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简簿记与楚国量制研究.doc
54页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 年 6 月 4 日 發佈日期:2010 年 6 月 6 日 頁碼:1/51 1楚简簿记与楚国量制研究董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内容提要]在近年出土的湖北江陵九店 56 号墓竹简和河南新蔡葛陵楚墓竹简中,各有一批涉及楚国量制的簿记文书简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从整理这两批簿记文书简入手,结合传世及出土的楚国量器,系统讨论了楚国量制的 10 级进制和量值研究认为,楚国量制将“赤”这一级单位定义为“1” ,其下各级量制都定义为“赤”的分数这些楚国量制单位,可以形成 2 进制、3 进制、10 进制三套组合关系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九店 56 号墓竹简计量带穗谷物的几个计量单位文末有两个附录在附录 1 中,指出新蔡簿记简所计量的物质是食盐,曾侯乙墓 214 号简也是关于盐的税收记录这两种记录盐的竹简在墓葬中出土,其性质很可能是为了送葬死者而作的一种税收在附录 2,对历代量器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并指出因为战国时代几何知识的发达,当时应已采取设定尺度的方法来设计和制造量具[关键词]:楚国、量制、竹简、量器目次引言 ......................................................................................................................2一、 新蔡簿记简 ...............................................................................................2二、 九店简第二类簿记 ...................................................................................4三、 问题、研究方法和几个前提 ...................................................................7四、 “半” 、 “参”与“赤”的相对关系 .......................................................9五、 据“筲”与“雁首”确定楚量具的标准量值 .....................................15六、 推论一:“弇巠”的量值 .....................................................................23七、 推论二:“中参” 、 “方” 与“麇” .................................................25八、 楚量的进制和组合 .................................................................................26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 年 6 月 4 日 發佈日期:2010 年 6 月 6 日 頁碼:2/51 2九、 九店简的“秭”和“檐” .....................................................................28结语 ....................................................................................................................32附录 1:新蔡簿记简与曾侯乙 214 简的性质 .................................................33附录 2:历代量器的形状 .................................................................................35引言近年发掘的湖北江陵九店五六号墓和河南新蔡葛陵平夜君成墓中,出土了一些涉及楚国量制,具有簿记性质的竹简。
1关于九店簿记简,先后有李家浩 2、李零 3、邴尚白 4、晁福林 5等学者作过系统研究,最近,台湾师范大学黄儒宣先生的硕士论文《九店楚简研究》 ,已将上述研究做了汇总集释 6关于新蔡简的簿记,则有徐在国 7、宋华强 8以及日本的广濑薰雄 9等学者的辑录和整理,并各自作了出色的研究上述研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也触及并解决了很多重要的问题,但是仍有许多待发之覆我因为关注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的缘故,对这两种簿记简也注意了很久现在感到有些想法逐渐成熟,因此把我的意见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下面先从新蔡简谈起一、 新蔡簿记简参照徐在国、宋华强、广濑薰雄三位先生的辑录,新蔡简中的簿记简共有25 段残简,没有整简广濑薰雄据现存简首、简足的情况将这类简文分为三类,比较合理今按照广濑薰雄的分类办法,并根据我的隶定和释读,录出全部简文与原句读号:简首完整的 9 段(拼缀 2 段):1、王徙于鄩郢之岁,八月庚辰之日,所受 (盐)于 甲三:2212、一 -,亓(其)鉒(重)一匀(钧) 宋良志受亖(四) 又一赤-李为宋木受一 又 甲三:220+零:34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 年 6 月 4 日 發佈日期:2010 年 6 月 6 日 頁碼:3/51 33、以 (?)-。
