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优秀摄影家作品欣赏.ppt

210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79726811
  • 上传时间:2024-08-2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44MB
  • / 2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优秀摄影家作品欣赏l郎静山l吴印咸 l陈复礼l徐肖冰l张印泉 一、郎静山 l        在中国的所有摄影大师中,郎静山作品的特色恐怕是最鲜明的,甚至在世界摄影艺术圈中,郎氏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l        朗静山,浙江兰溪人,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1995年4月13日去逝於台北他是中国第一代艺术摄影大师,将摄影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看他的相片,有如看一副水墨山水画一样 l        朗静山的父亲,郎锦堂是清朝驻淮阳府武官,喜爱戏曲、绘画和摄影.在家庭的影响下,朗静山自幼对绘画和摄影具有浓厚的兴趣.1904年在上海南洋中学预科读书时,曾经常随美术老师李靖兰学习摄影和暗房制作技术.1910年到上海《申报》馆业务部任职.他所拍的哈同花园桥边柳丝风景照,老画家丁快颇为称赏,推荐到戈公振主办的《时报》画报上发表,这是他第一幅公开发表的作品  l        当时上海各报刊还不重视新闻照片,偶而刊用的多为宝记、汇山、心心等照相馆技师所拍.他在工作 之余,也时为《申报》拍些新闻照片1920年拍摄的《苏州园林》、 《乡村落日》参加了英人DENT主持的上海摄影会在上海亚洲文会举办的影展.翌年,被虹口俭德储蓄会摄影部聘为摄影指导.后黄伯惠接办《时报他被聘为该报第一任摄影记者。

      他又邀好友蔡仁抱业余合作,先后到杭州采访远东运动会、西湖博览会和全国运动会  l     1927年冬,他与胡伯翔、张珍侯、陈万里等倡议组织摄影团体 “中华摄影学社”,共同切磋进一步把摄影艺术推向社会次年 3月华社”在上海时报大楼举行第一届影展,展期四天,这是上海第一次盛大的影展、深得好评华社”又举行过三次影展当时,上海许多大学纷纷成立摄影学会,聘请他为顾问或老师;曾应邀担任松江女子中学摄影班讲师 l        1931年,他在上海虹口区创设静山摄影室,请名画家设计背景,专拍格调清新、淡雅不俗的人像.一年后停业,仍专心于他的创作活动.1932年在上海组织“三友影会”,作品《柳阳轻舟》入选日本沙龙,他早年就意识到摄影是形象逼真、传递迅速的一种艺术手段,并力争全国美展要包括艺术摄影在内  l        1933年冬,他向《新闻夜报》争得一个版面,创办《摄影艺术》周刊,登载摄影技术、影展评介、影坛动态、摄影史话、器材交换等方面的文章,共出二百三十多期.在此前后,还出版了《静山摄影集》、静山美术摄影》; 1934年组织上海摄影会”据美国波士顿摄影年鉴统计,至 1937 年底,他入选国际沙龙的作品名列世界第十二。

      同时获得美国摄影学会的初级会员  l        上海沦陷后,他携眷去西南,来往于昆明、重庆、成都等地.从他多年来拍摄的作品中选出一百一十九幅精品在重庆、成都两地展出,还在昆明和成都发起组织摄影学会,选为会长1939年应上海复旦大学邀请,返沪参加纪念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一百周年纪念及复旦摄影研究所三周年大会,并在复旦大学举办个人影展,后不久又在上海大新画厅展出游川作品一百四十二幅,将门票收入救济内地难胞  l        他熟习画理,以谢赫的《六法论》作为取景构图的准绳,认为“不能仅仅依靠从镜头里看到的和拍进的景物,而要创造性地把过眼的景物迅速抉择拍摄全景或不拍全景”.三十年代的相机落后,焦距长,景深浅,胶片感光慢,不能收缩多级光圈,拍得远近景物,有近清远糊、远清近糊的缺点他对此作了多番考虑,试制集锦照片加以补偿  l        早在1938年他就制成了得意之作《红树青山》(又名《黄山峰村》),这幅作品极象一幅国画立轴,远山近树都清晰,层次丰富而不失纵深感.到1939年他完成了许多融和画理、意境深远的集锦照片,才对外公开了这一技法,这是摄影史上的一个创举,奠定了“集锦派”摄影的理论基础。

