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学1.pdf
12页1 文字学电子教案文字学电子教案 黄天树 胡安顺 陈 枫 第一编第一编 甲骨文、殷周金文、战国文字甲骨文、殷周金文、战国文字 序序 言言 古文字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包括世界各国古文字,如大家比较熟 悉的三种在本土上经过很长时间孕育而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 古埃及的圣书字, 古代两河流 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古文字 我们这部书中所要讨论的古文字是狭义的 即中国的古文字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 国家除了古汉字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古文字例如公元前有所谓“巴蜀文字”等 公元以后,中国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一些少数民族也创造和使用过不同类型的文字 不过,那些文字的出现都比汉字要晚得多,其时代最早的只能追溯到汉代,多数则是唐代以 后才有的历史上兄弟民族使用过的文字有很多种,例如纳西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 字、蒙文、满文、回鹘文、西夏文等等不下几十种以上这些兄弟民族在历史上使用过的文 字,学术界一般称为“民族古文字” 研究这些文字的学问即称为“民族古文字学” “古文 字”这一名称虽然不如“古汉字”明确,容易引起误解,但这一名称古已有之,已为学术界 所熟悉 “古文字”一词,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最早见于汉代。
班固《汉书·郊祀志》载“张 敞好古文字” 古文字又称“古文”或“古字” 例如《说文·叙》 : “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 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 《汉书·艺文志》 : “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 古文《尚书》及《礼记》 、 《论语》 、 《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 《史记·儒林传》 : “孔氏 有古文《尚书》 ,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 ” 古文字的时代上限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萌芽时代, 至于其下限应该划到哪个时期, 学术界 的意见尚不一致 多数学者以秦代统一文字时期作为下限, 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一 般是指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 唐兰在三十年代所写的《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小篆也算作古文字(齐鲁书社 1981 年版 31 至 32 页)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简牍和帛书等 文字材料这些简帛上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 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的区别, 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 因此, 李学勤认为: “这样看来,也许我们可以把古文字学的范围放宽,把汉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内 ” 古文字学是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古文字的构造 和演变规律以及释读古文字资料来揭示古代历史文化的奥秘。
“古文字学”这一名称出现的时间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唐兰在北京大学讲授古 文字1934 年,他把授课用的讲义《古文字学导论》手写石印后来该书由来薰阁书店公 开发行(1981 年由齐鲁书社再版)这部书为古文字学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古文 字学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2 今天, 古文字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对古文字的分类及学科分支的划分已相 当科学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将古文字分成殷商系、西周系、六国系、秦系四个系,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一书中的分法与唐氏的分法相同,他们都是将小篆包括在秦系文字之 中李学勤在《古文字学初阶》中将古文字学大体上分成四个分支,即甲骨学、殷周金文研 究、战国文字研究、简牍帛书研究本书将古文字分成甲骨文、殷周金文、战国文字和《说 文解字》四个部分进行介绍,其中《说文解字》一章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关于小篆的内容和研 究概况 关于怎样学习古文字有两篇文章值得参看,一篇是李学勤的《谈自学古文字》 , 《文史知 识》1981 年 6 期,另一篇是裘锡圭的《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古文字论集》 ,中华书 局,1992 年) 第一章第一章 甲骨文甲骨文 第一节第一节 殷墟甲骨文研究概况殷墟甲骨文研究概况 一、甲骨文与甲骨学一、甲骨文与甲骨学 1949 年以前,出土甲骨文的地点,只有殷墟一处。
因此很少有人在“甲骨文”这个名 称上再加上“殷墟”二字1949 年以后,甲骨在其他地区也相继被发现1953 年在郑州二 里岗出土了少量商代甲骨文(《文物参考资料》1954 年 5 期)接着,1954 年在山西省洪洞 县坊堆村(《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古遗址墓葬群清理简报》 , 《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 4 期)、 1956 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 1975 年在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 《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 收获》 , 《考古》1976 年 4 期)、1977 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1988 年在湖北省襄樊檀溪 村(《西周有字卜骨在襄樊出土》 , 《中国文物报》1989 年 2 月 24 日)、1991 年在河北省邢台 南小汪(《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存的发掘》 , 《文物春秋》1992 年增刊)、1995—1996 年在北京 房山琉璃河遗址(《北京琉璃河遗址发掘又获重大成果》 , 《中国文物报》1997 年 1 月 12 日) 等地也先后出土了一些周代甲骨文,不过数量一般都很少只有在岐山、扶风两县间的周原 遗址所出数量最多,仅岐山县凤雏一地就发现甲骨一万多片,其中有字甲骨近 300 片。
