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七章区域系统理论.ppt

37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608662959
  • 上传时间:2025-05-2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2MB
  • / 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第七章 区域(地域)系统理论,区域系统规律是在点的基础上探索线和面的问题地理环境各要素组成不同类型的区域区域是由线固定的因此,研究区域离不开线,离不开地理边界和区划区域划分的理论基础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内容:,,第一节 地理边界,,第二节 区域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区域划分的类型,,第四节 综合自然区划,,第五节 经济区划,,第六节 综合区划,,,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要素——地理边界,边界是构成区域的基本要素边界可以用经纬度和地物控制,也可以用界碑控制房地基周围的界石,是控制区域的人造地物方志上的四至,是通过地物控制边界边界不完整,无法在地图上勾划出来,无法准确度量区域面积,形不成完整的区域曾经有过弹性经济区概念,认为经济区不必有明确的界线果真如此,是很难执行的没有界线,就没有确切的面积,没有明确的范围和指标,很难进行正常管理对边界的研究分下面5个问题进行讨论一、边界的基本类型,,——,3种,1、较明显的界线——突变型边界,,在空间上表现为自然地域单元之间的过渡带缩小到最狭窄的程度。

      通常是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主要决定于非地带性因素时才会出现突变型边界可以勾划出明确的边界线例如,自然区中的海陆界线、流域界线,社会经济区中的国家界线,行政区界线和房基地界线等国界不可侵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界线也要认真勘定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是行政界线的重要类型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划分行政界线时大都采用几何直线法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以北纬49°为界;美国阿拉斯加州与加拿大以西经141°为界;埃及与利比亚以东经25°为界;埃及与苏丹以北纬22°为界;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几内亚岛上以东经141°为界;智利与阿根廷在火地岛上以西经30°56′为界北美和澳大利亚的不少州界也采用几何直线法2、较模糊的界线——渐变型边界,自然地域单元之间的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宽度较大的过渡带在过渡带内出现相邻两侧地域单元所各具的特征,它们朝一定方向增长或减少这类界线多由地带性因素所制约,如我国东部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及其对自然界作用的温度带的界线大多数自然区和社会区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在区与区间有一个宽阔的连续过渡地带这类边界是渐变型边界线自然区一般有过渡带民族区、语言区、文化区、民俗区等都有过渡带在过渡带中民族杂居,语言混用,民俗多样。

      3、镶嵌状的界线 ——,渐变型与突变型之间的过渡类型,自然地域单元间界线过渡地段上出现锯齿状的镶嵌或成岛屿状分布,两个地域单元的代表类型同时存在或相互交错如温带的森林草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与禾草草原地带之间的交错区,它不是均匀的景观类型,而是落叶林和草原的大型镶嵌体有些自然地域界线往往延伸达几百公里,甚至更长的距离地域分异和界线形成的因素并不都是一样的,其各段间的界线可能分属于不同类型如我国亚热带北界秦岭一淮河线,其东段比较模糊,而西段则相对明显些二、地理梯度与地理趋稳性,1、地理梯度:,,又称地理势,,是衡量地理过程强度和方向的概念,指从中心向某方向递减的程度自然地理梯度:,气压梯度、重力梯度、温度梯度等社会经济地理梯度:人口密度梯度、生活水平梯度、国民收入梯度等,,决定地理梯度强弱的要素有二:,,一是两地间的绝对指标差度指标差度与地理梯度强弱成正比二是两地间的距离距离长度与地理梯度强弱成反比地理梯度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要素流动的基础风疾水急是地理梯度大的表现2、地理趋稳性:,,由于要素流动,地理梯度逐步减弱,最终趋于一致,这一过程称,地理趋稳性,原先比较稳定的地理系统,经过扰动,出现新的地理梯度,产生新的地理趋稳性运动。

