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命题经验交流2012.doc
7页中考命题经验交流 2012、3、11 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郑颖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次机会与大家交流,说一说我参加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关于命制试题的一些策略与方法还有一点我自己的浅薄的感悟!这一次的经历应该说是让我终身难忘的,从入闱、命题到评卷,身处其中的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中考命题工作的神圣与沉重,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艰难与艰辛更让我深深领悟到了教师职业的精神内涵,那就是“责任”中考命题的过程真的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冥思苦想的痛苦,字斟句酌的艰辛,灵感闪现的欣喜,交上完美试卷的快乐……五味杂陈,感受颇多!经历以前总有这样一种认识:中考命题可望而不可即,虽然年年都有中考,可年年的中考命题似乎都与我无关,身为中考命题预备人员,在我的意识里并没有为中考命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当5月30日入闱通知真实的摆在我面前时,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其实中考命题就在我们身边可当时的我呈现出的只有紧张与不知所措那一刻,我也初次体会到了中考命题的严肃性:我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中招办的老师寸步不离;被没收,没来得及通知家人我就匆匆走了。
说来我也是幸运的,2011年的中考命题员是从参加2011年中考命题预备人员考试成绩前30名的老师中随机抽调出来的,每科3人这份“幸运”的激动没持续多久,就被到达命题中心后的严肃紧张的气氛和繁重的命题任务给吓没了5月30日下午到达命题中心,稍作安顿后中考命题工作组就召开了全体命题人员的工作会议,传达了今年命题的总体要求,命题原则、依据及具体命题的要求等并于当天晚上就开始试题的题库抽调工作,中考命题工作正式开始第一阶段:5月30日——6月2日试题初稿完成四个昼夜的废寝忘食,四个昼夜的殚精竭虑,四个昼夜的笔耕不辍,望着自己的这份未经检验的成果,我们更多的是惴惴不安6月3日专家顾问和审题员入闱第二阶段:6月3日——6月10日试题定稿这是命题工作最艰难、最痛苦的阶段一遍遍的翻教材,查字典,修改语段,推敲问法,反复研磨试题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有时候,一天反反复复的推敲研磨下来,就是为了一道选择题,一个问题的问法第三阶段:6月11——6月14日试题校对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答题卡上所留空间与试题的匹配,理化学科之间是否出现知识上的提示等等,甚至是字与字之间微小的空格,都是我们反复校对的内容,因为老前辈们的经验是“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
6月15日签字交题时,我的心情复杂极了,既有完成任务的如释重负,又有前途未卜的忧虑忐忑,就像前辈们所说的:较量刚刚开始,万里长征只是走完了第一步!29天的入闱生活,中考的命题经历,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磨练、反思、提升、感悟的过程每一天的工作,都在磨练着我的意志,拷问着我的能力水平,也促使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与人沟通合作中,逐渐丰富了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这次经历带给我的收获是:领悟责任、不断思考、终身学习如何命题基于中考的性质:国家教育考试,选拔考试,决定了这套试卷在命制的过程中有着不同于我们以往任何一次命题的独特之处1、命题原则——三个有利于 ⑴ 有利于选拔:要遴选出优秀的人才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⑵ 有利于课堂教学,促进课程改革⑶ 有利于公平竞争2、命题依据:⑴、《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⑵、参照当年的市调研测试卷(可以改动,但不能有大的变动)3、命题要求⑴、科学性:是灵魂知识准确,设置合理,思路正常,适合于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市情——创设情境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有大致的生活阅历⑵、时代性:体现当前时代的特点⑶、基础性:关注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对教学有正确的导向性。
⑷、简洁性:题干和答案的叙述都要简洁,特别是题干不给学生设置审题障碍,利于学生上手答题而且要运用本学科的语言来解题,而非用物化知识来解语文题⑸、难易度:比例5/3/2,既要体现基础性,促进课程改革,也要体现出考试的选拔功能,所以试题要有区分度一点思路都没有的题是坚决不能出的)⑹、题库抽题,决不可使用题库抽调出以外的试题知识的覆盖面80%⑺、设题时,要符合常规思路,运用正常的解题方法参考答案设置要依据教材,出于教材做到科学准确,严密简洁⑻、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主题积极向上,具有典范性、时代性语段长度与市调研测试语段长度持平横竖一巴掌)4、命题方法:一般性改编和策略性改编注意:题型不能是调研测试的翻版总之,要回归教材,突出核心内容,不回避重点,立足平时的课堂教学,展现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避免死记硬背教材中的条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以上这些内容,虽然说的是中考,但其中的一些内容也适用于我们平时的命题工作下面我就用具体的实例就“如何命题”做简单分析从三个大方面“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来谈一、基础知识:知识的覆盖面,兼顾八册书,主要是字音字型是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内容,成语是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内容和书下注释,主要从考查的知识点入手命题。
