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葛浩文《青衣》英译本为例.doc
10页解读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一以葛浩文《青衣》英译本为例康美玲浙江师范大学摘要:阐述“创造性叛逆”的理论内涵,以葛浩文《青衣》英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探讨运用创造性叛逆的限度认为在翻译过程 中适度的删减可以为读者减少阅读障碍,便于读者理解;适度的加译或意译可以 使译文更具表现力,进而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但译者应辩证地看待创造性叛 逆在翻译中的应用,在传达原作的真正内涵并兼顾异域读者的阅读体验的基础 上进行翻译关键词:《青衣》;英译本;“创造性叛逆”;葛浩文;引言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坛备受关注的作家他笔触朴素、细腻,擅长通过刻画普通 人物的日常生活来展现人们内心的疼痛与复杂其代表作有《青衣》《平原》《慌 乱的指头》《推拿》等其中,中篇小说《青衣》在欧洲国家广受好评《青衣》英译本由翻译界巨匠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在西方国家广 受欢迎葛浩文是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已经翻译了 30多个作家的60多部作 品,曾获美国国家翻译奖、古根海姆奖和萧红研究奖等《青衣》英译本于2007 年由英国电报书局出版,一经出版便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可2008年,《青衣》 英译本The Moon Opera入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复评名单,并于2009 年在美国再版。
从2007年到2011年,其英译本己经出了 6版,在全世界701 座图书馆都有收藏本,并获得部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出版者周刊》(Publisher Weekly)对《青衣》的故事情节这样评价:“故 事的末尾因艺术与金钱的冲突变得更为复杂,这一点可以从烟厂老板愚蠢粗陋 的癖好中体现出来小说短小精悍,简单的故事情节中网罗了人间道德百态,使 通篇小说带上了寓言色彩同时,普通读者对其关注度也是有增无减截至 2017年5月,《青衣》译本在Goodreads上总评价星级数为212,其中71%为三 星以上评价译本取得成功的原因和译者本身密不可分,葛浩文的翻译风格向来 以忠于原文为基础,同时其译文乂兼具个性与创造性,达到了忠实与叛逆的和 谐统一,与埃斯卡尔皮•罗贝尔(1988)所提倡的“创造性叛逆”概念不谋而 合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 一词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尔皮•罗 贝尔首次提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翻译的叛逆性在于翻译让作品 置于与原语言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在国内,“创造性叛逆”词条被收录在《中西比较文学手册》(1987年出版)中。
该手册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种叛逆表现在形式上就是翻译中的删减、 添加和意译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最早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引入国 内谢天振在1999年出版的《译介学》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 “创造性叛 逆”这一概念,认为“创造性叛逆”是原语文本在译入语语境流传中发生的与 作者本意相背离的理解、翻译和阐释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领 域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且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因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的 创造性叛逆极其鲜明,能够集中地反映出不同文化领域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 阻滞、碰撞、误解、扭曲等问题与阻碍(谢天振1999) o谢天振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分为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和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 并又具体分为四种形态:一是个性化翻译,即不同译者在翻译时会遵循不同的准 则,并追求不同的目标,因此同一作品经不同译者翻译产生的创造性叛逆也不 同;二是误译和漏译,其在翻译界虽不太被提倡,但无意识的误译却反映了译者 在文化交流中的阻滞点,而译者有意误译或漏译,则是为消除因文化碰撞而给 读者理解原作造成的阅读障碍;三是节译和编译,即考虑目标语读者的心理期 待、道德观念、政治环境等因素,只对原文特定章节进行翻译或对全文进行改写 编译;四是转译和改编,前者指译者通过一种外语去翻译另一种外语,后者则指 在改变原作的体裁和样式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二、《青衣》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青衣》富含中国特色的个性化表达小说在描述一个痴迷舞台的京剧女演员筱 燕秋的心路历程的过程中,运用了富含中国特色(包含京剧术语和一些中国特 色表达)的语言,展现了特定时代的历史环境及其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使故事 情节更具张力,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饱满这些富含中国特色的表达既是翻译 的难点,又是可创新点优秀的文学作品要走向世界离不开译者的成功翻译,译本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素质葛浩文的个性化翻译是《青衣》英译本的一个显著特色 葛浩文巧妙的误译和无意漏译,给译文增添了许多创造性元素《青衣》是一部 中篇小说,篇幅不长,节译和编译、转译和改编这两种创造性叛逆的形态在译文 中的痕迹不明显葛浩文(2014)在《文学翻译:过程与标准》访谈录中提到:“翻译中,信和 达是理所当然的,而雅是最重要的,这是译者的创造性的问题这里 的创造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作者的个性化翻译个性化翻译是不同译者对同一作 品的不同阐释,以及通过自己的阐释采取的翻译对策在翻译《青衣》的过程中,葛浩文采取了多样化的翻译形态本文将从翻译形态 角度着重探讨译本中直译、音译、意译、误译和漏译等现象。