      这一过程称地理趋稳性循环3、关系与意义:,,地理梯度是地理系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非均衡性的反映地理趋稳性说明地理系统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梯度,→趋稳,→新梯度→新趋稳人们可以根据地理梯度和地理趋稳性预测地理过程强度和变化趋势,可以根据地理梯度和地理趋稳性调节地理过程、利用地理过程三、边界优势——三个优势,1、边境地理梯度较大,,,在自然方面,,海陆边界、山地和平原边界、大气锋面、地质断层线是沉积、剥蚀、气流活动最活跃的一线在国际贸易上,,地理梯度和势能相当于经济上的互补性,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在旅游上,,地理梯度和势能带来奇异风光,是猎奇旅游的上好去处我国边境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民俗民族文化景观构成旅游景点的富集带2、边境两重性与和平趋势,:,军事作用,和,经济、文化作用,在经济领域出现两个新现象:,,一是涌现大批跨国经营的候鸟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廉价的原料,选择劳动力相对低廉处加工,到售价最高处推销二是区域性集团加强这两个新现象都加强边境的经济和文化作用3、内陆国家的过境需求,,,边境口岸不但为相邻地区服务,而且为邻国过境和整个国际贸易服务内陆国家开辟出海通道,交替采用武力与和平两种手段。

      在和平趋势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协商借道,是内陆国家走向大洋的主要途径四、陆地边境口岸,1、口岸的作用:,,①,在开放的时代,陆地边境口岸是城市的重要生长点②,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③,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2、口岸的类型:,,(1)河流渡口型:,在以河为界的边境线上,渡口是口岸的生长点2)阡陌相连型:,有些口岸没有明显的自然屏障,与邻国阡陌相连,,这类口岸过境便利,大都由跨界民族居住,互相通婚,甚至过界耕作、经商,往返频繁3)高山垭口型:,以山为界的陆地边境,口岸受地形限制,固定在少数垭口这类口岸,大都有悠久历史,自古便是商贸和军事活动的要冲4)寒漠型:,以二连为代表的中蒙边界东部地段干旱缺水,限制城市发展5)海陆过渡型:,这类口岸出现在海岸线与陆地边境接触点,兼有海港和河流渡口特征,北有丹东,南有东兴(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属广西防城港市的东兴市)五、自然地理边界划分的指标体系,在通常的自然地域等级单位体系中,较高级单位的划分依据侧重考虑生物气候原则,即根据气候与土壤、植被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订界线,所考虑的是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地带性规律首先注意水平地带性,而后考虑垂直地带性。

      地域划分及界线拟订的依据和指标:,,(1)按温度条件拟订:年均温,1、7月均温,积温,,(2)按水分状况拟订:年降水量等,,(3)按地形因素拟订:山地、高原、丘陵、平原,,(4)界线拟订的指标综合体:热量与干燥度,,,第二节 区域的基本特征:4个,一、区域的物质性,,从哲学上讲,区域是空间的范畴,是空间的一部分,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区域大体上可以分成自然区(如综合自然区、地貌区、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区(如行政区、军事区、经济区、宗教区、文化区,,)和自然技术社会过渡型区(如技术经济区、作物果树适宜栽培区、疾病医疗地理区、供暖区等)三类,,,,北京是一个区域概念,其内涵有7,①北京城,明、清两朝建成的北京内城和外城,共有62.5 平方公里②北京城区,北京市人民政府管辖的四个城区,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共有87.1 平方公里③北京市建成区,已经建成的联成一片的市区,1990 年为420 平方公里每年以1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四周延伸④北京市城市规划区,进行市区总体规划的范围,约750 平方公里⑤北京城近郊区,包括四个城区和四个近郊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面积1369.9 平方公里。

      ⑥北京城郊区,包括四个城区、四个近郊区和两个远郊区(门头沟区和燕山区),面积4567.9 平方公里⑦北京市行政区,北京市人民政府管辖的全部范围,包括城区、郊区和八个县,面积16808 平方公里实例,,,二、区域的系统性,区域是有系统的,有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等层次我国宪法规定:“(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日本的行政区分三级,,一级:都、道、府、县;二级:市、郡、区;三级:町、村综合自然区划的区域系统可以表示为,: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三、区域的可度量性,在特定的时间内,区域是相对稳定的区域必须落脚在地图上,在地图上画出来,有一定面积,可以度量区域的可度量性指标包括:,,面积大小:,绝对面积和相对面积,,区域位置:,经纬度位置(天文位置,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国家中的位置、气候位置、经济位置、历史位置、重要性位置等方面),,区域特征:,主要的标志性的特征,,区域界线:,区域界线是区域的分界,是确定一个区域的精确边界。

