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docx
24页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选择题 1. (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 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 B .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 .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2. (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 下列关于相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记述刘和珍等人的遇难过程,控诉段政府虐杀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评述惨案给人的教训,激励人们奋然前行 B . 《再别康桥》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C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热情赞美了梁先生潜心学术,热心扶掖后学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梁先生的崇敬之情 D . 《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著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3. (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 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 . 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 C . 而燕国见陵之耻 见:被 D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尚且 4. (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 以下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 A .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B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 烛之武退秦师 D . 使使以闻大王 5. (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 .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 . 失其所与,不知 D .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6. (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群臣怪之 ③此其志不在小 ④越国以鄙远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素善留侯张良 ⑦吾得兄事之⑧项伯杀人,臣活之 ⑨拔剑撞而破之 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 . 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B . 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 . 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 D . 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7. (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 夫晋,何厌之有 使杞子、庞孙、杨孙戍之 C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贰于楚也 D . 若舍郑而有益于君 夜缒而出 8. (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 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A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锻炼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 , 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加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 脱贫任务艰巨,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国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 地推进难以完成的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B . 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 C . 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 D . 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锻炼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
B .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体现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 C .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锻炼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 D .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体现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B .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C .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 .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 10. (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人物的悲剧之美宗白华说:“在悲剧中我们发现了生命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意牺牲生命、血肉及幸福,以证明他们的存在在悲剧中人类自身的价值提高了,在这种悲壮的毁灭中,人生显露出意义了可以说,《史记》中,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选题上,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出一片壮美之光。
灾难在成为压迫时同时也成为精神的内驱力和凝聚力所以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超拔的行动,具有一种悲壮美司马迁以其细腻的描写在《刺客列传》中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以超拔的行动面对死亡较量的群英图他们勇敢赴死的超拔使他们高昂的精神在人们的心目中定格且百世流芳荆轲刺秦王”是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描写最细腻的一篇,司马迁把易水之别写得极其悲壮荆轲属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典型,而且他的选择没有无奈,没有哀怨,有的只是豪壮与慷慨至此,荆轲完成了他人生的一次超越易水悲歌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超拔李长之在《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中评述道:“司马迁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在所爱的才之中,最爱的是哪一种?一般地说,超凡的才智,是不平庸,或不安于平庸,或意识到自己不平庸的《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就是司马迁所钟爱的具有超凡的才智的一位悲剧性英雄司马迁通过“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反围剿战”及随大将军卫青进行的人生最后一战等内容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让读者领会到李将军天下无双的才气李广之才越是卓越超凡,与他的“不遇时”、“数奇”、不被封侯的事实相比,与其他才能不及李广反而被封赏的人相比,李广人生的悲剧性就越是深刻。
在司马迁的人物列传中, 彭越、黥布、韩信都是汉朝得天下的大功之臣,作为汉初的异姓王,他们的超常功绩令人非常钦佩,而他们的人生结局也大同小异,令人悲愤痛惜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就是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真实原因正因为他们屡建奇功,功绩超常,所以他们的被害才更具有悲剧效果,更具有震撼性当悲剧主人公面对人生的困境,经过顽强的抗争,最终陷入死亡与屈服的两难境地时,超然地面对死亡,那么这种死亡反而更加具有美学意义死亡是悲剧主人公最激烈的抗争,是最超越现实的悲剧性所在项羽自刎于乌江令人惊骇虽然项羽自身的性格存在着一定的弱点,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虞兮虞兮”的悲歌,“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告,瞋目吓退赤泉侯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的举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加工,使项羽的死亡超越了他在历史事实中的成与败,更加有力地彰显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他自刎乌江,将自己高贵的头颅用自己的手亲自割下送给仇敌,这使我们认识到“勇气在于勇猛无畏的灵魂,连同其坚定性及真实性一道所显示的从容赴死的能力”。
当悲剧主人公自由地选择了毁灭,并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迎向死亡的时候,观众发现毁灭本身乃是实在的胜利他超然面对死亡,用不同于常人的悲剧性结局,实践了一生的守护,即生命的极度尊严与价值悲剧人物虽然以悲剧结束,或在生命中不断被困苦厄运所缠绕,但“生命的真实没有在失败中丧失,相反,它使自己完整而真切的被感觉到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正是司马迁在深刻的体悟中,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描写,使得这些悲剧更具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1. (1) 关于《史记》人物悲剧之美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物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超拔行动,使他们高昂的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定格为一种悲壮美 B . 人物超凡的才智与人物在现实中遭遇的不公平命运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出深刻的悲剧感 C . 人物功绩超常,最终却因为“勇略震主”而被害,所以他们的被害更具有悲剧的震撼性 D . 人物面对人生的困境,经过顽强的抗争,守护了生命的极度尊严与价值,体现出悲剧美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最突出的是举例和引用论证,二者结合使文章既有典型实例作具体印证,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B .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为了证明才能不及李广的人反而可以被封赏,由此表达对统治者的批判 C . 文章选取彭越、黥布、韩信为例进行类比,突出他们结局的同中有异,揭示了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真实原因 D . 文章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史记》人物的悲剧之美,一层比一层详细最后对项羽的悲剧结局的价值阐述最为详尽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记》中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不仅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且是太史公在选题上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而出的 B . 由第二段可知,《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等刺客,太史公将他们都描绘成了以超拔的行动和死亡进行较量的英雄 C . 在记叙项羽之死的时候,太史公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目的是彰显了项羽的英雄风采,淡化项羽的性格弱点 D . 悲剧主人公自由地选择了毁灭,并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迎向死亡,由此产生的崇高美与悲壮美证明了只有毁灭本身才是实在的胜利 11. (2020高一上·庆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②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