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doc
15页— 1 —国 家 临 床 医 学 研 究 中 心 五 年( 2017-2021 年 ) 发 展 规 划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由科技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共同开展建设,是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为更好地推进中心建设发展,完善管理和强化支持,依据《“十三五”国家科技 创新规划》,特制定本 规划一、现状与需求(一)建设现状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 高地 ”,科技部会同原卫生部、原总 后勤部卫生部于 2012 年启动了中心的建设工作目前,分 3 个批次共布局建设了 32 家中心,形成了联合 260 个地级以上城市的 2100 余家医疗机构的协同创新网络;建成 60 余个大型生物样本库、数据库和 143— 2 —个临床研究队列,覆盖人群 706.05 万人次,涉及 60 余个病种;自主或参与制定诊治指南规范 151 项(其中 9 项纳入国际指南)、制定国家标准 42 个;取得重大新药、医疗器械等科技成果专利 254 项,其中国际专利 4 项,实现专利转移转化 9 项;共完成了 248 项药物临床评价;各中心已建成 20 余个远程服务平台,年诊疗患者数量 6 万余人次;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网络服务等形式,共组织开展了 172 项适宜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基层推广活动,累计培训医务人员 31.89 万人次;建立了 43 个科普推广平台,自主设计了 15 个移动培训客户端(APP)。
中心的建设有力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在推动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下沉、支撑分级诊疗实施、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针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健康需求,构建健康医疗科技“精准对接” 机制,形成了科技支撑健康扶 贫工作的新模式二)战略需求1. 加强中心建设是有效强化我国医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许多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应用由于我国临床医学研究部署不够,在 — 3 —临床医学这一重要环节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几乎空白” ,导致临床研究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临床资源高度分散、缺乏整合,临床研究创新不足、水平不高,整体发展滞后的短板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推进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网络为依托,聚焦重大疾病,系统构建各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中心,将为完善国家医学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突破现有疾病诊疗技术的局限性,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更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控手段,提高疾病防治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 加强中心建设是加快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在 医 学 创 新 领 域 ,临 床 医 疗 机 构 处 于 医 学 科 技 创 新 链 条 的中 心 枢 纽 位 置 ,是 承 接 基 础 研 究 发 现 、转 化 前 沿 技 术 成 果 、应 用评 价 创 新 产 品 、研 究 制 定 指 南 规 范 的 核 心 力 量 。
长 期 以 来 ,临 床医 疗 机 构 、临 床 医 生 参 与 卫 生 健 康 创 新 的 动 力 机 制 不 强 、活 力 不够 ,是 我 国 基 于 国 人 循 证 证 据 的 诊 疗 指 南 和 技 术 规 范 产 出 少 ,自主 医 药 产 品 创 新 少 、转 化 慢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促 进 临 床 医 疗 机 构与 研 究 单 位 、大 学 、企 业 的 紧 密 融 合 ,是 加 快 推 进 医 药 产 品 研 发和 增 强 医 药 产 业 创 新 活 力 的 重 要 途 径 通 过 中 心 的 布 局 建 设 ,充— 4 —分 发 挥 中 心 在 对 接 成 果 转 化 链 条 各 主 体 之 间 的 优 势 ,与 相 关 研究 单 位 、高 校 、创 新 型 企 业 建 立 紧 密 合 作 关 系 ,将 有 效 激 发 医 疗机 构 这 一 关 键 主 体 的 创 新 活 力 和 创 新 潜 能 ,在 汇 聚 创 新 力 量 ,推动 医 、研 、企 融 合 创 新 上 发 挥 引 领 性 作 用 ,成 为 加 速 科 技 成 果 转化 的 成 功 尝 试 。
3. 加强中心建设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医 学 科 技 创 新 的 价 值 最 终 要 体 现 在 社 会 效 益 上 ,落 实 到 疾 病诊 疗 水 平 和 服 务 质 量 的 提 高 上 长 期 以 来 ,基 层 医 疗 技 术 服 务 能 力薄 弱 ,医 疗 服 务 质 量 不 均 衡 是 我 国 卫 生 与 健 康 服 务 体 系 的 “短 板 ”按 照 功 能 定 位 ,中 心 将 以 基 层 为 重 点 ,大 力 开 展 新 技 术 、新 知 识 和先 进 适 宜 技 术 的 普 及 推 广 ,体 系 化 推 进 人 员 培 训 、临 床 指 导 等 工 作 ,加 快 把 大 医 院 的 技 术 传 到 基 层 、助 力 广 大 基 层 “学 好 、用 好 ”医 疗 技术 ,增 强 基 层 医 疗 机 构 的 服 务 能 力 ,推 进 医 疗 服 务 均 质 化 ,整 体 提高 我 国 疾 病 诊 疗 水 平 ,为 健 康 中 国 战 略 目 标 的 实 现 提 供 有 力 的 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为 落 实 国 家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十 三 五 ”国 家 科 技 创 新 规划 》、《“健 康 中 国 2030”规 划 纲 要 》和 《“十 三 五 ”卫 生 与 健 康 科 技 创新 专 项 规 划 》,紧 密 围 绕 医 学 科 技 发 展 需 要 和 重 大 疾 病 防 控 需 求 , — 5 —把 中 心 建 设 作 为 加 快 医 学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支 撑 科 技 强 国 、健 康 中国 建 设 等 国 家 战 略 需 求 的 重 大 举 措 。