      四、历史性,区域载有自然历史、人文历史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其范围和内涵也会发生变化区域是反映自然、人文历史变化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区域状况如:华北平原历史性的含义与华北地块的变迁、东部海岸线的变迁、黄河、淮河、海河的冲刷堆积及摆动等现象,关系密切经济区也是反映社会经济一定阶段的状况,,西安镐京、汉城、唐城等,都是不同时期京都的所在目前的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大规模的、保存也最为完整的明代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修建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区域是可变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然区域变化慢些,社会经济政治区域变化快些第三节 区划的概念和类型,一、区划的概念:,,区划就是区域划分,根据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一定范围的区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法 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政治与行政权力的地域划分二、分类:,,(1)按反映区域因子的多少,,区划可分为部门区划和综合区划2)按照区域的性质,,区划可以分为:,,①,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如地貌区划、地质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动物区划等)。

      ②,人文区划,:综合农业区划、综合经济区划、行政区划、农业区划、工业区划、商业区划、技术经济区划等③,自然人文区划,:综合区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划、资源开发区划、水土保持区划等3)按照服务目的,区划可以自成体系,,例如,为农业服务的区划由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农业技术改革区划、农业部门区划、农业综合区划等四部分组成,形成农业区划体系第四节 综合自然区划,-4个问题,一、概念与原则,,指:,按照自然环境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地域分成若干单元,形成的自然地域系统,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原则,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共轭性原则,与生产相结合原则等等据原则确定的,综自区划的依据和指标是区划成败的关键,综自区划系统是区划成果的集中反映综合自然区划是经济区划和综合区划的基础二、自然区划具体的指标,,气候,:,温度:主要指标:≥10℃的积温,无霜期;,,辅助指标:7月、1月均温,绝对最低温等;,,湿度:主要指标:干燥度;,,辅助指标:年降水量,年蒸发量植被,:,森林(各种热量带的森林:赤道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原(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地带性植被。

      土壤,:,砖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黄褐土,燥红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漠钙土等地带性土壤地貌,:,平原与丘陵性平原,丘陵(相对高差500M,有两个或多个明显的垂直带,有间山盆地);高山(相对高差>590M,带层多样,顶部接近或高于雪线)三、≥10℃的积温指标的有效性,-3点,1、采用的原因:,,①10℃是木本科作物开始萌动和休眠,喜温作物开始或停止生长、喜凉作物积极生长的温度;,,②10℃的起始日期与无霜期的起始日期差不多,有持续时间和积温强度两层含义;而无霜期只有持续时间的概念,没有温度强度的概念;,,③积温与辐射平衡值(热量)的线性关系较好,积温越大,辐射平衡值(热量)越大2、单独使用≥10℃的积温存在的不足:,,①热量与积温线性相关,但热量≠积温②气温是从百叶箱里测出来的,所以气温≠植物标体温度;而温度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对酶的活性施加影响,它应该以植物体温来表达③作物种类或品种不同,不但要求不同的温度,而且受日长、日照强弱的影响因此实际上同一品种的作物,在不同地区所需积温往往有200~800℃的差别3、积温及持续期的有效性:——相同积温,效果不同。

      ①看是由多大的气温、多长的时间(日数)积累起来的;,,②温度日变化不同,积温及持续期的有效性不同;,,③极端的严寒霜冻、干旱天气的限制,影响了积温的有效性例如,:昆明的积温为4479℃,石家庄为4433℃,而昆明不能种棉花,石家庄却能种植棉花昆明四季如春,作物全年都能生长,属中亚热带,而石家庄有一个使作物不能生长的“死冬”,只能划归温带这是因为石家庄夏季气温比较高(最热月平均气温26.7℃),过高的温度,对作物来说是无效的,但对棉花这类喜温作物却是必要的;而昆明海拔高、多雨,夏季气温比较低(最热月平均温19.8℃),使许多喜温作物生长期处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最冷月均温(7℃)远比石家庄(-3.3℃)高,积温比石家庄更有效同样≥10℃积温的持续日数也存在不等效性,一般,≥10℃积温的持续日数随海拨的升高而减少很少,而≥10℃积温却减少很多★因此,是≥10℃的积温指标,必须辅助以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温最低温等指标综合使用四、实例:例一、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黄秉维,①自然区,——3,大自然区,,②热量带与亚带,——6,带,1,区,,③自然地区与亚地区:,18,个,,④自然地带亚地带:,28,个,,⑤自然省:,90,个,,⑥自然州:地貌和岩性,未划,,⑦自然县:未划分,,1956年开始,,1958年完成,,1959年出版,,,,在全国18个自然地区与亚地区中共划分出二级单位28个自然地带与亚地带,,寒温带湿润地区:明亮针叶林,——,棕色灰化土地带。

