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编]有关食用槟榔致癌文献的反驳说明.docx
11页1有关食用槟榔致癌文献的反驳说明有关槟榔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不断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误判2003 年曾有媒体报道:食用槟榔致癌,原因是槟榔碱引起,且说明信息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坊间也不断有槟榔产品的负面信息,去年(2012 年)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委副主委——胡旭晟委员向全国政协递交了《关于尽快规范槟榔行业的提案》,接到这一信息后,笔者(时任湖南皇爷食品有限公司槟榔研究所所长)出于职业的敏感,马上组织一批技术人员对这一报道在网上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做了追根溯源式的查询,查询结果表明此信息来源世界卫组织是真实的,但原文并没有科学实验或数据说明是槟榔果或槟榔碱致癌,原文是一个调研性报告,其结论是推断性的[1]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国内知名专家有凌天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科教授,主任医生,湖南省政府参事);唐杰清(湘潭市口腔医院书记,主任医师,从事口腔临床专业 30 余年,主攻口腔黏膜病,曾主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研究);翦新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2]唐杰清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印度、台湾等地的鲜果与目前湖南干果的区别,蹊跷的是,从目前数据来看,印度、台湾等地的口腔癌发病率比嚼食干果的湖南要高。
[3]” 唐杰清介绍自己目前正在做一个关于干果槟榔与口腔疾病的调查,该项目已经坚持 15 年之久三位权威专家多年的研究结论为长期咀嚼槟榔对口腔有害,还没有其它直接结论[2]2其实早在 2007 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张筱林医师就在国外英文版《口腔肿瘤学》杂志发表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大陆咀嚼槟榔习惯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综述》[3],文中就提到了中国大陆口腔癌患病率相对低于在印度和东南亚的研究数据,并认为当时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清析准确地解释中国大陆咀嚼槟榔者中口腔癌患病率相当低的原因在2010年8~11月,湖南省湘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湘潭市卫生监督所、湖南省槟榔行业协会、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部分专家,开展了湖南省城乡居民咀嚼槟榔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槟榔加工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毒理学进行了研究,并于2011年7月在《实用预防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编论文——《湖南地区食用槟榔流行病学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湘潭人咀嚼槟榔已有400余年的历史,50%的人咀嚼数量在28.1~54.3 g/d,口腔癌的死亡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4]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世界上目前食用的槟榔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食用鲜槟榔果,其食用方法是将七至八成熟的鲜槟榔果(绿色)切成几瓣,再涂上白灰(一种贝壳为来源的石灰浆) ,再包上蒌叶,如下图:鲜槟榔果 蒌叶、贝壳粉3包装前的鲜槟榔果与蒌叶 鲜槟榔、蒌叶、贝壳粉近年来,有一种在白灰中添加有食品添加剂而呈红颜色的红灰,食品添加剂的主要成份上甜味剂及少量的香精,这种鲜食槟榔称之为红灰槟榔,一般也列入这一类食用槟榔中,这种食用方法主要流行于台湾、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区。
这种吃法会产生美拉德反应,使食用人口腔发红,吃剩下的槟榔渣也是通红的,具有很强的染色能力,能染红一大片地面,因此这种食用方法在海南、福建、广东的一些地方政府都曾出台过一些行政法规对此槟榔进行禁止第二种是印度为主产地的槟榔咀嚼块,如下图:也叫印度槟榔,它是由成熟度很高的槟榔核(它是槟榔的种子,也是中药材的取用部位,中药的别名叫花片) 、蒌叶粉、烟叶及香精香料混合而成,其实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主要是食用这一种槟榔,世界卫生组织所说的食用槟榔咀嚼块主要也是指这一种槟榔 (图中的槟榔核的照片由马来西亚的亲友提供,印度槟榔的实物是 2012 年一位同事去印度考察槟榔产业时带回的)成熟的槟榔果 成熟的槟榔核4第三种是中国所特有的湘潭槟榔,是由七至八成熟的鲜果经杀青、烘干后制得槟榔干果,然后经发制入味、闷香、上胶、切片、去核、点卤、凉片、包装成成品,食用的部位是槟榔干果的纤维外壳,实质是种子的皮,也就是种皮,槟榔核由于鲜果发育不完全,很小,在加工过程中当成废弃物处理其槟榔鲜果的相片如右图,槟榔干果如下图马来西亚的食用槟榔核 印度槟榔包装及内容物七至八成熟的槟榔鲜果 烘干后的槟榔干果加工过程中半成品湖南槟榔 湖南槟榔成品5三种槟榔主要组份表:组成部分 鲜食槟榔 印度槟榔 湖南槟榔食用部分 七至八成熟槟榔的全鲜果成熟槟榔的种核 七至八成熟槟榔烘干果的壳蒌叶 有 无 无碱石灰(贝壳粉) 有 有 有烟叶 无 有 无香精香料 无/有 有 有由上表可知,中国湖南所加工的食用槟榔里,却从未添加过含有致癌作用的物质,从各种报道中提到槟榔致癌作用的说法时普遍指出其信息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但均未具体提到是那一份报告或附原文,更别提科学实验或数据的说明了,证据明显很不充分。
