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护理学[第十七章危重患者抢救和护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20页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十七章 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 知识脉络图 第一节 常用抱救技术 一、基础生命支持技术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是抢救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的基本措施在常温情况下,心脏停搏3s时患者就感到头晕;10s即出现昏厥;30~40s后瞳孔散大;60s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6分钟后大脑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应当在4分钟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开始的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 (一)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的适应证 1.呼吸骤停 溺水、卒中、气道异物阻塞、吸入烟雾、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伤、窒息、创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等均可导致呼吸骤停 2.心脏骤停 上述引起呼吸骤停的原因导致呼吸骤停并进而引起了心脏骤停除此之外,还有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重型颅脑损伤、心脏或大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失血、药物或毒物中毒、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或低血钾)等均可引起心脏骤停 判断心脏骤停的标准有:①突然面色死灰,意识丧失;②大动脉搏动消失;③其他表现,如喘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皮肤苍白或灰绀、伤口不出血等。
临床中,一般仅凭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两项即可作出心脏骤停的判断 (二)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的程序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是一系列的操作技术,包括判断技能和一系列的支持/干预技术: (1)判断患者反应 (2)启动急救医疗服务(EMS)系统 (3)实施心肺复苏(CPR),即CAB:“C”,circulation,循环支持;“A”,airway,开放气道;“B”,breath,人工呼吸 (4)除颤(deftbriliation) (三)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的实施 1.判断患者反应 轻拍或轻摇患者判断患者意识,若无反应,说明患者意识丧失;触摸颈动脉5~10秒,若触摸不到说明心脏骤停 2.启动EMS系统 立即呼救,若在院外立即拨打急救,启动急诊医疗救护系统 3.安置体位 (1)使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睡在软床上的患者,应在其肩背下垫一心脏按压板,去枕,头后仰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 (2)若患者面朝下,应将患者平稳的翻转为仰卧位翻转时应注意保持患者头、颈、躯干始终在同一轴面上 4.心前区捶击术 抢救者右手握空心拳,小鱼际肌侧朝向患者胸壁,由20~25厘米高的地方,垂直向下捶击胸骨下段1~2次,每次1~2秒,力量中等。
锤击最多不超过2次,若无反应,立即行CPR 5.C——人工循环 建立人工循环时通常采用的是胸外心脏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一手手掌根部放于胸骨,五指翘起,另一手重叠放于手上,双手交叉抢救者双臂绷紧,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4~5cm,频率为100次/分;为小儿进行心脏胸外按压时,用一手掌即可,婴儿则用拇指或2~3根手指向下按压1~2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 胸外心脏按压有效标志: (1)可扪及颈或股动脉搏动,并可测得8.0千帕(60毫米汞柱)以上的收缩压 (2)皮肤及口唇色泽转红,扩大的瞳孔变小,对光反射恢复 (3)睫毛反射及肌张力恢复 (4)自主呼吸恢复 (5)心电图有所改善 6.A——开放气道 (1)清除口腔、气道内分泌物或异物,有义齿者取下义齿可先将患者头部侧向一边,一手固定舌前端使其勿向后倾,然后以另一手的示指或中指缠上纱布或手帕深入其口中,将异物取出若异物梗在喉部无法取出,则在腹部剑突下、肚脐上用手向上、下推挤数次,再用手将异物取出 (2)仰头抬颈法:抢救者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患者前额,使患者头后仰,颈部抬起。
(3)仰头举颌法: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手的手指放在患者的下颌骨处,向上抬颌 (4)托颌法:双手置于患者头部两侧的下颌角,肘部支撑再患者躺的平面上,用力向前上托起下颌,并使头后仰此法适用于颈部有损伤的患者 7.B——人工呼吸 方法:头后仰,托下颌,捏鼻孔,缓慢吹气,每次吹起应持续2秒以上,量约700~1000ml,吹气频率为10~12次/分 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标志: (1)吹气时可见胸廓升高,呼气后复原 (2)抢救者吹气时可感知患者气道阻力呈规律性升高 (3)能听到或感受到呼出气流 抢救者完成5个30:2的按压/通气周期后,再次评价呼吸循环体征 8.除颤 判断患者发生室颤或心脏骤停;快速采用除颤器或自动体外除颤仪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电除颤 【复苏成功的标志】 (1)大动脉出现搏动 (2)收缩压在8.0千帕以上 (3)瞳孔缩小,发绀减退 (4)自主呼吸恢复,神志恢复 (四)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实施注意事项 1.舌根后坠是造成呼吸道阻塞的最常见原因。
