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重庆开县故城考.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8540201
  • 上传时间:2021-07-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0.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重庆开县故城考 (湖北宜昌市博物馆,湖北宜昌443000)摘要:本文在开县故城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变迁的历史过程,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城市建筑布局的多种因素,归纳了城市发展的特点,对开县故城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以期这一认识有利于促进峡江地区的古代城址之研究关键词:重庆;开县;汉丰镇;历史沿革K928.6:A:1003-1332( 2010) 04-0046-05重庆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万州区北部,地处大巴山南坡与川东平行岭谷的结合地带,介于北纬3049’30”~3141’30”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东邻巫溪、云阳,南临万州,西与开江相连,北接城口、宣汉县境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3069.89平方公里随着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开县受淹陆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是整个三峡库区内最大的被淹没县,而有着将近1400年历史的开县故城——汉丰镇,也将永沉江底笔者谨用此文来纪念它,同时也让后人铭记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一、地理位置开县故城汉丰镇位于县境中部,东河与南河交汇处的一级阶地上,系三峡水库小江流域的源头,地势平缓,海拔高程170米(图1)文献载自唐代肇始,宋、元、明、清、民国以来的开县县城均建于此。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这一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汉代开县故城东有东河,南临南河,西为滩涂,北枕盛山,东河与南河于城东南角交汇为长江的支流——小江,小江向南达云阳人长江,可见开县故城处于这一地区与外界水、陆路交通要道之上,地理位决定了它不但是该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更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自唐代徙治至此,就成为这一地区经济、文化、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港埠一、建城简史开县夏、商时期属梁州,西周为庸国地,春秋归巴国,战国并入秦国2000年至2006年,重庆开县渠口镇余家坝战国墓群的发掘②,表明当时开县境内已有人类居住和繁衍,但这只能说明这一地区曾经有过人类的活动,至于开县故城内是否得到开发尚不清楚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分朐忍县西北部置汉丰县,这是在开县境内第一次设置县《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其中记载“蜀先主建安二十一年于今县南二里置汉丰县”,是指汉代汉丰县县治位置在宋代开县县治南面二里的地方,目前已知宋代的开县县治即开县故城,也就是说汉代汉丰县县治位于开县故城南面二里的地方,由此可知汉代汉丰县县治与开县故城实属两城,并非是同一座城唐武德元年徙治至开县故城,这是有关开县故城最早的文献记载。

      宋承唐制名为开江县,元代则改为开州,治所依然为开县故城开县故城城垣用灰土版筑而成,较粗陋,其始建年代不详③明成化二十三年,全部改用砖石砌建,墙高1丈2尺,城周长2里许,计360余丈正德六年,重修城垣,开凿护城河,将四面城门增厚加高,并修门楼此后直到清中叶,未再见有文献记录曾对其修缮或改建清乾隆三十二年,用砖重修城垣嘉庆二年,为抵御白莲教起义军的进攻,在原有城址的基础上增建外城,以土筑城墙,向东、南、西三面扩,清乾隆以前城称为内城,嘉庆新扩的城为外城嘉庆十三年,将土筑外城墙改用条石重修,墙高1丈2尺,城周长745丈,内外城门共11座咸丰三年,补修内外城墙,疏浚内外护城河,在外城周四角填筑炮台民国时期沿用清代以来的开县县城,称为城厢镇这一时期将南渠河、狮子楼街道的内城墙全部拆除把原南渠河的护城河沟砌成暗渠1951年县治由城厢镇改名为城关镇1981年由城关镇易名为汉丰镇1997年重庆市中央直辖后,开县始属重庆市所辖,县治为汉丰镇1956~ 1957年,将嘉庆十三年用条石砌建的外城墙全部拆除,改为环城路原内城墙遗迹仅存县委和县府后侧一段城墙,砖筑,上设女墙,高0.4米,宽0.4米,现存城墙残长80米。