这些 甲骨上的文字一般都较少而且字体纤小,需放大 5 倍才能辨认(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 ,三秦出版社 1987 年)因此,今天 所说的 “甲骨文” , 其时间和范围都发生了改变 它不仅指商代也包括周代刻(偶尔也有写的)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们这部书中所要介绍的只限于殷墟甲骨文 “殷墟”是商王朝晚期都城的遗址,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 《史记·殷 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曰: “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 ”殷墟当 时作为晚商都城,共经 8 代 12 王,历时 253 年年代约当公元前 14 世纪至公元前 11 世纪 甲骨文的数量是以“片”来统计的甲骨埋藏于地下,历经三千年之久,质地脆弱,出 土后往往一版断为数片到了古董商手中,又被分僳数家,不断流动转手,所以要精确统计 是很不容易的 50 年代初, 陈梦家曾估计为 10 万片()解放后甲骨的新资料和整理研究),《文 物参考资料》1954 年 6 期)近年来,胡厚宣根据统计指出,目前全世界收藏的甲骨大约有 15 万片左右若每片以 10 字计算,总字数已超过 100 万字。
它大体上能够反映商代后期使 用文字的情况(《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 , 《史学月刊》1984 年 5 期; 《90 年来甲 骨资料的新情况》 , 《中国文物报》1989 年 9 月 1 日) 甲骨文不重复的单字大概有多少呢?于省吾指出: “截至现在为止, 甲骨文不重复的字约 四千五百多个,我们所认识的还超不过一千字 ”(《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 , 《文物》 3 1973 年 2 期 33 页) 甲骨文的出现导致了一门学科的诞生,这就是现在大家知道的甲骨学 “甲骨学”这个 词是何人何时首创的,据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一书所载,率先以“甲骨学”揭之 于论著标题的,是朱芳圃朱氏是王国维在清华的弟子,他在 1933 年出版了专著《甲骨学 文字编》 ,1935 年又出版了《甲骨学商史编》 此后“甲骨学”作为学科名称便广泛流行起 来甲骨学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甲骨学特指甲骨及其文字本身的研究广义的 甲骨学则包括以甲骨文为材料的历史文化的研究我们所讲的“甲骨学”单指前者 二、甲骨学基础知识二、甲骨学基础知识 甲骨主要是古代占卜的遗物 在殷代, 崇拜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原始宗教是占据统治地位 的意识形态。
殷人遇到疑难的事情一定要求神问卦, 烧灼龟甲或兽骨, 令其表面出现兆象(裂 纹),以便据之预测吉凶祸福这种巫术在中国起源甚早,在商代非常盛行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占卜时所刻之辞,要通读卜辞,必须要先了解有关甲骨的基础知识, 知道卜法的程序等李学勤曾著有《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历史教学》1957 年 7 期)一 文, 可以参看 殷代占卜所用的材料除龟的腹甲、 背甲或牛的肩胛骨外, 有时也用少量的羊、 猪、鹿的肩胛骨占卜之前,甲骨须先经过整治其整治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锯削磨平先将龟从腹甲和背甲之间的甲桥(龟腹甲中部之两边,有与背甲相 连接的骨骼,因似自腹甲渡到背甲的桥梁,故学者称作甲桥)处锯开对于锯下的腹甲,先 削平甲桥,再将其刮磨平整背甲则从中脊处一剖为二,再锯去首尾两端,使之成为鞋底形 的“改制背甲” 对于牛胛骨,需要锯去突出的臼角和背面凸起的胛冈最后将甲骨正、反 面打磨光滑 第二步,制造“钻凿” 在龟甲的内面或骨的反面(原有胛冈的一面),先用刀挖刻出长 约一厘米的椭圆形凹槽,叫“凿” ,再在其一侧用小圆钻钻出一个和椭圆形凹槽通连的圆形 洼洞,叫“钻” 也有先钻一个圆形洼洞,再在圆形洼洞里挖“凿” ,像猫眼形。
加工好的甲 骨成品,交付管理占卜的卜人保管,以备卜用 第三步,灼兆刻辞钻凿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卜兆的走向钻凿的排列是整齐有序的钻 凿之后,用暗火炷烧灼钻凿,被烤灼的甲骨因受热,其正面便出现裂纹,作├、┤诸形,这 就是兆璺见兆之后,一般由商王依据卜兆的形状来判断其吉凶,然后刻上卜辞甲骨上的 卜兆以在正面者居多,故卜辞亦多刻于正面龟甲主要用腹甲,其背面钻凿是“左半(甲) 向右, 右半(甲)向左” 少量用背甲, 背甲一般从中脊平分对剖,背甲上的内面钻凿也是 “左 半(甲)向右,右半(甲)向左” 胛骨一左一右为一对,其背面钻凿也是“左半(胛骨)向右, 右半(胛骨)向左” 烧灼钻凿之后,龟腹甲、背甲、胛骨正面卜兆的走向也是“左半向右, 右半向左” 刻写卜辞有一定规律一般说来是“迎兆刻辞” 龟腹甲右侧(左右是以人为基准)卜兆 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甲首及甲尾部分,或近甲桥边缘部分,卜辞由 外向内行背甲与之相同商人占卜往往从正反两个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 的左右“对贞” 三、殷墟甲骨断代三、殷墟甲骨断代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的文字 现在甲骨学界都认为甲骨文包含武丁至 帝辛(即商纣王)各代卜辞。
但是对于是否有盘庚、小辛、小乙这几个时代卜辞,不少学者 表示怀疑即使确认甲骨文的时代是自武丁开始,终于纣王,也已经历了八世十二王二百年 左右的时间因此,如果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就需要把甲骨文进行分期断代,这是一切研究 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于一片具体刻有文字的甲骨片来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知道这是三千 多年前商代的东西,还应该进一步辨明,它究竟是晚商二百多年中哪一个时期的这种判断 具体年代的工作,就叫做断代用董作宾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每一块甲骨上所记的史实, 4 还它个原有的时代” 断代问题不解决,则十万片甲骨依然是一堆“断烂朝报” ,缺少应有的 科学价值 王国维在 1917 年所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篇著名的文章中, 首先用卜辞中的称谓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相对照来断定甲骨的年代,开启了甲骨断 代的先河而甲骨断代学说的创立,则要到 1935 年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才算 真正发轫 董氏据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字体 把甲骨文分成以下五期: 第一期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二世四王 第二期 祖庚 祖甲 一世二王 第三期 廪辛 康丁 一世二王 第四期 武乙 文丁 二世二王 第五期 帝乙 帝辛 二世二王 董氏的五期断代学说把甲骨文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大大提高了甲骨文作为历史和 语言资料的科学价值,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但是,他的五期分法也存在着弊病,就是把甲 骨本身的分类和王世的推定混在一起了 五期断代学说把殷墟甲骨分为五大类 认为第一类 的书写风格雄伟;第二类谨饬;第三类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