意识丧失的患者因肌肉松弛可使下颌及舌后坠,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因吸气时气道内呈负压,也可将舌、会厌或两者同时吸附到咽后壁,产生气道阻塞手法开放气道法可解除舌后坠所致的上呼吸道阻塞,这是进行人工呼吸前的首要步骤 2.遇有严重胸廓畸形、广泛性肋骨骨折、血气胸、心脏压塞、心脏外伤等,应禁忌胸外心脏按压 3.当患者恢复有效自主循环和通气时以及判定患者死亡无救时,即可停止CPR 二、氧气吸入法 氧气吸入法是通过给患者吸入高于空气中氧浓度的氧气,来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达到预防和改善组织缺氧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常用的改善呼吸的技术之一 (一)缺氧的分类程度及给氧标准 1.缺氧的分类 (1)根据缺氧发生的速度分类:急性缺氧和慢性缺氧 (2)根据缺氧时PaO2的变化分类:低张性低氧血症和等张性低氧血症 (3)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特征分类: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化、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表17-1) 2.缺氧的程度及给氧标准 根据缺氧的程度确定的给氧标准为: (1)轻度缺氧:一般不需给氧,如果患者有呼吸困难可给予低流量的氧气(1~2L/分钟)。
(2)中度缺氧:需给氧 (3)重度缺氧:是给氧的绝对适应证 当患者PaO2低于50mmHg,均应给氧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并发冠心病患者PaO2<60mmHg时即需给氧 (二)氧气吸入法的适应证 1.肺活量减少,因呼吸系统疾患而影响肺活量者 2.心肺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而致呼吸困难者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麻醉剂中毒或CO中毒等 4.昏迷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患者 5.其他,如某些外科手术前后患者、大出血休克患者、分娩时产程过长或胎儿心音不良等 (三)氧气吸入的方法 1.鼻导管和鼻塞法 此类方法简单、经济、方便且易行但给氧浓度只能达到40%~50%,氧流量一般<6L/分钟鼻导管有单侧鼻导管和双侧鼻导管,单侧鼻导管对鼻腔黏膜刺激性大,故I临床不常用,如需用时要每8小时更换1次双侧鼻导管相对较舒适,允许患者有一定的活动度,该法氧流量最高为6L/分钟 鼻塞是一种用塑料制成的球状物,有单侧和双侧两种此方法刺激性小且舒适,临床应用广泛鼻塞法吸氧浓度一般<50%。
【实施要点】(1)单侧鼻导管给氧:①选择较通畅的一侧鼻孔,并用湿棉签清洁该侧鼻孔注意:检查鼻孔有无痛肿或生理性异常及通气情况;患者痰量较多时,可先协助患者排痰,如变换体位、叩背,必要时采取吸痰术②将鼻导管与通气管上的玻璃接头连接,先开流量调节阀(小开关),确定氧气流出通畅后,调节至所需氧流量检查氧气流出是否通畅有两种方法:一是将导管放入洁净水中,看有无气泡冒出;二是将管口靠近手背,感觉有无气流冲出③测量鼻导管插入长度,一般为自鼻尖至耳垂的2/3,将鼻导管蘸水,自所选择侧鼻孔轻轻插入至鼻咽部④如无呛咳,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再用安全别针固定通气管于床单上对于持续给氧者,每班更换鼻导管,双侧鼻腔交替插管2)双侧鼻导管给氧:将鼻导管鼻塞部轻轻插入患者双侧鼻腔,再将导管环绕患者耳部向下放置,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其松紧度,在固定导管的时候不宜太紧,以免引起皮肤破损3)鼻塞给氧:擦净鼻腔,将鼻塞连接通气管,调节氧流量,将鼻塞塞入鼻孔内一般置鼻塞于鼻前庭,切勿深塞,鼻塞大小以恰能塞满鼻孔为宜 2.漏斗法 以漏斗代替鼻导管连接通气管,调节流量4~6L/分钟,将漏斗置于患者口鼻处1~3cm,用绷带设法固定。
此法使用较简便,且无导管刺激黏膜的缺点,但耗氧量较大,多用于婴幼儿或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 3.面罩法 将特制面罩置于患者的口鼻部给氧有开放式面罩和密闭式面罩两种,其中密闭式面罩给氧浓度可达到60%以上 面罩给氧对气道黏膜刺激小,给氧效果好,简单易行,患者也感到舒适,但是饮食、咳痰时需要去掉面罩,中断给氧 【实施要点】 将面罩置于患者口鼻部,用松紧带固定,再将氧气接于氧气进口上,调节氧流量 注意:面罩所需最小氧气流量是6L/min,以避免重复吸气;用带贮存气囊的面罩时,贮气囊至少应保持1/3充盈 4.氧气帐法 氧气帐是透明的、可折叠的塑料结构的帐篷,带有电动机械,用于循环帐篷内空气并使其降温,达到冷却的作用氧气帐放在病床的床头,使患者的头和胸部位于氧气帐内氧气帐的氧流量一般为6~10L/分钟,氧浓度可达45%~60%每次放开帐后,需加大氧流量至12~14L/分钟,持续3分钟,以恢复帐内氧浓度 氧气帐给氧需定时换气,以避免CO2蓄积此方法主要适用于需要冷而湿的空气的儿科患者,如肺炎患儿因为氧气帐给氧法不能保持恒定或准确的给氧浓度,所以一般不在儿科病房外的科室使用。
5.氧气枕法 氧气枕内充入氧气,上有调节器可调节氧气流量氧气枕内充入氧气,接上湿化瓶、导管即可用在家庭氧疗、危重患者的抢救或转运途中,可用氧气枕临时替代氧气装置供氧 (四)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法 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可用下述公式计算: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氧流量指调节的供患者使用的氧气的流量,吸氧浓度即吸入氧气的百分比 (五)氧疗的副作用 1.氧中毒 长时间吸高浓度氧可产生氧的毒性作用,影响到肺、中枢神经系统、红细胞生成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视网膜,其中最重要的是氧对呼吸器官的副作用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即可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咳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 2.吸收性肺不张 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不能被吸收的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发绀,甚至昏迷 3.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从供氧装置出来的氧气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