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题应用哲学认识论.ppt

8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9144547
  • 上传时间:2018-07-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06.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感悟高考感悟高考认识论• (北京2012-40)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 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人类活 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 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 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 践的依赖关系 • 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 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实 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 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 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 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广东2012-36)材料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 、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 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 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 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现实意义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 这一认识的基础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现实意义:实践是 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 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 和活力• (山东2011-28)(分)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 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 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 ,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 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 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 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 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 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 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 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 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用 • (安徽2010-38)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 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体开展探究活动。

      同学们 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 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 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 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以徽派 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 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 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 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 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 发展地毯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 越式发展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聚焦世博,走进安徽”这一 主题进行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 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 (广东2011-37)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 、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 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 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 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 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 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 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福建2010-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 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材料一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 述节选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 心下》 •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 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 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 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 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 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 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 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 话》(2004年3月10日) •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 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 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 深入而不断丰富o(福建2010-39)结合材料一,说明从民本思想 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 程的 (12分)o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 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 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 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 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 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 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 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 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 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