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研究区域经济整合的新亮点.doc
10页研究区域经济整合的新亮点一、俄罗斯与中亚:渐进式的区域整合交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联体国家区域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中亚国家却开始依靠相近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亚国家组建了众多的区域合作组织,开展本地区的经济合作1994年,就在卢布区解体后不久,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就签署了《统一经济空间条约》,虽然此时三国的区域整合程度还没有达到统一经济空间的要求,例如劳动、资本的自由流动等标准,但却在中亚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8年塔吉克斯坦申请加入,并将组织更名为中亚经济共同体,2002年又更名为中亚合作组织从这种频繁的更名可以看出,中亚的区域合作还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和切实的办法,成员国之间往往签订了协议,但在贯彻落实方面还显得不够1999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五国签署了《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条约》,2000年欧亚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这是中亚国家在发展本地区经济合作外,又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合成立的新区域组织并且这种中亚国家内部的区域合作已经与地区外合作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状态。
2004年,俄罗斯加入了中亚合作组织,此时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只有白俄罗斯不属于中亚合作组织,后者内部也只有乌兹别克斯坦不属于欧亚经济共同体鉴于两个组织成员基本相同,2005年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中亚合作组织合并此外,中亚国家还与地区外的国家共同构建合作组织例如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且将经济合作作为组织运行的重要支柱,尽管多年来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特别突出,但中亚国家希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可见一斑又如,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蒙古成立亚洲开发银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也是中亚国家广泛参与区域合作的典型例子与此同时,中亚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哈萨克斯坦,一直是呼吁区域经济合作最为积极的国家,还广泛参与地区外的组织2003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统一经济空间,可以说是几乎脱离了中亚地区的地理优势,而完全由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基础和合作愿望达成的一项协议此后,由于乌克兰向欧洲发展合作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区域合作的动力和愿望明显弱于俄白哈三国2009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组建了关税同盟,这是独联体内部最具实质性意义的次区域合作组织。
从中亚国家广泛参与的区域合作组织看,虽然数量众多、名目繁多,但发挥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从世界上较为成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发展历程看,区域整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也意味着中亚国家区域合作任重而道远 按照传统的区域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整合的过程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其中包括成员国之间消除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区域内商品、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现实中的区域一体化经常发生在毗邻国家之间,其目标是为了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高分工和协作的效率,实现地区经济效率的整体提升按照已有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理论界一般将其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但有些地区的一体化过程也会出现跨越式发展过程,并不是严格按照这种顺序递进式发展从中亚国家所组建或参加的区域合作组织看,虽然名目繁多,有的叫“经济共同体”,有的叫“区域合作组织”,但真正发挥较好作用的却恰恰发生在中亚区域之外通过1995—2007年的实证分析,对中亚国家区域合作与统一经济空间经济整合程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组成的统一经济空间,其区域整合程度要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组织,也成为独联体范围内最具实质性的区域合作典范施对内零关税、对外统一关税,三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将逐渐降低,对外关税也将逐渐实现统一,标志着三国经济一体化进入到实质性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深化,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均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但没有改变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实施 从俄罗斯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给其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也使俄罗斯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虽然恶化的经济局势使区域整合变得困难,但内在的动力却开始变得更加强大俄罗斯迫切需要提高在国际社会和区域经济内的主导力和话语权,以使其在日益激烈的世界大国博弈中占据主动,联手周边的国家,发展区域一体化经济,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与俄罗斯相对宏大的目标相比,哈萨克斯坦热衷于关税同盟的原因相对简单,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同样显著提高了哈萨克斯坦推进区域经济整合的意愿作为世界粮食大国和能源大国,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带动,但在后危机时代,哈萨克斯坦所面对的却是国际市场跌宕起伏的价格变化由于缺少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哈萨克斯坦只能作为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的被动接受者,如何提升能源和农产品的定价权和参与权,实现本国能源产业和农业平稳快速发展,已经是哈萨克斯坦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为此,联合同样是能源和农产品出口大国的俄罗斯,组成关税同盟,对于哈萨克斯坦而言,其中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提升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地位,也是应对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的有效办法。
