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实秋的生平和散文特点.docx
2页1、作者的生平梁实秋(1903—1987)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原名治华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 1923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所大学学习,获哈佛大学文 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 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曾和胡适、徐志摩等人共创新月书店,是 当时文坛“新月派”后期的大将之一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争议的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 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 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 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期间,他在副刊上写了 这么一篇编者按:“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 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 的,未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我老 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 主,谁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
这篇小小的编者按引发了文坛的大地震有人在报纸上说, 抗战时期的一切都与抗战有关,写文章也一定和抗战有关联,你梁实秋说某些文章可以“与 抗战无关”,是何居心?“与抗战无关论”的罪名让梁实秋背负了几十年但是据统计,梁实秋在抗战期间所写 的文章里,提到“抗战”二字的次数很多他在抗战开始时力主抗战,被日本人定为抗日分 子,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孤身一人从汉口逃到重庆,和夫人长期别离六年之久他对日本 人的痛恨可想而知1940年,梁实秋本来想随一个访问团到延安去访问毛泽东发电报说, 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梁实秋只好终止随团访问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中,又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先是鲁迅的“丧家的资产 阶级的乏走狗”,又有毛泽东的亲批在后,“反动文人”的罪名,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清了1949 年梁实秋去台湾后,他的作品在大陆再也没有出版过(和鲁迅在台湾的待遇一样),直到20 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有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2、创作情况“雅舍”:梁实秋抗战时期所居重庆郊外山上简陋竹棚,自己命名为“雅舍”,在其中写出一 系列幽默风趣、意味悠远的文章□ 梁氏小品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一至四集)《雅舍杂文》《雅舍轶文》等。
□《雅舍小品》:所谈全是人生中凡人小事可分为几类:各色人等,世相情状,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日用器物,等等□ 随笔□ 浅层:写人生琐事,记录描写世相细节□ 深层: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人生荒谬愚蠢,可笑可叹,进而有所感悟,提醒读者作点 反省□ 随笔写人生琐事,单纯记录描写世相细节并不难,难的是能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人生 的荒谬愚蠢,可笑可叹,进而有所感悟,以此提醒读者不妨作点反省,看自己是否可笑人做 了可笑事本篇颇能体现梁实秋文章的特点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 作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文艺术成就 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由于家庭 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他身上互相交 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这种气质使他选择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形成了自 己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他本人的文化贵族气质和古典主义文学观的直接影响,他的散文创 作实践呈现出从容优雅、理性节制的总体艺术特色,具体体现为“追求人生的艺术化”与“幽 默与感情的节制”两点1、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 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 成为一种新的生命2、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 露的含蓄的方式3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 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 随处可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