动,即道德意志的活动过程人所有的认识与修养,都建立在道德意志的基础上尤其王阳明对“心”这种主观精神、结构及功用作了深人的探讨和张扬,对意志品质的强调和对人格修炼中的意志培养也作了深人研究,虽然我们可以从总体上说道德意志理论没有离开理性主义的路线,但其已经开通了导向唯意志论的通道阳明后学尤其是刘宗周,将“诚”与“意”发展成为具有本体论色彩的道德意志,他要上至皇帝、下至民众,在内心自觉地确立这种“为仁由己”的道德意志,从而被认为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典型的唯意志论代表 儒家伦理思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道德意志的作用一是通过确立善良意志,纯洁道德动机如孔子所言的“苟志于仁,无恶也”,《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同上)二是通过道德判断和选择,作出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的判断和选择。
如《二程遗书》(卷二下)中记载:“有人胸中常若有两人焉,欲为善,如有恶以为之间;欲为不善,又若有羞恶之心者本无二人,此正交战之验也持其志,便气不能乱,此大可验说的就是在道德选择过程中,道德意志可以充当善恶两念的“判官”或“调解人”,要用善良意志去战胜恶念、恶欲三是通过排除内外障碍、克服困难,执行道德意志活动,实现道德目的如孔子所言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的就是君子须有持志不懈之精神,即使在身心劳顿和危难困厄情势下也不改其志,持志如一,无稍间息 三、道德意志的修养与培育 儒家伦理思想中就如何培养道德意志,提出了一系列修养理论和方法,主要有诚意反省、养气治气、环境磨砺等,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 “诚意”就是道德意志的修养和集中,就是自觉地把意志集中到高尚的目标上来,不受恶、邪所染《大学》解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独也朱熹在解释《大学》时指出“深自省察以致其知,痛加剪落以诚其意”诚者乃“开心见性,无所隐伏”,孟子“反身而诚”也是这个意思通过自我意志的反省,建立意志的自觉性,以至达到“慎独”的境界。
坚定的道德意志能够使人做到“暗室不欺”,人前人后一个样,有人监督无人监督一个样,如《中庸》中所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