      1981年以来,旧时的护城河,除体育场一段遗迹尚存,余皆先后被填平2009年,开县故城沉入江底三、开县故城之变迁依据文献、考古资料所得出的认识,观察开县故城兴建以来至今的变迁,可认为以下事件在开县故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是:1.汉代墓葬KXGⅦMl的发现;2.唐武德元年徙治至开县故城;3.宋“开州守廨题名记”一碑的出土;4.清乾隆《开县志》的出版;5.清嘉庆年间增筑外城和清咸丰《开县志》的出版;6.中华人民过共和国成立参考这六个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开县故城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1.汉代~唐武德元年2006年、2007年的开县故城发掘中并未发现有汉代遗存,这一现象一直为发掘者所关注2008年在第Ⅶ发掘区发掘了一座汉代墓葬KXGⅦMl,为刀把形券顶砖室墓,这座墓葬是重庆开县故城内首次明确发现有汉代遗迹,它的发现填补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寻找开县故城内汉代人类活动遗存的空白同时在第Ⅵ发掘区中,发现有后代房址使用汉代墓砖作为建筑材料的现象,这些情况都表明开县五校及其附近可能为当时人们的墓地,虽然目前对汉代人们聚居的位置尚不清楚,但笔者以为与墓地不会相距太远,由此可以推测该地区在汉代已得到开发。

      从汉墓KXGⅦMl的形制、规模、墓砖等特点来看,反映出这一地区与汉代重庆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步调较为一致,可以从另一侧面说明开县故城在当时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唐武德元年之所以将治所移至开县故城,除考虑到其处于东河、南河交汇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等因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自汉代以来,这一地区人口、政治、经济及聚落规模可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作为一个县治的基本条件由此可以说明在这一时期,开县故城已有人类在此居住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聚落2.唐武德元年-宋元文献记载唐代韦处厚、柳公绰、唐次等人曾任开州刺史,宋申锡、杜易简、王伾、温造等人曾任开州司马,杨汝士曾任开江县令④,韦处厚所作《盛山十二景》中之《宿云亭》一诗云:“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霁平连郭柳,带绕抱城江可见开县故城在当时应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2008年,开县故城汉丰镇发掘的晚唐“状元桥”⑤,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认识唐移治今开县故城后是否建筑城墙,文献记载不详但从《宿云亭》中“郭”、“城”等字来看,似乎反映唐中期时已筑有城墙,但这一认识还需要考古学资料来作进一步的验证宋元时期的开县县治是在承袭唐代城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未曾动摇。

      开州守廨题名记”一碑出土于开县故城县府,据此可推知此地可能亦为当时的县府所在地结合明、清、民国以来县府的位置看,可知自宋代以来其位置未曾发生过改变,由此可以表明宋元时期与明以后的城市建筑格局上可能有着较多的共性这一时期的开县故城是否建筑有城墙,未见诸文献记载3.明代~清中期明代的开县县城在宋元时期的城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将土城墙外包砖石、开挖护城河等,文献还记载了明代各个城门的名称及使用情况,可惜对于城内建筑布局等情况未作任何记载明代开县县城的城门、城墙,为清代所沿用城市布局亦未有大的变动,清乾隆《开县志》中的开县县城地图可能与明代开县县城布局大体相同据清乾隆《开县志》中的开县故城地图,可以对城内布局等情况有一大概的了解共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其中仅东门外接一条道路,而南、西两门则未见有与道路相连,这可能说明东门为当时出行的主要交通通道城内有三条主要街道,分别将东、南、西三门相连,从街道在城中的位置、走向来看,其应为民国时期东街、大南街、内西街的前身,但当时具体的街名在图中并未标出城内建筑有土地庙、仓厂、儒学、捕厂等东门外有城隍庙、绣衣池等(图2)4.清晚期—民国清代晚期开县县城可以分为内、外两城,内城是在明代——清中期开县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外城则是在清嘉庆年间扩建修葺而成的。

      将清乾隆《开县志》、咸丰《开县志》中的开县故城地图进行比较,清晚期内城与前期的城市建筑格局未有大的变化,只不过新添了或者改建部分建筑,县府、主干街道位置沿袭了前期的布局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外城的扩建,和城外新添了不少的建筑,说明清晚期以来,开县县城人口进一步的增加,活动空间较清中期以前进一步扩大需要指出的是,人口的激增并非是自然增长的结果,而是由于白莲教起义,乡下士绅涌人城中所造成的清晚期开县县城为内、外城制,外城东、南、西墙皆为新建,北墙则是在内城北墙的基础上向两边增建分别与外城东墙、西墙相接外城呈圆角横长方形共有5座城门,6个水洞门,数量较前大为增加参照清咸丰《开县志》中的地图来看,内城门:东、南、西三门,外城门有:小北门、北门、东门、小东门、外南门、外西门、小西门,还有一座城门图中未注明其名内、外城墙外侧均有护城河所环绕内城道路则承袭了此前的形制,变化不大外城道路主要有四条,其中三条道路将内、外城的城门相连:西门——外西门、南门——外南门、东门——东门,另外还有一条道路将外城北门与东门——东门道路相连内城建筑主要有:育婴堂、学署、署、文武官、全圣祠、三元堂等外城内建筑主要有:东坛、西坛、绣水池、掩月池。