      l        从1940年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首先授予他初级会士衔;次年又以集锦照相法获高级会士衔.《集锦摄影艺术》论文于1942 年应约在美国摄影杂志上发表 l        1949年美国摄影学会征得他的七十余幅作品,在美国各地巡回展出两年1947年作为世界五十名著名摄影家之一参加美国举办的大规模摄影顶峰展览,展览目录的封面采用了他的集锦照片《红树青山》据一外国年鉴的统计,到1948年底他的作品入选三百余处国际沙龙,作品达干幅,获奖章、奖牌一百余枚1958年他集中了一批精致的新作,在香港举办了个人影展,又出版了《集锦作法》,有四国文字版本  l       1965 年美国FEILDNTGRPRICESCO RPORATION出版的《世界百科全书》选刊了他的作品,并被列为世界著名艺术摄影家之一1968年美国摄影学会授予他高级会士国际摄影界赠予“亚洲影艺协会之父”光荣称号l        1971年他又获法国宝多国际影展的荣誉会员的称号同年,出版《六十年摄影选辑》 l        1973年应邀参加美国旧金山市义卖救灾影展,旧金山市长赠予荣誉之钥1980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首届颁赠世界十大特艺专家荣衔,被列为第三位,赠 “集锦派专家” 当年美国的尼亚波利斯美术馆为纪念他七十年来摄影艺术活动,特邀请他举行个人艺术影展一个月。

      l        1981年法国国家图书馆邀请他展出五十幅作品,他应邀去法国参加开幕式,并作集锦文苑,法国各大报都登了影展盛况,又在第二十届国际影展上获文化奖状  l        朗静山生前曾经说过:“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相机比太太还重要”,“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l        总之,郎大师生前精研摄影艺术,并创作无数好作品,并将集锦照相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不愧为一代摄影大师只因他生前多居于台北,所以不为我们国内的民众所知,但是他的成就是摄影界的同仁所瞩目的今天的摄影工作者中,也难得找得到一个可与他比肩的人了! 《松荫高士》   郎静山  一九六三年摄 《呦呦呼伴》  郎静山  一九七零年摄 《鹤》 《中国式大学》 《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鸟》 《森林之鹿》 《启航》 《齐白石》 《于右任肖像》 《华溪盐井》 《晓汲清江》 《断崖急湍》 《冬霭》 《渔父归家路》 《佳禽栖尽好花枝》 郎静山一九二一年二十九岁时的作品 中国第一张人体摄影作品 《晨鸡催不起》  《美人胡为隔秋水 》 二、吴印咸 l        吴印咸,生于1900年9月21日,卒于1994年9月7日,江苏沭阳人。

      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他曾担任过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摄影队长、主持电影团工作,东北电影制片厂技术部长、副厂长、厂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文化部电影局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主席,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 l        吴印咸先生与世纪同龄,他是中国革命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纪录者他用手中的摄影机和照相机,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潮流中,忠实地纪录着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在长达70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拍摄了数万张黑白和彩色照片;拍摄了7部故事片和5部纪录片,曾获得全国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摄影奖”;编著了20多本摄影艺术专著;举办了近20次个人摄影展览  l        他30年代在沭阳举办影展,开沭阳影展之先河之后,拍摄了《风云儿女》、《都市风光》、《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等影片抗日战争时期,吴印咸在延安拍摄了《南泥湾》、《白求恩大夫》、《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会》、《延安与八路军》、党的七大会议等新闻纪录片,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白求恩拍下了很多历史珍贵镜头,成为中国革命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l       50、60年代,他的摄影代表作有《未来》、《向人民致敬》、《瓯江帆影》、《玉屏夜色》、《刘三姐》、《红旗谱》等。