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相比,白俄罗斯参加关税同盟的理由非常简单,希望借削减关税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三个国家的不同目标,都指向了同样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尽快组建关税同盟,并使其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以此来推动区域整合向着更高层次发展但关税同盟从启动到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大的内在矛盾和争议发生在关税收益分配方面从三国内部贸易看,在关税同盟实施前,俄白哈三国都需要缴纳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 关税同盟实施后,关税全部减免,自然不存在太多疑义;增值税和消费税采取了先征后返的办法,进口商先在本国纳税,出口商则可以依据进口商缴税的票据在国内获得返还,这样做明显有利于出口商,其目的在于鼓励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并且,税收的优惠与货物的流向密切相关,更容易厘清三国之间税收利益分配问题,同样不是争议的重点所在最为困难的是,对外统一关税后,三国共同拥有的关税收入应当如何分配?俄罗斯认为应当按照经济总规模的大小进行分配,这样俄罗斯可以获得统一关税收入中的90%以上,此举遭到了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的强烈反对经过反复磋商,最终采取了相对折中的办法,即按照三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比重进行关税收入分配。
其中理由就是,对外贸易规模越大,对关税收入的贡献越多按照这一方案,俄罗斯获得了总关税87.97%的收入,白俄罗斯获得4.7%,哈萨克斯坦获得7.33%可见,尽管三国之间存在共同的目标和愿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利益纠纷,俄罗斯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协商解决问题过程中,还没有实现独揽大权的核心地位当然,俄白哈三国并不满足于初级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样的发展阶段,在关税同盟组建后,就开始继续谋划向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组织发展,俄罗斯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之间的区域整合开始正式驶入了“快车道” 二、“欧亚联盟”:俄罗斯统领中亚国家的新平台 2011年7月1日,是俄白哈关税同盟顺利实施的日子,对于俄罗斯而言,也迎来非常关键的时期2012年,是俄罗斯总统的大选年,普京对再次当选可谓志在必得,由于《宪法》中对总统任期已经延长为六年,这意味着普京有可能再执政俄罗斯十二年,加上之前的八年任期,时间上恰恰符合他当年向民众承诺的“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在如此关键的时期,普京抛出了他对未来俄罗斯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希望以俄白哈关税同盟为基础,组建“欧亚联盟”,最终走向更高级别的区域一体化。
显然,在这个新的联盟中,俄罗斯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者,掌握着强有力的规则制定权和经济主导权2011年10月5日,普京在俄罗斯《消息报》撰文《欧亚大陆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①,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欧亚联盟”战略,将“欧亚联盟”定位于联结欧亚大陆的重要经济组织,目标是实现成员国之间统一的经济和货币政策这种长远的目标,已经可以与发展多年的欧盟相提并论,即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最终走向货币联盟当普京提出的“欧亚联盟”蓝图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作为关税同盟的成员国,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立即表示支持,卢卡申科和纳扎尔巴耶夫先后在《消息报》撰文,积极响应普京的战略思想 与此同时,其他中亚国家也对普京的号召表示赞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元首几乎在第一时间里表态,认为“欧亚联盟”既有利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区域合作机制向纵深层次发展,形成多赢和共赢的良好局面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消息报》接连发表三国总统的豪言壮语,自然举世瞩目,加之普京以“强势回归”的态度参加总统大选,一时间引发了国际社会诸多猜测普遍认为是普京在扩大俄罗斯的国际影响,也有认为是总统选举前的造势,甚至有人提出,普京是在复制21世纪的苏联模式。
普京对上述说法做出了回应,并重申“欧亚联盟”的本质,是以俄白哈关税同盟为基础,更多地吸收原苏联国家,也就是现在的独联体国家,组成横跨欧亚大陆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从普京对欧亚联盟的论述看,关于其组织形式和发展过程已经明朗,但仍有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就是这个备受瞩目的区域组织的本质只有回答了这一问题,才能更清楚地看出“欧亚联盟”的发展方向以及本质特征 应当说,欧亚联盟的本质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在“欧亚联盟”中俄罗斯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二是“欧亚联盟”与独联体的关系;三是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区域整合关系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俄罗斯在欧亚联盟中的角色?在普京提出的“欧亚联盟”战略中,俄罗斯处于绝对的领导核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欧亚联盟”应当是俄罗斯经济政治转型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而这种发展历程本身就决定了俄罗斯在其中的主导地位如前文所述,俄罗斯在转型初期,无法在独联体内部发挥核心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忧外患进入新千年以后,在油气出口的带动下,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并且提前偿还外债,俄罗斯摆脱了对欧美国家的经济依赖原本拖累对外战略的经济问题,变成了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要手段,能源外交使俄罗斯在国际社会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同时,普京上任后,政治方面的稳定也为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经济政治转型逐步走上正常轨道后,俄罗斯对外战略自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经济、政治、外交之间的关系,在俄罗斯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发展过程,在经过“量”的积累后,总是会出现“质”的提升 2003年,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成立统一经济空间是一个明显的标志,2009年开始组建关税同盟也是一个标志按照这样的逻辑,“欧亚联盟”就是俄罗斯经济政治转型阶梯式发展态势中的又一个重要标志,而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经济政治基础,自然要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俄罗斯这种阶梯式转型历程也决定了“欧亚联盟”与独联体的关系当独联体需要俄罗斯来牵动的时候,俄罗斯不具备实力;而当俄罗斯对外战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独联体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例如格鲁吉亚宣布退出独联体以及乌克兰对外战略转向欧洲,等等因此,俄罗斯如果要主导区域经济整合,就必须另辟蹊径,在独联体内部发展新的区域合作组织,这是普京创建“欧亚联盟”的重要原因他尤其强调,“欧亚联盟”未来主要吸收独联体成员国,这表明两个组织之间必然经历成员国重复的发展阶段,“欧亚联盟”将会表现出在独联体内部逐渐发展壮大的历程。
这说明,一方面“欧亚联盟”需要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往,拓展其影响力和覆盖面;另一方面,“欧亚联盟”的发展壮大,也会对独联体形成从内到外的冲击 显然,“欧亚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