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正传》课文旁批参考答案.doc
10页第 1 页 共 10 页《阿 Q 正传》课文旁批参考答案第一章 序第 47 页:注意体会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 “会姓赵”“配姓 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而赵太爷却说阿 Q 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并对阿 Q 又骂又打,他此时心里一定是觉得阿 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当然他不准阿 Q 姓赵;其实阿 Q 姓不姓赵真是说不清楚赵太爷有钱有势,在未庄等级最高,可谓“人上人” 在村民们看来,赵太爷是绝对不会错的——尽管姓氏是祖传的,并非自己所能选择,但阿 Q 从此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最可恶而可笑的是,赵太爷太不讲理,他的所作所为,活脱脱表现一个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打人、蛮横霸道的土霸王形象 “人上人”对“人下人”的绝对权威由此可见一斑第 48 页:阿 Q 的姓名籍贯如此 “渺茫”,表明了阿 Q 怎样的地位和 处境?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 Q 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他周围的人欺辱他,压榨他,他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可言。
第二章 优胜记略第 49 页:找出下文中阿 Q“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 东西!” 一类的“名言”说说表现了阿 Q 什么心态类似的话还有:“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在阿 Q 的意念中,祖上名门显贵,儿孙财势兼备,惟有自己贫苦卑贱——但又不能经常承认它,不敢正视当前的现实事实上,他是卑微的,意念中,他是高贵的;事实上,他总是失败者,而在精神上,他却永远是胜利者阿 Q 是未庄小村镇的一个流浪雇农: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孤零只身,夜宿土谷祠,靠打短工为主,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除几件破衫之外,一无所有别人颂扬“阿 Q 真能做!”他“很喜欢 ”说明他爱虚荣,喜奉承,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负心理第 2 页 共 10 页“阿 Q 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里 ”,对赵太爷、钱太爷、秀才“在精神上不表格外的崇奉” ,有着“不值一笑的神情 ”可以说是一种奇特的自我荣誉的维护本能第 49 页:阿 Q 一方面以进过 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 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了阿Q 什么样的心态?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心态。
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对于未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第 50 页:“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 Q 什么心理?阿 Q 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表现了阿 Q 善于自轻自贱,但又惯于寻机自我安慰、自欺自慰的心理正是这二者的相互作用,矛盾地消融着他生活现实中的灾痛第 51 页:怎样理解这一句里“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表面看, “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 Q 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倒几乎失败” ,阿 Q 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 Q 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第 51 页:联系上下文,说说“ 蒙”在此处有什么含义蒙”在此处是“承蒙”之意, 阿 Q 被打嘴巴,反而说“承”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这反映了阿 Q 的奴性人格。
一个 “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 Q 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第 52 页:阿 Q“得意”什么?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 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结局第 53 页:“照例” 说明什么?“照例”是依照旧例,按照惯例行事的意思 “照例”去碰头说明阿 Q 的被碰头已不止一次,也不止是同一个人的凌辱,包括和他地位一样的贫苦农民,比如王胡他也可以时时刻刻被人随意欺侮,这成了一种家常便饭第 3 页 共 10 页第 54 页:“等候” 一词用得妙在何处?“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 Q 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第 54 页:“摩着”“呆笑” 对刻画阿 Q 起什么作用?摩着,来回摩擦,用力大概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 Q 下流相,尽显阿Q 欺软怕硬之态这段描写刻画了阿 Q 性格中最卑劣的一面,他欺软怕硬,有点狡猾,失败后找弱者发泄第 54 页:与阿 Q 的“十分得意”相比, “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 “九分得意”?这揭示出一个怎样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 Q 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 Q 少一分得意,而只有 “九分得意” 。
