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教案、学案、备课)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pdf
4页第第 5 5 课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教案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 识 与 能知 识 与 能力力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过 程 与 方过 程 与 方法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情 感 态 度情 感 态 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 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 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 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二、二、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一)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二)过程(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 15 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1.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755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 年被平定)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目标导学二目标导学二 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2.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 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目标导学三目标导学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2.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历史影响?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三、课堂总结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