未 来 五 年 ,中 心 建 设 将 进 一步 加 强 整 体 布 局 ,优 化 资 源 配 置 方 式 ,完 善 运 行 管 理 制 度 和 机 制 ,构 建 衔 接 紧 密 、转 化 顺 畅 、协 同 整 合 、服 务 基 层 的 医 学 科 技 创 新体 系 ,加 快 推 进 医 学 领 域 的 创 新 突 破 和 普 及 推 广 二)基本原则1. 强调创新,注重临床面向重大临床需求,在相关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建设中心及其创新网络,依托网络开展大样本临床循证、转化医学和防控策略研究,利用网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的协同创新,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科技支撑2. 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紧密围绕我国重大慢病和常见多发病的防治需求,进一步完善中心布局,在新建中心的布局上注重不同区域的平衡,实现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全覆盖引导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 ),鼓励各地方建 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省级中心”)的建设,实现区域的合理布局,形成全国性的网络体系3. 加强转化,扩大推广面向基层医疗卫生需求,注重适宜技术的转化推广和专业— 6 —医务人才的技能培训,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整体提高全国卫生医疗水平和实施分级诊疗,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4. 强化管理,完善机制按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 年修订)》,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完善评价激励措施;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开放共享机制,鼓励同领域的中心之间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的职责,给予中心更大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不断探索营造有利于中心稳定发展的政策环境三)总体目标到 2021 年底,针对重大需求,在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统筹建成 100 家左右的中心,引导建设分中心,针对区域特有重大疾病建设省部共建中心,鼓励各地方开展省级中心的建设,完善领域与区域布局;构建体制化、机制化的转化推广体系,打造一批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生物样本库和信息库,搭建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开展 20-30 项 万人以上规模的疾病人群队列研究,开发 50-80 项疾病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不少于 15 项国际水平的临床实践指南,普及推广一批医学科技成果到 2021 年底,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 — 7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推动医疗质量均质化,带动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三、重点任务(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中心根据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在充分掌握我国疾病谱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常见多发疾病进一步完善中心布局,实现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全覆盖(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分布见附表)专栏 1:中心布局领域布局结合我国疾病谱,在目前已 经部署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神 经系统疾病、恶 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 统疾病、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精神心理疾病、妇产疾病、口腔疾病和老年疾病共 11 个疾病 领域中心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感染性疾病、儿童健康与疾病、出生缺陷与罕见 病、骨科与运 动康复、眼耳鼻喉疾病、免疫与皮肤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职业病、地方病、影像医学、医学检验、医学 营养、急危重症、麻醉医学、病理诊断、放射与治疗等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中心建设,试点建设一批中医类的中心根据疾病防控的实际需求,原 则上各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建设 1~3 家中心,重大疾病领域建设 3~5 家区域布局在新建中心的布局上注重不同区域的平衡,探索推进省部共建中心的建设引导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中心建立分中心。
鼓励各地方建设省级中心二)需求导向,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整合集成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按照创新全链条— 8 —设计、一体化部署,重点开展临床循证研究、转化应用研究、应用推广研究及防控战略研究四类研究开展 20-30 项万人以上规模的疾病人群队列研究,开发 50-80 项疾病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不少于 15 项国际水平的临床实践指南专栏 2: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临床循证研究重点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 临床效果评价与医疗质量提升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临床指南,建立疾病规范化诊疗 技术体系转化应用研究重点加强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研究,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临床评价研究,加强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和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生物等效性试验,促 进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应用推广研究重点开展面向基层的适宜诊疗技术应用评价研究,建立有效的推广模式,推动成熟、先进诊疗技术和诊疗规范的普及和推广,系统提高我国整体的疾病防治水平防 控 策 略 研 究 系 统 开 展 针 对 我 国 重 点 疾 病 谱 、重 点 人 群 的 监 测 研 究 ,明 确 全国 或 者 重 点 区 域 疾 病 流 行 病 学 分 布 情 况 、医 疗 质 量 和 诊 疗 技 术 水 平 的 区 域 化 差 异 等数 据 ,加 强 对 重 点 疾 病 高 危 因 素 的 筛 查 和 监 测 ,为 合 理 制 定 国 家 疾 病 防 治 策 略 提 供科 学 依 据 。
三)共建共享,强化医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依托中心和网络,系统加强临床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推动生物样本、医疗健康大数据等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在各疾病领域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生物样本库和数据库,为高水平科技攻关提供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