      1971年,吴印咸为国务院文化组成员,后任文化部电影局顾问在工作之际拍摄了《山乡果农》、《老红军邹文楷》、《牧民的怀念》、《北海雪柳》、《作家茅盾》等作品    l        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摄影作品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日本、法国和香港的多家报刊选用,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法国阿兰艺术城、巴西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等都举办过吴印咸摄影展他曾先后获得新加坡影艺研究会授予的“荣誉高级会士”衔,美国国际摄影艺术中心授予的“摄影功勋”证书,北京电影学院授予“金烛奖”,港澳摄影协会颁授“摄影大师”名衔 《晓  市》        1923年拍摄于江苏,是吴印咸的早期作品,拍的是他的家乡江苏沭阳承辉门,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嬉  戏 》   一九三三年拍于江苏 《少  女》 一九九三年拍于上海  《马路天使》       1937年吴印咸拍摄了第四部电影《马路天使》,图中为主演周璇、赵慧琛  《延  河〉一九三八年摄于延安  《驼铃叮咚》    一九三八年拍摄于延安南门 《警戒》一九三八年拍摄于延安东门 《红缨林立  一九三九年摄于晋察冀  《拓  垦》一九四一摄于延安 《前线视察 》   一九四一摄于山西                   《白求恩大夫 》一九三九年拍摄于河北黄土岭战场附近的孙家庄小庙 《艰苦创业》  —毛泽东给晋绥干部作报告  一九四二年摄于延安                   《赴重庆谈判》    毛泽东登机后挥帽向送行的人告别 一九四五年拍摄于延安机场  《延安文艺座谈会》 一九四二年摄于延安  《红旗谱》剧照     1959年吴印咸作为电影《红旗谱》的摄影,拍摄了他建国后的第一部影片,并获得了第一届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摄影奖。

      《刘三姐》         一九六三年拍摄于长春电影制片厂  《渔歌唱晚》  一九七三年拍摄于广西  《北海雪柳》    一九七七年拍摄于北京  《蓬莱仙阁》   一九八六年拍摄于山东  《渔  家》  1986年拍摄于山东  《吉普赛人》     1988年拍摄于法国 《荷  花》       1977年拍摄于北京  《古今中外》 一九八四年拍摄于香港 三、陈复礼 l        陈复礼1916年6月21日出生于潮安县官塘村19岁毕业于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36年赴南洋谋生先侨居泰国,1942年旅居越南在此期间开始业余学习摄影作品陆续入选世界各地国际摄影沙龙1951年联合当地摄影爱好者,组成越南摄影学会,任副会长1955年定居香港从事经商,任香港泰华贸易公司经理,继续从事摄影艺术创作  l        1958年与影友创立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任永远荣誉会长,1959年兼任香港摄影学会副会长;1960年在香港创立影艺出版公司,出版《摄影艺术》月刊,任主编及督印人1964年改为《摄影画报》月刊曾连续两年获香港摄影学会甲级月赛全年最佳成绩;1961年取得该会荣誉高级会士,考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并先后于1957-1961年连续被列入美国摄影学会年度统计世界各地国际沙龙入选成绩前10名;1964年获美国摄影学会高级会士。