)直译加注、音译加解释为保留中国文化的异域色彩,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葛浩文对反映中 国特色文化的部分采取了直译和音译1.京剧术语《青衣》原文中多处涉及京剧术语,目前国内对京剧术语的翻译主要存在归化和 异化两种翻译倾向,而葛浩文对待正文中出现的京剧术语,并没有完全使之异 化或归化,而是多采用直译加注或音译加解释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保留 中国文化色彩,还有助于英文读者通过注释了解中国的特色文化表1是对《青 衣》中部分京剧术语的翻译举例:表1:葛浩文对《青衣》中部分京剧术语的翻译 下载原表花脸Hualian another name for Jing水袖Water sleeves long, loose slee\生Sheng一the major role in Chines日Dan the major female role in C净Jing—the male role with a paintc末Mo the secondary role in Chin丑Chou the clown role in Chines西皮二黄Xipi, Erhuang一tunes in the ope表1所示术语的翻译采用了文中直译或音译,文末附录加解释的方法。
例 如:"丑”在译文中直接音译成Chou,文末附录解释为the c 1 own role in Chinese opera,而该术语的异化翻译是ugly role,归化翻译是c 1 own或 comedian相比而言,葛浩文的处理方式更为妥当,既能再现京剧的表演特色, 又便于读者理解2.中国特色词汇及谚语《青衣》原文中包含大量表现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及谚语为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译者多采取直译的方法现举例说明葛浩文对表现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及谚语的 翻译如例1、例2:例1:减肥真的像一场病病去如抽丝,病来如山倒(毕飞宇2011:175) o译文:Dieting is a lot like illness. Getting we 11 can be like extracting thread from a siIkworm cocoon, whereas fal1ing i 11 is like the toppling of a mountain (Goldblatt&Sylvia 2007:88).例2:但是,这样的女孩子说来动静就来了动静春来无风就是三尺浪(毕飞宇 2011:170) o译文:But girls 1 ike her could erupt without warning;she could raise a three-foot wave on a windless day (Goldblatt&Sylvia 2007:83).例1中“病去如抽丝,病来如山倒”和例2中“无风就是三尺浪”均为汉语中的 特有表达。
根据其字面意思直译,可以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 同时也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但因英汉文化差异,对原文中有些中式习语进 行简单直译可能会使西方读者一知半解,无法了解其中的隐含意思,这种情况 下,译者往往会采取直译加解释的办法如例3:例3: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对的(毕飞宇2011:137) o译文:Didn t Chairman Mao say that revolution is not a dinner party?True enough (Goldblatt&Sylvia 2007:42).“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革命年代毛主席用来警醒革命战士的 革命本身带有一定的暴力性,不像请客吃饭那般和气小说中的人物乔炳璋说这句话是因 为他要通过在酒桌上奋力讨好烟厂老板,以获得剧团重新登台的启动资金,用 在这里有一种讽刺意味而译文中特意指出了这句话的出处,纵使读者不熟悉这 句话,但大多听说过毛主席的事迹,这样有利于读者体会原文的讽刺意味二)意译意译是译者创造性叛逆在翻译方法层面的体现,对于一些由于中英文差异而不 能按照汉语语言习惯直译的内容,译者为传达原作的真正意图,采取个性化的 意译,即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意译。
现举例说明(见表2):表2:《青衣》英译本中的意译举例下载原表原文例4:乔炳璋参加这次宴会完全是 (毕飞宇2011:95)例5:炳璋插进来,抢过话茬,说:“老枷 酒量毕飞宇2011:162)例6: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 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毕飞宇2011:21:例4中的“糊涂账”和账目并无任何关联,原作实际上是隐指乔炳璋在不了解 聚会人员的情况下去赴约因此,将其译成a blind date不仅遵从了原作的写 作意图,还为原作“糊涂账”的表达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在一定程度上虽有别 于原作的意思,但英美读者对a blind date很熟悉,这样的翻译便于英美读者 理解由此可见,对“糊涂账”意译主要是为了传达原作的真正意图,避免因直 译而造成信息不对等或是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例5和例6则是译者翻译素质的体现,这两处意译是为了使译文的表达更符合英 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增强译文的艺术表现力将“好酒量”译成Like a sponge,既可以避免英文措词的重复,又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将“睡昏了”译 成like the sleep of the dead虽有点夸张,但并没有过度背离原文的意思,反 而一语中的,把筱燕秋当时的昏睡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误译与漏译大部分的误译和漏译属译者无意识的行为,是因译者对原文的错误理解或对原 语文化缺乏足够认识而导致的,而有些误译也可能是译者为迎合目标语读者的 阅读习惯,或为了增强译文的表现力有意而为之但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及其他 方面,译者便会采取漏译或误译的方法来避免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译者在不同 情景下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既能传达原文作者的与作意图,又 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虽然,葛浩文在一定程度上将翻译视为一种对原作的背叛 和重写,但他向来秉承的翻译观是对原文和译文的忠实,因此若非必要,很少 采取这种有意识的误译或漏译笔者统计得出《青衣》英译本中误译和漏译共计11处,其中误译3处,漏译8 处无意识的误译或漏译往往是因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误或个人疏漏而葛浩 文拥有扎实的翻译功底,虽有漏译或误译,但并不影响译文的整体质量针对译 本中的误译和漏译不一一赘述,而是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