      城外建筑主要有:先农坛、大觉寺、大慈寺、白骨塔、青云桥、睡佛池等(图3)民国的开县县城承续了清代晚期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将1949年开县县城地图与清代咸丰《开县志》“开县县城地图”相比较,建筑布局基本相同,只不过民国时期的地图更加准确而已,由此可知直至解放前开县县城未曾发生大的变化民国时期城内大街主要有东街、内西街、外西街、十字街、大南街、教门街;小街有南渠河、狮子楼、东渠河、横街子、大夫第、小南街、顺城街、福音街、兴隆街、永福街、较场坝、西门外和老关咀等十九条;巷子有大巷子、鄢巷子、北井巷、灵土地巷(即鲍家巷)、皮家巷、古家坝巷、绣衣池等七道;庙宇会馆林立,水井水池星罗棋布,故有9井18庙之志,9井:横街子井、皮家巷井、东门洞井、鄢巷子井、县衙东院井、北井巷井、绣衣池井、外西街井、西门外井;18庙:五显庙、城隍庙、文庙、天上官、帝王宫、禹王宫、万寿宫、真武官、三元宫、英烈宫、文昌宫、川主宫、七圣祠、三贤祠、祖国祠、节孝祠、仓圣祠、烈圣祠;水池有:睡佛池、流杯池、夫子池、掩月池、宴月池、观音池、荷花池等城外仅有仅零星分布有少量的建筑,如体育场、卫生院、大觉寺、开县中学等(图4)5.中华人民过共和国这一时期的开县故城的城区位置、主干大道及街道名等基本沿袭了民国时期的城市布局,但其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外城墙基本拆除殆尽,封闭空间走向开放空间,与外市县形成发达的公路网络,尤其东河大桥、南河大桥的建成更加便于与外界相通;(2)这一时期的城市空间向北部发展,城区面积扩容,较民国时期城区面积大为增加;(3)民国年间内西街与东街并不直接相接,建国后,内西街与东街取直直接相通,并和外西街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4)有些小街路或整修或易名,如福音街改为解放街,教门街改为胜利街,等等。

      5)建国后,寺庙、祠堂、会馆等众多古代建筑或改建或拆除,新建了一批楼舍厅堂归纳这一时期开县故城的城市布局如下:以人民路、清江路、环城路、西门外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公路,其东北接开城(开县——城口)公路,东有东河大桥与开云(开县——云阳)公路相接,南为南河大桥与开万(开县——万州)公路相通,西连睡佛路城内开“丁”字形大道,一条横贯东西的干道分段名之为:外西街、内西街、东街,南北向干道为南街东西向的小街有:新盛街、迎仙路、共和街、小南街等,南北向的小街有解放街、胜利街、东渠河、鲍家巷等(图5)四、影响开县故城之因素开县故城兴起于汉唐——宋元,发展于明清一一民国,辉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这一城市的兴起、变迁之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具体分析第一,开县属亚热带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4年统编版7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3.8.2 敬畏生命.pptx 2024年统编版7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1.2.2 做更好的自己.pptx 2024秋新人教PEP英语3年级上册课件 Unit 4 PartA(1) Let’s talk & Ask and answer.pptx 2024秋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5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pptx 2024秋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pptx 2024秋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pptx 2024年统编版7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102课 端正人生态度 第1课时 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课件.pptx 2024秋新人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1.2.3 地球与地球仪(第3课时).pptx 2024秋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课件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pptx 2024年统编版7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4.11.1 探问人生目标.pptx 2024年统编版7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3.8.2 敬畏生命 教学课件.pptx 2024秋新人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课件 1.2.3 地球与地球仪(第3课时).pptx 2024年统编版7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3.8.1 认识生命 教学课件.pptx 2024秋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课件 第5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pptx 2024年统编版7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103课 实现人生价值 第2课时 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教学课件.pptx 2024秋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课件 第5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pptx 2024秋新人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2.3 地图的选择和应用.pptx 2024年统编版7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第103课 实现人生价值 第2课时 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pptx 2024秋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课件 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2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pptx 北师大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10章第3节《激素调节》精品课件.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