         l        1980年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继又任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港澳摄影协会会长,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l        陈复礼摄影作品题材广,风景、人物、静物等无不涉猎,尤其风景摄影的表现技法独树一帜先后获200多个国际摄影沙龙金奖、银奖和铜奖代表作有《坚毅》、《流浪者》、《搏斗》、《矣乃一声山水绿》、《朝晖颂》、《千里共婵娟》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画意和风景摄影》、《再论中国画与摄影》、《陈复礼摄影作品集》和《中国风景》1959年开始在香港、越南、泰国、印度及中国各地,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82年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个人作品展览,观众为之倾倒,展期一再延长,竟达14周之久 《战争与和平》  1951年摄于越南 《剑湖烟雨》一九五零年摄 《两修女》一九五六年摄 《血汗》 一九五七年摄于柬埔寨 《朝晖颂》一九六二年摄于黄山 《搏斗》 一九六七年摄于越南 《松涛》一九七八年摄 《密林深处有人家》一九七八年摄 《深山里的烟冲》 一九七四年摄 《火焰山》一九七八年摄于吐鲁番 《千里共婵娟》摄于一九八二年 《白墙》摄于一九八八年 《不染》摄于一九八九年 《青山夕照红》摄于一九八九年 《影子》 摄于一九九零年(与吴冠中合作) 《长江万里图》一九九二年摄 《大福大贵》一九九三年摄 《长寿》摄于一九九三年 《欢跃》 摄于一九九三年 《逆流》 一九九四年摄 《锦鳞》  摄于一九九五年 《拼将余热染山河》 摄于一九九五年 《乐乡》 摄于一九九五年 四、徐肖冰 l        徐肖冰,浙江桐乡人, 1916年8月16日生,中国摄影记者、电影摄影家。

      30年代初开始从事摄影工作曾担任《桃李劫》、《风云儿女》等影片的摄影助理,协助吴印咸拍摄《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等著名影片他的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渗透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启迪与艺术享受,对中国新闻摄影和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l        徐肖冰1937年冬赴延安,先后在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等单位从事电影摄影和新闻摄影工作曾参加抗日民主根据地第1部大型纪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和新闻纪录影片《党的七大》、《土地改革》、《解放长春》等的拍摄工作还拍摄了《朱德、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在晋东南会见》、《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毛主席看到解放南京的消息》等著名新闻照片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曾参加与苏联合作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的编导工作,获1950年斯大林奖金一等奖后率摄影队赴朝鲜前线采访,所拍《抗美援朝》、《英雄赞》等影片,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和中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回国后长期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领导工作,同时进行摄影创作。

      曾任第三、四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延安哨兵》 《指挥百团大战的彭德怀》 《沙漠骑兵》 《胜利的曙光》 徐肖冰1940年摄于延河 《太行山里的裹脚女民兵》 《抗日前线的担架队》 《毛主席抗大论持久战》 《生活在敌占区苦难的同胞》     1940年  徐肖冰摄  《鬼子来啦》  1941年徐肖冰摄 《延安干部参加大生产运动》 《抗大女青年》 《研究作战形势》 《毛主席在湘江游泳后在农家门口休息》        1958年 候波 摄 《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的女委员》   1949年  侯波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 1959年 侯波摄 五、沙飞 l        本应该是被镌刻在中国摄影史上的名字,却在数十年间不被家人提起,甚至一度摄影界要为他举办影展时,也还会顾虑再三沙飞原名司徒传,改名沙飞,是他发愿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起码在中国摄影界,他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中国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以年仅38岁的生命,留下的1221幅照片,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最珍贵的历史瞬间:鲁迅与青年版画家在一起、白求恩大夫的工作生活情态、古长城的战斗等。

      l        时隔五十五年,他的后辈同行重温他的作品,仍会由衷地说出:“沙飞的摄影作品证明,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等纪录性质的摄影,可以同时具有摄影艺术作品的品质作为深受聂荣臻器重的摄影家,沙飞还同时参与创办《晋察冀画报》以“人在底片在”的信念,为新中国保留了大量历史照片底片  l        1950年因肺病住院的他,因怀疑日本医生谋害他而举枪射击最后,被执行枪决其时,沙飞的精神已经处于非正常状态沙飞传奇而悲剧性的命运,一直暗暗牵动着世人的心已故的新华社蒋齐生老人,成为研究沙飞的第一人,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文章,将沙飞评价为中国新闻摄影的开创者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