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第 55 页: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这段议论在鞭挞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是虚褒实贬,又顺手牵羊,借题发挥,把矛头转向了“中国的精神文明” ,显得寓意更加深刻 “精神文明”也称“东方文明” ,原是辛亥革命后侵华的帝国主义分子为遏制中国革命而提出的反动口号他们把中国的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文明之柱孔孟礼教称为“东方精神文明” ,把资产阶级制度及其文化科学叫做“西方物质文明” ;教唆中国的封建势力顽固地以“东方精神文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达到其反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复辟封建主义的统治目的直到五四时期,中国的封建复古主义者和侵华的帝国主义分子仍然以这个反动口号来抵制和破坏新文化运动鲁迅此处援用意在揭露和讽刺,既讽刺阿 Q,又把阿 Q 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第 55 页: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 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讥讽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第 56 页:概括阿 Q 的女性观 ,并说说你的看法阿 Q 对女性的态度是要不得的,他受封建思想的严重毒害,认为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但他又是有欲望的人,所以又希望有女人来勾引自己,还想和吴妈困觉。
这就非常真实第 4 页 共 10 页地表现了阿 Q 的肮脏灵魂,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国民被统治者愚弄到何种程度第 57 页:体会“蓬”“粗” 用词的准确性蓬”是听觉, “粗”是触觉,阿 Q 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 Q 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 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肉体也麻木了也仿佛使人看到了“秀才”手中的大竹杠以及他狠命打阿 Q 的场面,生动地刻画了秀才的残忍刻毒第 58 页: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 跃然纸上 简要说说地保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地保在小说中出现较少,主要在两个情节中出现,一是阿 Q 声称姓赵,地保领他到赵太爷那里去,过后受到地保一通教训,还要阿 Q 给酒钱;二是阿 Q 向吴妈求爱之后,地保出来处理此事,又骂了阿 Q 一通,向阿 Q 加倍索要酒钱,和赵太爷订立五条协议来迫害阿 Q从这两个情节看出,地保实际上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第 58 页:这样分明地罗列五个条件,刻画了 赵太爷什么样 的嘴脸?刻画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 Q,把阿 Q 逼上绝路。
连阿 Q 这种一贫如洗的人,赵太爷都要如此盘剥,赵太爷之凶狠可想而知第 58 页:简要说说你对吴妈的看法吴妈与阿 Q 同是奴才,被剥削者,按理说应该有共同语言,但是她对于奴才的命运似乎非常满意,所以开口闭口就是赵府上的事对于吴妈来说,赵府是她的整个世界她同样也受了封建毒害,阿 Q 跪着向她求欢,更成为她生命史上的污点,所以她要寻短见以显示自己的清白,但她能清白么?她作为赵府的奴才,妄图与阿 Q 划清界线,实际是不可能的,她只能是暂时做稳了奴隶,明天不知是晴还是阴呢在盘剥阿 Q 的战利品中,她只分到了阿 Q 破衣衫的小半部分,这令人恶心吴妈最后也去看阿 Q 游街示众,充分说明吴妈已经变成一个麻木而缺乏同情心的看客了她无形中充当了杀害阿 Q 的众多帮凶中的一个作者塑造的吴妈,可恶的成分多于可怜的成分第五章 生计问题第 59 页:用个“钻” 字,妙在哪里?一词写出一个形象, “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钻”字写出了邹七嫂在看见阿 Q 时惟恐避之不及的情态但即使阿 Q 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 ,实在是自作多情第 5 页 共 10 页第 59 页:真的是小 D“谋了他的饭碗去”吗?并不是小 D 谋了阿 Q 的饭碗,而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 Q 的生活权利。
阿 Q 在“求爱事件”之后,名声败坏,没人再用他做短工,而需要短工的人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所以小 D 便补充了他的位置但阿 Q 误以为是小 D 在与自己抢生意,可见阿 Q 不觉悟之严重程度第 59 页:为什么用“大约” 一词?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得到看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解劝第 60 页:小 D 与前面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小 D 与王胡,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 Q 一类的麻木的国民第 60 页:“空虚”“了然” 在这里是什么含 义?“空虚”本指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了然”本是明白、清楚的意思,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的心理描写,这里用这两个词不但写出了阿 Q 破屋里什么也没有,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表明阿 Q 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第 60 页:说说“求食” 一词的言外之意求食”是动物找食的用语,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可见此时的阿 Q 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阿 Q 此时已被剥削的一无所有,但人求生的本能他还没忘,这说明他的生存就是为了“活着” ,而不是“生活” 。
由此也可以看出赵太爷之流的可恶与残忍,因为就是他们把阿 Q 逼到这种地步的第 60 页:阿 Q 真的“并不想要”吗?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阿 Q 本质上是一个老实人,他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第 61 页:阿 Q 的狡辩突出表 现了他性格中的哪一方面?表现阿 Q 性格中的圆滑无赖由于他经常往来于未庄和城里,有比一般农民更多的见识,在愚笨迟钝中有时又很灵活在弱者面前,也可以有麻利的动作,细心的观察,不讲理的狡猾在无法生活下去的时候,阿 Q 也有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第 61 页:简述阿 Q 是如何被迫 进城的阿 Q 调戏赵府上的奴仆吴妈,被赵太爷打骂并勒索,丢掉了工作,断了他的生计,而且被剥削的所剩无几未庄的群众对他“另眼看待” 看土谷祠的老头不再让他住下去,第 6 页 共 10 页酒店等不再赊账给他,使他衣食无着,最后到尼姑庵去偷萝卜,还被黑狗追赶阿 Q 被逼上了绝路,他在未庄没有立锥之地了,因此打定主意要进城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第 61 页:与《孔乙己》中孔乙己买酒时的“排”比较, 这里的“扔”字表现阿 Q 什么心态?孔乙己买酒时“排出五文大钱” ,用“排”表明他此时穷困潦倒,五文大钱得来不易,出手时有些舍不得,生怕多给,故用这个“排”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