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人际关系新模式.docx

25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86007988
  • 上传时间:2023-12-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22.94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和亲密度研究2015-07-10目录引言 31. 文献资料总结 31.1. 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31.2.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41.3. 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52. 问卷设计的思路 52.1. “90后”大学生广泛接受并使用新媒体 62.2. 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出现新变化 62.3. “90 ”后大学生的交往频度和广度出现新变化 .72.4. 大学生的信任状况出现新变化 72.5. 个体差异所带来的不同 .73. 问卷答案汇总及基本分析 83.1. 身份信息的统计 83.2使用的社交网络类型及其原因的统计 93.3. 社交软件的用途及使用频率的统计 113.4社交软件促进好友亲密度的重要程度的统计 123.5. 通过社交网络认识的朋友数量及原因的统计 134. 深入分析 144.1. 家乡发展程度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 144.1.1. 家乡类型与在社交网络上花费时间的关系 144.1.2. 家乡类型与常用社交软件的关系 154.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年龄间的差别 164.3.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性别间的差别 164.4.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亲密度影响 184.4.1. 不同社交群体的认识 184.4.2. 社交网络使用频率与亲密度的关系 194.4.3. 网友数量与亲密度的关系 205. 结论总结 215.1. 结论 215.1.1. 大学生选择社交网络的动机 215.1.2.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215.1.3.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25.2. 总结 22致谢 23参考文献 23附录 24引言研究现状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网络的普及在中国迅猛发展,并且带动了整个 产业,硬件包括智能和平板电脑,软件是各大社交平台,包括微博、、 等。

      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更愿意去接触并尝试新鲜事物,也因此成为了社 交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第一、文献查阅法运用文献查阅法,查阅相关书籍、期刊、论文中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资料,提 炼出自己的新观点; 第二、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了解和掌握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在大学生中的 使用现状及其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 第三、观点陈述法和理论探讨法运用观点陈述法和理论探讨法将如何科学合理利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构建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相关对策建议和观点基于自己的把握程度客观地陈述出 来,并以学术交流的形式与大家共同探讨1. 文献资料总结1.1. 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随性的人际交往社交网络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交往的媒介,、微博、等新媒体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充分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新媒体的运用促使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不受现实情况的禁锢,可以更加自由随意地进行互动,同时也 能在虚拟世界中更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2) 复杂的人际交往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大部分用户都是以匿名形式出现,很多人性的弱点在没 有道德和法律的监管下都会显露出来大学生不经世事,个性张扬,思维活跃, 比较容易理想化,也很容易受到鼓动,变得情绪化,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3) 功利的人际交往社交网络取代了以往传统的交往模式,改由冰冷的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快速 简单的社交网络往往容易忽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总因为联系更加方便而疏 于真实情感的互动,从而人际交往变得淡化甚至冷漠1.2.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1) 社交网络的开放性、无地域限制性、虚拟性使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越发广泛社交网络使大学生的交往可以不受空间、时间、交际范围等局限进行人际交 往使用社交网络,大学生不但可以及时关注朋友们的动态,还可以通过虚拟身 份认识更多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网络上各类思想交锋碰撞,人们的积极性被 大大调动起来2) 社交网络的互动性、平民化、多元性等特性,使大学生沟通更加无阻碍大学生个性独特、表现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接受新事物快,与新媒体的 特点相适应社交网络打破传统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文化、自身心理的隔阂通 过社交网络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随意地与人交流,人与人之间留有回转 的余地,并且更加隐秘,使内敛不善言辞的大学生也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 情感3) 沉溺社交网络,脱离现实,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漠化大学生还未接触社会,没有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大部分大学生 意志力比较薄弱,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交网络,容易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并且产生 严重的以来,疏于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产生社交恐惧。

      4)交往过于表面,缺乏深度,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虚拟化大学生的好友可能几百上千人,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都不认识或很 少联系他们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却吝于与身边的朋友进行沟通, 只是满足于朋友圈的点赞数这种浮于表面的交往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虚 荣心,但却不能满足内心情感的需求1.3. 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1) 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大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接触的事物,都会对他的社交网络选择产生影响2) 社交网络的环境因素不同的社交平台定位不同,所传递的信息也不同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 及环境进行选择3) 社会因素受大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言论大学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平台进行发表,与不 同的群体进行交流2. 问卷设计的思路“90后”已成为大学校园里本科生的主流人群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塑造成型的阶段,新媒体作为目前最强势、最为“ 90后”大学生接 受和使用的传播模式,对其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觑此次问卷调查基于 以下的现象和总结,并就此展开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2.1. “90后”大学生广泛接受并使用新媒体一方面是“90后”大学生的自身心理发展需求决定其对新媒体的广泛使用。