      温带湿润地区: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灰化棕色森林土地带温带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淋溶黑土地带、草原,——,黑土地带温带半干旱地区:干草原,——,暗栗钙土地带、干草原,——,淡栗钙土地带温带干旱地区东部亚地区: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山前荒漠草原一灰钙土地带、荒漠,——,灰棕荒漠土地带温带干旱地区西部亚地区: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山前荒漠草原,——,灰钙土地带暖温带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地带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淋溶褐色土地带、半旱生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褐色土地带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草原,——,黑垆土地带暖温带干旱地区:荒漠,——,棕色荒漠土地带亚热带湿润地区东部亚地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与黄壤地带、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砖红壤化红壤与黄壤地带亚热带湿润地区西部亚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热带湿润地区东部亚地区:热带季雨林,——,砖红壤地带热带湿润地.区西部亚地区:热带季雨林一一砖红壤地带赤道湿润地区:赤道带雨林地带青藏高原半湿润地区:草甸与针叶林地带。

      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森林与草甸及草甸草原地带、草甸草原与草甸地带青藏高原干旱地区:干旱荒漠地带、高寒荒漠地带例二、1983年赵松乔方案——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1. 第一级:自然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依据有5:①地理位置差异(纬度、海陆);②地貌轮廓与新构造运动;③气候主要特征;④自然历史演变;⑤人类活动影响及利用改造方向2. 第二级:自然地区:7个温度和水分大致相同,并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反映有一定的共同性的地域指标:温度+水分(组合)+主导分异因素命名:地理位置+水分状况+温度带积温 干燥度 无霜期,,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 1400~3200 0.5~1.2 <145,,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 3200~4500 0.5~1.5 150~200,,,4500,℃,,一月均温0,℃等温线,,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 4500~7500 0.5~1.0 230~330,,,7500℃,一月均温16℃等温线,,华南湿润热带地区 >7500 0.5~1.0 全年,,,内蒙温带草原地区 2000~3000 1.2~4.0 <180,,,贺兰山——六盘山,,西北温带暖温带荒漠地区 3200~4500 >4.0 200上下,,,,,青藏高原 垂直变化 <3000, 0.5~4.0 <130,东部,,4个,,,,,西北,,2个,,,青藏,,1个,,,3. 第三级:自然区:33个。

      指标:气候-生物-土壤+地貌-组成物质-水文地质=综合指标命名:地貌单元+植被比如: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分为4各自然区:辽东-山东半岛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区,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干草原区4. 第四级:自然亚区:,地貌-地面物质等-→反映在气-生-土-→综合环境与土地利用改造方向更为一致5. 第五级:自然小区:,自然亚区内土地类型的组合——最低区划单位——未划分第五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从国情出发,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将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划分,揭示出各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勾勒出各经济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在全国的专门化发展方向,并以此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总体与局部、现状与长远、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1、 经济区,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结合一定的经济地域类型而组织起来的,具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空间组合单元2、 经济区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人口和劳动力、交通运输、技术因素、城市、市场3、 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经济区划的基础劳动地域分工指一国、一地区按某一优势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地域表现形式。