不 (害) 、酄囩(?)二人受二 攻娄连为攻人受六甲三:294+零: 3344、吴殹无受一赤又 又弇巠又 首-吴 (憙)受一 二赤弇[巠] 甲三:2035、受二赤弇巠匋人昆 受二,又 (?) 甲三:244 6、 (卫) (辕?) 、驭昃受九 又 -晋 甲三:2927、 -□□ 奠(郑) 受二赤 乙三:4 简足完整的 6 段(拼缀 1 段):8、 -某 (榗) 、终御 (?)受十 又二赤,或受三 二赤 甲三:2249、 三赤-三(王)孙达受一 又三赤-文 受亖(四) 甲三:20610、 受二 又二赤又 又 - (卜)差(佐)仓受 甲三:21111、 (八十) 又三 又一 、 、 首 甲三:9012、 受二 又二赤□□ 又二赤又弇巠 连嚣受 甲三:311+零:354 10不见首、足的残简 10 段:13、 [巠]-彖良受(?)一 甲三:8914、 弇巠-长 人 甲三:9215、 ……三赤又 …… 甲三:25416、 与休君受十 甲三:273-117、 钟佗、钟 (竖)受 甲三:29318、 繁阳受 零 3719、 又 零:37320、 六 又 零:37521、 赤-。
某 (榗) 零:52522、 赤 零:364上录简文已经拼缀的有三例甲三:294+零:334 是整理小组所拼合甲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 年 6 月 4 日 發佈日期:2010 年 6 月 6 日 頁碼:4/51 4311+零:354 是徐在国先生所缀合甲三:220+零:343 是我新拼接宋华强先生曾认为甲三:203 可与甲三:89 拼缀,缀合处乃是一个“ ”字仅从文字看,或有可能,但是两段简的茬口不太相接姑且志之存参此外,简甲三:206 的简足“文 受亖(四) ”有可能与乙三:4 简首“ -□□奠(郑) 受二□ ”连读上面所录甲三:221 “王徙于鄩郢之岁,八月庚辰之日,所受 (盐)于”当是这类竹简的首简其中的“ ”字,原整理者隶定作“ ”,今改隶定为“ ”,即“盐”字据此,这类简所记的称量物是食盐,可以命名为“受盐简” ,其余此类简则承首简,在“受”字下省略“盐”字关于受盐简的性质,详见本文附录 1新蔡受盐简的记录格式比较固定,可概括为:“主语+受+数量” 仅有两处简文与此格式不合其一是简甲三:220+零:343 的开头部分:一 (鬴 -釜) -,亓(其)鉒(重)一匀(钧) 。
宋华强先生认为新蔡简的“ ”字都当读为“鬴(釜) ”,并据《考工记·栗氏》记载栗氏量“(鬴)重一钧” ,指出这句话是“记录所用量器的自身的重量” 他还指出,这条简“很可能是这批简的第二枚简,因为某人受若干这种清单式的记录就是从这枚简开始的 ”若按照上述看法,这句话是说明所用量具的规格,不是称量记录 11其二见于简甲三:294+零:334 的简首:以 (?)- 不 (害) 、酄囩(?)二人受二 攻娄连为攻人受六简首“以 ” 两个字的意思不详,不像人名,也不像称量记录, “-”类似句读号除去首简和上面两处非称量记录,其余简文中所见的数量记录,是本文的考察对象在受盐简的数量记录中,有 6 个量制单位不难看出以下几点规律:(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 年 6 月 4 日 發佈日期:2010 年 6 月 6 日 頁碼:5/51 5这些量制单位按照 、赤、 、 、弇巠、 首的顺序排列;(2)只有“ ”、 “赤” 前面的数词大于“一” “赤”前的数词最大是“三” ,而“ ”前的数词则有大至“ (八十) 又三 ”(甲三:90)的;(3) “赤”以下的量制单位,一般都没有数词修饰,仅有一例称“一 ”, “赤”与其下的四个单位,以及这四个单位之间,或用连词“又”来连接,或干脆连“又”也省去。
由上述规律(1) ,可知这些单位的排列顺序是由大到小递减;由(2)可知,最大的量制单位是“ ”,并可以推测“ ”与“ 赤”的进制关系,有可能是:1 =4 赤;由( 3)可以推测,在受盐简中的“ ”、 “ ”、 “弇巠” 、 “ 首”这四个量制单位,其前面被省略的数词都是“一” 二、 九店简第二类簿记在江陵九店 56 号墓出土的竹简中,第 1—12 号简的内容是簿记从残存简文来看,九店简簿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从简 1 至简 3“十檐二檐”为止,是第一类,在本文第九节有所讨论第二类内容始于简 3 之末的“方一麇一” ,与 4、5、6、7、8、9、10、11、12 诸号残简的文字内容均属同类,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抄在下面:方一麇一, □□□ 3 号简 12□□□方七麇一, 五 又六 、 四【檐方 一, 十】 檐又三檐三赤二 -方 =一, 廿(二十)檐 -方 4 号简三赤二 -方三 =一, □二檐-□□ 5 号简[ ]□檐三檐三赤二 -方 6 号简=(四十)檐六檐, 三 一 7 号简□□□, 三 一 -方一 8 号简□又四 方四麇一, 9 号简[方]五麇一, 四□ 10 号简又六□一 11 号简三 12 号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 年 6 月 4 日 發佈日期:2010 年 6 月 6 日 頁碼:6/51 64 号简在“【】 ”中的“檐,方 一。
十”这 6 个字,没有图版照片发表,是这批简的原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