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福建宁德古墓被确认为是明建文帝陵.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108582235
  • 上传时间:2019-10-2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48.3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福建宁德古墓被论证为明建文帝陵(组图) 2009年09月03日02:28 东南快报 墓前的拜台 墓塔下,有莲花座撑起 闭嘴龙,在墓前的两边各有一只 (明代墓穴的重要根据 ) 笔筒山 本报记者 郭亮 /文 李剑准 /图 看到中央电视台对上金贝村古墓的报道, 这几天王道亨一直处在兴奋中 视频:专家考证福建宁德古墓系明建文帝陵寝 来源:江苏电视台《零距离》 昨日, 作为宁德市当地组建的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的他, 私下对记 者说,为了从旁考证明建文帝确实下葬上金贝村附近,他请过一位著名的风 水先生来堪舆地形我们要用600年前的一些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 后来王道亨还将这位风水先生吸纳研究小组成员 “当时我们是带他随便看的, 但这位风水师转了一圈, 指着古墓方向的山 头说那里风水最好,是个伏龙形王道亨说,等带风水师到墓地后,用罗盘 定位, 发现墓的朝向是坐北朝南, 而且是正北正南, 吓得不得了,“因为古代, 只有天子皇陵才可以这样建 昨日,记者也联系上了南京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潘群,他说,南京没 有建文帝陵寝,他正在给上金贝村古墓写副字“明第二帝陵” “我研究建文帝下落几十年, 从宁德回来, 觉得现在可以给这个600年的 历史谜团划上一个句号了, 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个皇帝, 写这副字是很合适的。

      今年76岁的潘群教授表示 村民眼里是很平常的古墓 古墓在当地其实并不是秘密,用上金贝村很多村民的话说,在以前大家 见了都觉得很平常, 但自去年和建文帝粘上关系后, 才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今 年很多省级领导都来看过 上金贝村党支部副书记兰春华说,以前村里对古墓有个说法是,这个墓 是古代从京城来的一个太监的,“但去年我们这里搞新农村建设, 修了路后更 多人看到这座墓后,觉得很奇怪,市里在我们村挂点的那个单位组织了省里 的专家来考证,才开始有了墓地是建文帝的这个说法 “为了搞清这个事情,我们组织了一个建文帝下落与陵寝研究小组宁 德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副主任王道亨,被抽调出来担任组长, “我们在上金 贝村调查,发现村里流传发现过大内御用玉器的传说,一个曾当过市局副局 长的人说,他在上金贝村亲眼见过一方写着大内御用的砚台 这些传闻激发了王道亨的好奇心,开始了文史方面的研究,寻求建文帝 来闽并最终落脚宁德金邶寺的史料依据王道亨没想到的是,他和小组成员 的研究工作, 后来得到南京大学研究明史专家的认可,“专家说这个墓是建文 皇帝的,他是在用一辈子的名誉说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 明史专家来宁德之前充满疑惑 “建文帝下落之谜,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了,600年来,史学界一直争 吵不休。

      潘群教授,他上个月从南京来宁德是充满疑惑的 王道亨说,他和小组成员的文史论证,采用较多的是明清时期一些人的 笔记,“建文帝被自己的亲叔叔夺了帝位, 我们要从正史上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是不可能的, 不过 《明实录》 有这样的记载, 万历皇帝问内阁首辅张居正:‘闻 建文当时逃逸,果否?’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 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出走,后云游四方,无人能知者 从宁德研究小组提供的论证过程,记者看到,他们采用过明人朱国桢的 《皇明史概逊国臣传》 、马生龙的《凤凰台纪事》 、谈迁的《国榷》和清人谷 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查继佐的《罪惟录》等资料 “我们主要论证了三部分的问题,第一建文帝是如何逃离皇宫的,第二建 文帝逃离皇宫究竟奔向了何方, 第三建文帝最终流落何处?身后葬在哪里?” 王道亨说,最后他从200多挑证据里筛选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十个方面的史料 证据和物证,证明出建文帝最终流落宁德金邶寺,死后埋葬在上金贝村的南 山上 南京专家的铁证 记者昨日在上金贝村古墓的舍利塔上看到, 上面有文字:“御赐金襕佛日 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 很多人曾据此判断古墓是元代中期金邶寺 住持沧海珠禅师塔墓。