综合南亚、东南亚及我国台湾等地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报告,发现这些报道中检测并分析槟榔的大多数成分,主要是针对槟榔核和蒌叶,而不是槟榔壳 [3],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说槟榔致癌基本上是以上述三地的文献及市场情况为基础而做出的调查统计或结论,因此,以这些报告为由来说湖南槟榔也致癌是站不住脚的,明显是一种偷换概念的错误,国内这些年也发表了一些中国湖南食用槟榔相关的研究报告[4] [5] [6] [7],这些报告已经从正面证明了湖南槟榔的原料是无毒级的,加工过程中也没添加有致癌物质,结论是湖南槟榔不是致癌食品[4],因是用中文发表的原因,国外的研究者基本上是看不到的从这些已经发表的论文来看,国内已经有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了湖南槟榔与国外槟榔的不同,令笔者感到万分遗憾的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那些鼓吹食用槟榔致癌的人(包括某些所谓的专家)却混淆了这一关键的环节 6笔者经过检索后找到一些相关的报告,经翻译原文,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的主要观点是:鲜食槟榔中有蒌叶,蒌叶中的主要成份含有强致癌物亚硝酸胺,因此鲜食槟榔具有强致癌作用,而印度的槟榔中含有烟草,烟草中的致癌因子之中主要是亚硝胺类,包括烟草中特殊的亚硝胺 4-(甲基)-1-3-吡啶-1-丁酮(NNK)和 N`-亚硝基(NNN),因此这两种食用槟榔咀嚼块都有致癌作用[1]。
这种说法也与印度、东南亚、台湾等地的健康调查报告所印证而中国湖南湘潭的槟榔没有上述那两种强致癌物质,也就失去了致癌的物质基础,而湖南多个地方的“食用槟榔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4] [8] [9]的结论也印证了这一结果,这也说明了唐杰清医师的困惑是正常的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原文摘录及中译文(从参考文献[1]中摘录):All of the forms of tobacco discussed above induce malignant tumours in laboratory animals. Among the many carcinogens present in tobacco are nitrosamines, including the tobaccospecifi c nitrosamines 4-(methylnitrosamino)- 1-(3-pyridyl)-1-butanone(NNK) and N -nitroso nornicotine (NNN).10,11 Tobacco smoke also contains carcinogens as combustion products, such as arylamine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 carbons, and volatile organics.11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possible associations between polymorphisms in carcinogen-metab olising genes and tobacco-related cancers; most results are ambiguous,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NAT2 in bladder and breast cancers, and GSTM1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CYP1A1 in lung cancer. Tobacco smoking, second-hand smoke, and smokeless tobacco were all reaffi rmed as carcinogenic to human(Group 1), along with NNK and NNN.译文:以上讨论的所有烟草形式都引发了实验室动物的恶性肿瘤。
现在在烟草中的致癌因子之中主要是亚硝胺类,包括烟草中特殊的亚硝胺4-(甲基)-1-3- 吡啶-1-丁酮(NNK)和N`-亚硝基(NNN)烟草的烟雾中也包含致癌物如氧化副产物,例如芳基胺,多环芳烃和挥发性有机物许多学者也研究了致癌物代谢基因和与烟草相关的癌症之间的可能性关系;多数结果不确定,除了可能NAT2作用在膀胱和乳腺癌,GSTM1单独或结合CYP1A1在肺癌与NNK,NNN一起,吸烟,二手烟和无烟烟草都再次被认定为人类致癌物(第一组) Around 600 million people are estimated to chew betel quid in India 7and southeast Asia (prevalence of up to 80% in parts of India). Betel quid generally consists of areca nut, betel leaf, catechu, slaked lime, and often tobacco. Carcinogenic nitro samines derived from the areca nut, the primary ingredient in betel quid, are formed in the saliva of chewers. Areca nut induces oral preneoplastic disorders with a high propensity to progress to cancer.12 The Group 1 classifi cation of betel quid with or without added tobacco, and of areca nut, was reaffi rmed. There is now suffi cient evidence that betel quid without added tobacco causes oesophageal cancer,13 and limited evidence for liver cancer.14译文:据统计在印度和东南亚大约有 6 亿人在咀嚼蒌叶咀嚼物,蒌叶咀嚼物包括槟榔果,槟榔叶,儿茶,熟石灰和频繁的烟叶。
槟榔果中可以得到致癌性亚硝胺,即蒌叶的主要成分,形成于咀嚼着的唾液中槟榔果引起肿瘤发病前口腔混乱,作为一种强烈的癖好,它促进的癌症的发病第一组中的分类中含有和为含有烟草的蒌叶与槟榔果再次认定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蒌叶咀嚼物是否添加烟草都会引起口腔癌症,有限的证据也证明会引起肝癌据笔者所知,世界卫生组织并未到中国来调查过湖南槟榔的食用情况,笔者查阅了所能接触到的有关槟榔碱的文献包括互联网的查询检索、一些专业会议汇刊资料[5]、一些槟榔方面的种植[7] 、加工方面的专著[6] 等,从未发现过有关槟榔碱(槟榔壳中的活性物质)致癌的直接证据 总的说来,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所说的槟榔致癌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槟榔果本身致癌,而是说加入烟草或蒌叶的槟榔咀嚼块致癌,并且指明了致癌物质的来源是烟叶或蒌叶,而国内有关的纯槟榔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