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_1.docx
50页《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衰草连天( ) 连翘( ) 观测( ) 差劲( ) 鬓毛衰( ) 翘尾巴( ) 玄妙观( ) 参差( ) 丢三落四( ) 差遣( ) 落枕( ) 差异( ) 落叶( )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 “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学生齐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①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②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④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⑤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⑷ 教师提示学生看解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⑴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⑶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⑴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⑵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⑴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⑵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⑶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⑷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⑹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