      大学生对如何学习和实践、如何与同龄人之间的熟练交际、如何选择专业或者职 业、如何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信息缺失在问卷中我们对各种社交软件对同学们的帮助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出新媒体 对上述信息缺失的补偿性作用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张扬个性、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强、思 想开放独立等鲜明特点都与新媒体的“互动性”、“去权威化”传播方式不谋而合90后”大学生在各类媒体中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也可能对别人产生深远的 影响,这种信息发布平台一旦被提供,便刺激了他们自我表达的欲望和张扬个性 的追求,可预见到他们的行为可能影响的不再是小众群体,而是更加广泛的学校 层级甚至社会层级基于此类现象,在问卷中我们统计了同学们在社交网站中发表意见的数据以 及重要度用来反应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话语权所带来的影响2.2. 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出现新变化各类实名制网站使得他们除能够加强对朋友和同学的了解和沟通之外,也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自我、观点交锋的方式;各类匿名方式的网络平台因其保护 隐私的特性而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交流思想、传递情感,或者成为紧张学习生活 的一个泄压阀在问卷的设计中,我们主要对于同学们的交往对象进行调查,统计匿名和实 名好友的数据,以及与“网友”和“好友”的联系程度。

      另外,统计学生们使用 不同类型匿名与实名软件的数量,从中体会社交网络所带来的对交往方式的多样 化的影响2.3. “90”后大学生的交往频度和广度出现新变化之前由于上大学后,学校之间的地域差异而导致的高中同学之间交流沟通锐 减的现象,在“90后”大学生之间很少出现他们可以轻易地借助人人网或者 等实时更新的实名制网站对处于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朋友的近况一清二 楚,并且还能与之随时交流,随时将自己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事情发到个人页面上, 随时将自己感兴趣或者认同的理念分享,以实现自我表现和信息交互同学之间 的交流频度大大提高,每天或者隔几天刷新一下大家的信息几乎成为“ 90后” 大学生的集体习惯故在实际问卷时我们考虑到了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上所花费的时间,通过时间 的统计可以得出社交网络在生活中的比重增加,从而反应出交往频度和广度的新 变化另外,问卷中设计了 “社交网络在增加与亲友亲密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一题,统计社交软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频度的影响2.4. 大学生的信任状况出现新变化“90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与以往大学生相比呈下降趋势,“90后” 是“生在电脑前,长在网络中”的一代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 人群鱼龙混杂,其“虚拟性”更是提供了隐瞒掩饰的可能,故“ 90后”们在享 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也注意保持警惕,他们对网络上的感情或者承诺往往不相信。

      对此,我们在问卷中提出加陌生人为好友的理由调查,以及经常保持联系的 网友数量,从中观察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影响下的对陌生人的开放程度和信任程度2.5. 个体差异所带来的不同问卷中对于身份的确定我们使用了年级,性别和家乡考虑年龄,性别和地 区差异对不同的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所带来的差异和影响而根据对现实的总结和预估,我们认为年级所带来的年龄跨度不大,所使用 的社交媒体差异不会很大,并且社交圈的范围和类型也不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性 别所带来的差异有一定的影响,男女之间的兴趣和生活都有不同的重点,所以在 使用的软件和与不同人的联系频繁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大学内的学生来自五湖 四海,地区差异很大,由于家乡的差异而对现在的人际圈和生活方式产生明显差 异所以问卷中使用家乡经济发展程度来作为身份识别的一项来体现地区间的差 异3. 问卷答案汇总及基本分析经过统计,我们收集到了 299份问卷,并对这些统计的指标进行逐个的分析3.1.身份信息的统计第一题可见,男生数量略多于女生,但 两者总体而言还是较为均衡的,在误差范围 之内,说明我们的问卷发放在年龄上偏差较 少第二题可见,由于我组成员全为大 三学生,所以投放的问卷大多向同年级 学生,使得大三学生的数量远远大于其 他年级。

      但是其他年级的人数最低也达到了两位数,满足了分析的最低要求,故以年级分布式可以接受的在第三题的分析中,可见城市县城乡村的比例接近一可以达到要求著通城市,24.08%比一比一,故可知几项选择均第4题 您经常使用的社父软件以上三题均为背景性质 的调查,主要为下面几题的人 际关系调查提供背景数据和分类分析的依据3.2使用的社交网络类型及其原因的统计从这一题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社交类软 件和网站服务中占比最大的依 然是和,两者使用率均 超过了百分之八十,的使用 率甚至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可见 熟人社交等强联系的社交软件 依然是大学生使用的主流紧随 其后的是微博,其兼具熟人社交与社会化媒体的特性,也有较大的分布而贴吧 和知乎也有百分之二十多的使用率,可见两者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比较热门而 人人、陌陌、豆瓣、天涯等软件和网站使用率较低总的来说,对于大学生来说,和依然是主流,其他软件和网站中, 社区性的普遍偏低,可见大学生对于社区式的兴趣类社交和陌生人交际有一定需求,但并不大第5题 您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主要原因有题目谜顼完全不重婆不是很重要—股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平均分和老同学保持 联系能 Q1*)12(4.01%)69L23.QS^)。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