1、第1、2题考查对字音的认读及对汉字注音正误的判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字音 ⑴、平卷舌不分(诅咒 zhǔ) ⑵、形声字误读(形似音异 栈桥 jiàn )⑶、多音字误读(风雪载途 zǎi)⑷、习惯性误读(惩戒 chěng 潜入qiǎn)⑸、少量的生难字字型 ⑴、形异音同误用(芒刺在背 再)⑵、形似音同(形似字)误用(辐射 幅)⑶、形似音异(变幻多姿 幼)⑷、少量的生难字注:所选词换字以后,得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出现歧义2、成语题:注意成语意思的内涵和外延 常见的错误类型有:⑴、望文生义(翻来覆去)⑵、词语感情色彩(刚毅不屈)⑶、语义重复(既有成语再加上它的释义)⑷、大词小用⑸、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当⑹、语义矛盾⑺、种属关系(芸芸众生)例:翻来覆去——两个义项⑴来回翻身⑵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出题时最初只关注书下注释取第一个义项,在反复推敲的时候,重翻“现代汉语词典”才发现是两个词条3、病句:中考考查的错误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重复累赘、前后矛盾 注意:问题设置鲜明,不在句子的内容上面绕学生,给学生增加解题障碍例如: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有准备的人总是有能力战胜困难而且有勇气面对困难。
(增加了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4、语言运用题: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仿写、连句子、谈观点及理由等等),这道题是中考试卷上的不确定因素像报纸杂志中的新闻、平时教学中创设的情景、生活的场景和一些引发思考与感悟的现象,等等,都是设题的素材此题应该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二、阅读: 阅读从命题的四个方面“选文章、修改文章、因文设题、做答案”分别进行举例说明一)文言文: ⑴、词语:书下注释;有一定的文言现象 ⑵、翻译:一句话;含有重要的词语⑶、课文内容理解,情感价值的体现 《口技》突出重点一)选文章:学生能读明白的(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不选——针对说明文),难易度适中的,主题积极向上的,有时代感的,典范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长短是横竖一巴掌二)、修改:目的——规范文章,有利阅读,为解题服务2011年中考文章改动较大的是说明文和议论文1、说明文:原文《蜚声海内外的宣纸》,原文篇幅较长,其中有关宣纸的用料—青檀树皮的相关说法有些弄不明白,有没有可以查询的相关资料,而且文章的结构层次性不强,不利学生把握所以在修改时更多的是在不违背原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有利阅读2、说明文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原文是“所以,宣纸的性能与一般纸不一样”,后修改成“由于这点不同”。
根据这一段内容设置的第11题:“宣纸的性能与一般纸不一样,是由于 ”答案是“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但担心有些学生不认真思考,把第二段都当做答案抄下来,这样就体现不出审题、解题的能力了改成“由于这点不同”指向明确,也可以答第2、3句话,这样就不是全部抄写了——有利解题3、朱华贤的《平视》是一篇语言较精致,结构较粗糙,论证较单一的文章修改时,完善了结构,增加了事实论据,丰富了“平视”的内涵,使之成为一篇规范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规范文章(三)、因文设题:可以从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进行命题命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题干语言的严密准确(没有语病)、简介清晰明了,特别注意题干语言指向性明确,不给学生设置审题障碍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效果”“好在哪里”这样含糊的问法中考是不会问的例如:⑴、《口技》第10题如问成“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就会把老师平时教的解题技巧搬上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题了,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审题上的障碍既然是送分题,就不应该在审题上面设置障碍,所以就变成现在的指向性明确的填空题了:道具如何,表演者如何。
⑵、《盲道上的爱》第16题的原文法:方老师做好的充足的准备是什么?根据文章可以看出这个“充足的准备”就应该是“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练习走盲道”可如果往上看,还可以指“接受女儿失明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样,就说明这个问题的设置不够细致,指向性不够明确所以修改后特意加上了“医生”和“方老师自己”加强限制还可以加上“内容、结构、修辞”等方面的限制⑶、例如:第21题: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指向明确——道理,而非“作用”2、考虑答案因素例如⑴、《口技》 股——大腿⑵、第19题:初设题“标题《盲道上的爱》的含义”,答案可以有“方老师对女儿的关爱,方老师对盲人的关爱,我对盲人的关爱”细推敲,其实就是两类关爱:母爱和正常人对盲人的爱所以,就修改为“那几种爱”,但也不行,也会误认为以上三种;问成“那两类爱”,不符合语言习惯,别扭所以最后加上了限制词,修改成了“哪两种爱”3、抓住有哲理、点明主旨的语句进行品析,例如第18题“文章第5段划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还可以对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进行提示帮助4、应在“作品感受”方面设置开放题,但没有什么合适的内容,就化用了以前的仿写形式“我们不仰视作威作福的权贵,我们仰视一心为民的公仆”,既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有读者的深入思考,符合设置开放题的要求:从作品中感悟、升华!(四)做答案:语言简洁准确,考虑周全,把可能的情况预设好。
还可根据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说明三、作文1、命题作文:⑴、内容贴近学生,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相似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真情流露⑵、题目设置具体,有一定的限制,其题目过大不好写⑶、方法:可以几个文题杂糅例如:《让我怦然心动的那句话》的作文题目,就是《怦然心动的感觉》《那一步》《让我们 一句话》三个作文题目捏成的2、给材料作文:⑴、有新意,有鲜明的时代感,有利于学生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⑵、向生活开放,有利于学生选材⑶、文字量适当,内容、语言便于学生理解,角度不能太多收获感悟1、 人生阅历的一种丰富作为一名教师,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这样一个机会:检验能力,挑战自我经历是一笔财富,我是幸运的事实证明,一切成绩的取得无不是经历下的磨练与升华,就像沙粒在蚌的挤压下变成珍珠,铁在烈火的烧灼下淬炼成钢相信在这种经历的历练与磨砺下,自己能千锤百炼,化茧成蝶!2、 担当责任(1)职业责任A、做中考命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