      地域差异是地域分工的基础,区域生产专业化是地域分工的具体表现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有利于地区间的相互支持、协作,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资源,从而提高生产率1、经济原则,二、经济区划的原则,(1).国家经济体系和地区优势相结合(国家利益是最高目标,区域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如长江三角洲与沿江经济区的划分,),,(2).地区经济专门化方向和综合效益相结合(注重地区经济专门化的形成,提高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如西北经济区专门化部门,以水电和石油开发为基础,建成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盐化工、机械制造等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3).经济区划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国内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化分工相结合(注重外向型经济的培育,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如将广西和海南划入大西南经济区,),,(5).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相结合(区划要有远景性),,,,坚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在经济区划中要把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结合起来,注意增强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社会原则,2、生态原则,为保证区域经济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坚持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中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几种方案,1、三分法”综合经济区,中国在1949年以后实行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划分了6大经济协作区——东北区(包括黑、吉、辽)、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西北区(包括陕、甘、宁、青、新)、华东区(包括鲁、苏、皖、沪、浙、赣、闽、台)、中南区(包括豫、鄂、湘、粤、桂)、西南区(包括川、贵、滇、藏)这是一个按行政系统组织起来的经济区,也是目前国家统计局实际使用的经济区划单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曾出现过许多经济区划方案,具有代表性的有:,按照各地区区域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潜力、现有生产力水平、地理位置特点,并适当考虑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将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作为决策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宏观地域单元2、,“,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一),4、,“,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一),3、,“,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二),按照自然资源总丰度、社会经济发育程度、地理连片等指标,将全国划分为,6,大经济区——东北区(黑、吉、辽、内蒙古东部,3,盟,1,市)、黄河中下游区(包括下游环渤海区的京、津、冀、鲁和中游的晋、豫、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鄂、湘、赣)、东南沿海区(闽、粤、桂、琼以及将来的港、澳、台)、西南区(川、黔、滇、藏)、西北区(陕、甘、宁、青、新)。

      按照工业发展水平和工业结构、资源丰富程度及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将全国划分为:加工型经济区(京、津、沪、鄂、辽、台)、加工主导型经济区(苏、浙、闽、粤、桂)、资源开发主导型经济区(晋、内蒙古、赣、黔、青、宁、甘、滇)、资源开发加工混合型经济区(鲁、陕、川、皖、湘、黑、吉、冀、豫)、特殊类型经济区(新、藏、琼)以地区产业专门化系数(区位商)将全国划分为五大经济类型区:重加工业为主的加工区(京、津、沪、苏、陕)、轻加工业为主的加工区(浙、闽、粤、桂、川、新、台)、采掘业为主的资源区(晋、内蒙古、黑、赣、豫、青、宁)、原材料加工为主的资源区(冀、皖、湘、藏、甘)、资源与加工并举区(辽、吉、黔、鲁、鄂、琼、滇) 5、,“,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二),6、,“,七分法,”,综合经济区,7、,“,十分法,”,综合经济区,东北区(黑、吉、辽)、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宁、青)、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东北经济区(黑、吉、辽、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黄河流域经济区(青、甘、宁、晋、冀、鲁、京、津、豫北、关中、陕北、内蒙古中部和西部)、长江流域经济区(川、鄂、皖、苏、浙、沪、陕南、豫南、赣北、赣中、湘北、湘中、黔北)、南方经济区(滇、桂、粤、闽、湘南、赣南、黔南)、新疆经济区、西藏经济区。

      东南“黄金海岸”经济带、长江大流域经济区、陇海及兰新大铁路经济带、黄河流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东北区、西南区四、实例——七大综合经济区,从国情出发,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1996年3月)提出了中国七大经济区的方案1)环渤海经济区: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石家庄、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为核心,座落于东北亚的中心,是国家政策引导发展的重点区域2)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盟市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14个市和沿江28个地市4)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5)东南沿海经济区:目前包括广东、福建两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今后可将港、澳、台划入6)大西南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和海南以及广东西部的湛江、茂名、肇庆7)西北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盟市第六节 综合景观区划,综合区划的目的是为制订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是自然、经济、行政等区划的综合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潜力,现有生产力水平、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一致性全国分为8个综合区:,,,•,东北区:黑、吉、辽。

      温带,地理相对独立),,,•,华北区:京、津、冀、鲁、豫平原,人口集中),,,•,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环境问题一致),,,•,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赣、鄂、湘——,(经济技术与资源环境相联系),,,•,东南区:闽、粤、琼、港、澳、台东南沿海),,,•,西南区:川、黔、滇、桂市场与外向型经济),,,•,西北区:甘、宁、新干旱区),,,•,青藏区:青、藏高寒区),,,特点:,,1)保持了行政区划的完整性;,,2)贯彻了生态、经济等区划原则;,,3)只有大区区划单位,属粗略方案谢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