      但这个说法,遭到南京明史专家的强烈反驳 “墓地上方的火龙珠,足以说明,这是个明代墓,而且是永乐朝及其以前 的墓地,另外从规模上来说,和尚墓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的,而且这 个墓还用了闭嘴龙的纹饰,这在明朝前期,除了皇帝,谁都不敢用南京大 学潘群教授强调 另外潘教授还提到,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宁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他认为 那件袈裟就是建文帝逃出来时穿的,“那件袈裟我看过, 上部边缘两边现在还 能看到6条金龙,但实际是9条,中间三条,因为袈裟破损,被缝补遮蔽住 了,袈裟中间另外还能看到5条金龙,这个九五之数,当过和尚朱元璋自己 敢用,其他谁都不敢用,也不会有这样的袈裟潘教授说,这件袈裟很可能 是建文皇帝出逃时,事出仓促,带着他皇爷爷的袈裟假扮和尚逃了出来 建文帝陵透露出强烈的隐忍情绪 将上金贝村古墓认为就是明朝第二帝陵的潘群教授认为,这座陵墓,透 露出一股强烈的隐忍情绪 “享亭也就是拜亭,和尚墓是不会有的,而更特别的是,本来应该建在主 陵外面的享亭,在这里却建在里面,按照风水师的说法,这就是在表达隐忍 和无可奈何退让的意思王道亨说,这座建文帝的陵墓,墓碑上没有年号, 这在一般墓上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百姓还是和尚墓,留下时间是肯定的,但 这个墓没有, 原因是建文皇帝第一不承认永乐的年号, 第二又因为自己失国, 不愿意署上自己的年号,所以给他建墓的人在墓碑上没有刻时间。

      建文帝陵寝的守护人 两个郑姓村落跨越600年的认亲 本报记者 郭亮 /文 李剑准/图 上金贝村古墓被专家论证为建文帝陵寝,这件事也让山脚的一个郑姓村 落成了各方的焦点 “这个村我们也是无意发现的,有着太多的秘密,我们考证的结果是,这 个叫郑岐的村落的开基祖,其实是跟随建文帝出逃的22个从亡大臣之一郑 洽王道亨说,郑洽跟随建文帝到去世,子孙后代也都留在山下为建文帝守 墓,因为郑洽是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人,为此他们研究小组还和浙江郑义门 联系,对方派人来考察,“他们断言郑岐村的郑姓村民,90%以上是郑洽的后 代,而且如果有需要,我们还准备让两个村的郑姓村民作DNA鉴定,来确 认他们之间的关系 村里有郑三合的传说 前日,记者前往郑岐村采访,路过附近的濂坑村,宁德建文帝下落研究 小组一位成员说, 这个村有村民向他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 在明朝永乐年间, 他们濂坑村的王姓始祖王进和一位迁到濂坑村的郑姓朋友玩得很好,那个郑 姓朋友叫郑三合,郑三合后来还娶了村里一位姓陈的姑娘,娶亲那天,南山 上金邶寺的一位和尚来喝酒,郑三合管那僧人叫师傅,自称“弟子”,后来郑 三合搬到邻近的井上村去居住,再后来才搬到现在郑岐村的位置居住,并改 名郑岐,是现在郑岐村郑姓始祖。

      “三合其实是就洽字拆开来, 而且洽是水之合的意思, 而岐字是山之分的 意思, 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用反义词互解互义来表达真实意图的手法王道 亨说,郑洽不敢以真实身份而采取这种办法,是很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在郑 岐村里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 郑岐村村民郑成意告诉记者, 在他们村里, 老人都一直有传下一条祖训: 郑姓子孙永不出来为官,但因为什么原因,他们并不知道 在村里记者在仅存的6栋郑姓村民的老房子发现,有一栋建于明代的房 子进院子后的门楣上面的匾额写着“豹蔚南山”四个字 “这四个字从字面上来解,根本解不通,没有这样的典故,也没有什么意 义,但如果将'豹蔚'两字换成谐音的'保卫'就解释得通了,就是保卫南山上的 建文帝的意思王道亨说,郑洽所在的浙江郑义门,有块匾额“孝义门”,在 郑岐村有个老房子门口写着“中义第”,这也是用了谐音的手法,其实应该是 “忠义第”,因为郑洽跟随建文帝出亡在外隐姓埋名,不能尽孝只能尽忠,所 以去掉孝字换成了忠字 跨越600年的认亲 在郑岐村采访,村民郑成意告诉记者,他们村郑氏宗谱叫《白麟谱》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了,今年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郑 氏宗亲会的会长来到郑岐村后,他们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谱叫白麟谱,原来 是因为在郑义门的郑氏宗祠,门前就有条溪叫白麟溪,进门后,右侧有一石 碑,有元朝丞相脱脱所书“白麟溪”三字。

