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文本阅读朱自清附答案.docx
4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类文本阅读朱自清附答案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好像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很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此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当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当稳重,可是经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当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
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顺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外表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深思,也多值得读者深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当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很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日还没有好方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盼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谢,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
〞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也许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特别感谢,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当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照旧礼,我应当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扰,最终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终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经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如今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珍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慢慢增大,地位慢慢增高,空闲慢慢削减,因此就“旧雨来,今雨不来〞。
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假如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辞,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观察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选自《负暄琐话》,张中行,有删改〕 〔1〕以下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了解、熟识朱自清,是从求学阶段学习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色》开始的,在看来,他的散文情感丰富,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一些 B.朱自清先生给本文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 C.文章名为“琐话〞,选材琐碎但不多余比方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而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衬托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 D.朱自清先生的品德、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E.本文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仰慕之情 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