      另外在郑岐村,记者还了解到,他们村村民喝酒划拳,说到九这个数字 时,会说“九世同居“,但“九世同居”酒令是怎么来的呢,浙江的郑义门给出 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在浙江的郑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为 “郑义门”、“孝义 家”、“九世同居” 在浙江有着很多关于建文帝传说的郑义门,因为建文帝的原因,今年两 次来到宁德的郑岐村,因为在郑义门,曾在建文帝朝当过翰林待诏的郑洽, 后来随着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郑义门寻了几百年不见踪迹 “浙江的宗亲说,我们90%以上是他们八世祖郑洽的后代,两次宗亲会, 第一次是副会长来,第二次是会长来,大家觉得如果有族谱对上的话,就是 百分百了,但族谱丢失,为了让这个几百年的相会变得更可靠,有人提议, 可以搞DNA鉴定,来测定郑岐村郑姓村民和郑义门郑洽后代之间的关系 郑岐村村民郑成意说,这个提议两个村都同意,但具体什么时候实施,还要 等时机成熟 郑洽和建文帝 宁德市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王道亨说, 他们收集的明人谈迁 《国榷》 、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都有相通记载,1402年当朱棣的燕兵攻破南京的 金川门时,建文帝从鬼门遁去, 跟着逃出来的有22个大臣,是刑部侍郎金 焦、刑部郎中梁田玉、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待诏郑洽等,他们逃出皇宫后 来到南京城光华门外神乐观,一起商议了一下下一部的去向。

      “接下来, 他们一行人很可能是去了浙江郑义门, 这个郑义门因为孝义被 朱元璋亲封江南第一家,他们到这里来躲藏是可能的王道亨说,在明人吕 毖《明朝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在1603年年初有一个叫陈忠的人向朝廷告 发建文帝藏在郑义门,明成祖'遣使廉之',到郑义门搜查连柜子里的东西都翻 了出来,只看到了经书和史书,明成祖大怒,将陈忠以诬告罪名处斩了 另外王道亨还给记者提供了一首浙江郑义门第九世郑机的诗,并认为这 首诗可以说明, 郑洽后来是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郑机是郑洽的下一 代,肯定是知道郑洽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 王道亨提供的那首诗,是收录在郑机写的《希忠录》这本书中,是为郑 洽入祀乡贤祠所写,全文是先:“孝义初缘御笔亲,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蜑 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 “第一句是说郑义门的孝义是得到朱元璋亲封的, 后面三句就是说郑洽不 能尽孝只能跟随建文帝尽忠,并一起逃往南方过着艰苦日子王道亨说,跟 随建文帝到宁德的从亡大臣,后来有些失散了,现在能确定郑洽跟来了,另 外还有一位国子监生 在上金贝村附近,前几个月,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个明永乐朝的古墓, 在古墓现场记者看到墓碑上写着大明国子监生林绍斋之墓。

      “我们查遍了附近林姓家谱,没有发现有叫林绍斋的明朝国子监生的人, 很显然,林绍斋是个外地人,跟着建文帝来后,死在这边,并埋葬在金邶寺 的山场里王道亨说 链接:据明人史仲彬《致身录》载:明建文帝朱允炆国出亡,以浦江郑 义门孝义传家,随翰林待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今郑宅镇)之万松岭,曾匿身 井中以躲避永乐缉骑的搜捕此井后称“建文井“万松岭后建为神龛,供奉 建文帝遗靴,称“老佛社”《浦江县志》p56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