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两岸工业化进程经济结构变迁分析6611.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29679820
  • 上传时间:2021-12-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1.2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两岸工业化进程经济结构变迁分析6611两岸工业化进程经济结构变迁分析原载《统计研究》2004年第4期「关键 词」工业化进程/结构变迁/两岸比较建国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大陆经 历了高速工业化和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世人所钦佩,同屈中国的台湾则已成为了 一个举世公认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工业化的过程也是结构不断变动和调整的过 程经济结构作为以往工业化的结果和未来工业化的基础,已成为判断工业化成 果的根本标志这种工业化结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产业的产值构 成与其相应的劳动力构成的协调性;二是各产业尤其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劳动生 产率渐趋一致性[1].本文将从这两个方而分析两岸工业化结构变迁的差异性,这 对两岸在未来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再创中国人的新 业绩具有现实的指导一、两岸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及其协调性分析(一)中国 大陆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变迁中国大陆经历了 50年的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 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提升,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有了显著的提高,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现已发展成为农业一一工业化大国综合分析工业化过程中 的结构变迁发现,劳动力结构变迁却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迁[2](见表1)。

      表1 中国大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对照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 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2〜2002年表1显示,50多年来,中 国大陆第一产业GDP比重从50%下降为15.23%,而劳动力比重则从83.5%降 为50.6%;第二产业的GDP比重从20. 9%上升到51.5%,而劳动力的比重则从 7.4%升至22.8%;第三产业GDP比重从28.6%升至33.62%,而其劳动力的比 重则从9.1%上升为28.1%换句话说,50年来在中国大陆工业化进程中,导 致GDP结构从50. 5 : 20. 9 : 28. 6转变为15. 23 : 51. 55 : 33. 32,而劳动力结构 从83. 5 : 7. 4 : 9. 1转变为49. 1 : 22. 8 : 28. 1.这说明中国大陆在工业化进程中 产业结构得到了相应调整,二、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有一定程度的 提升,已经由50年代初落后的农业国演变为一个新的农业一一工业大国但另 一方面仍然存在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失衡的问题,劳动力结构的变迁远远 落后于产值结构的变迁二)中国台湾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变迁中国台湾经 过50年已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或者说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中国台湾 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其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相对协调[3](见表2)表2中 国台湾不同时期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对照表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台湾经济年鉴》1952〜2002年相关资料整理表2显示,中国台湾在工业化 的同时,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都有显著改善中国台湾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就 业机会,使农业和农村大批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工商部门,工业产值比重和工业就业比重同步上升,农业产值比 重和农业就业比重同步下降1953年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高达34. 6%和59. 9%, 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为21.3%和9.8%, 1963年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分别下降 为23.25%和44.9%,分别下降T 12.4和15个百分点而非农业产值和就业比 重分别上升了相应的百分点1974年,工业就业比重超过农业,农业占30.9%, 工业占34.55%; 1978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降为9. 38%,(低于10%), 农业就业比重则降为18%;到2000年,中国台湾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调整为 2. 5 : 34. 8 : 62. 7,而就业比例调整为7. 3 : 39. 2 : 53. 5.(三)两岸产值结构与 劳动力结构的协调性比较分析1•两岸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与劳动力份额差异性 比较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同时下 降,前者慢于后者。

      两岸相比较中国台湾劳动力份额下降幅度大于中国大陆(见 表1、表2)如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2000年,两岸第一产业份额下降了 30个 百分点左右,但中国台湾劳动力份额下降了 52. 6个百分点,比中国大陆高岀18.2 个百分点可见,在两岸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产值份额下降时,中国台湾从 农业中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份额多于中国大陆说明中国台湾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 与劳动力结构更协调这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中国大陆的农业 科技进步和农业工业化进程慢于中国台湾,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中国台湾,满足 工业化需要的劳动力(农业的四大贡献之一)相对不足二是因为中国大陆长期 实行的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和土地承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三是农业以外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不足,工业化主导部门选 择不太合理2.两岸第二产业产值份额与劳动力份额差异性比较一般而言,工业 化导致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同时上升,后者上升得快于前者中国台 湾从1953年到第二产业产值份额最高的1980年间,产值份额增加了 7X24. 45 个百分点,劳动力份额增加了 32.6个百分点;从1953〜2001年间,产值份额增 加了 13.5个百分点,劳动力份额增加了 29. 4个百分点。

      说明劳动力份额上升快 于产值份额上升,这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规律一致但是,中国大陆 的情况则不同,从1952〜2001年间,第二产业产值份额从20. 9%上升到51.55%, 增加了 30.65个百分点,而劳动力份额从7.4%上升到22.8%,仅增加了 15.4 个百分点,劳动力份额上升速度不仅赶不上,而且远远慢于产值份额上升速度 这与中国台湾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中国大陆第二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 力结构不很协调,未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大陆 劳动密集型工业仍有巨大的潜力3.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协调性的国际比较为 了比较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协调性,有必要引入市 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作为参照(见表3)表3中国大陆、中国台湾 和主要发达工业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 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表3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即在各产业劳动力和产值结构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愈高,经济相应愈发达,其各产 业的劳动力结构比重和产值结构比重也就相协调即,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标志和 重要条件有三个条件,一是三个产业的GDP (分别以G[, 1]、G[, 2]、G[, 3] 表示)的结构表现为“G[, 1]VG[, 2]

      [4]从表1中可 以反映出中国大陆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态势为:G[, 1]VG[, 3]

      结合不 同收入国家或地区组经济结构进行对比(见表5),说明中国大陆仍然处于下中 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而中国台湾已经跨入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行列表5 不同收入国家(地区)组经济结构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 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二、两岸第一、第二产业劳动 牛产率一致性分析劳动牛产率的差异,特别是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劳动力在 各产业间流动的直接原因,也是工业化进程中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迁的基本 动力一般而言,工业化越成熟,工业化水平越高,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越趋于 一致因此,比较两岸工业化结构性差异,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劳动生产率结构性 差异以下从绝对劳动产出水平、各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和相对劳动生产率三个 方面比较两岸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一致性一)两岸劳动产出水平比较中国大 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从1994年的312美元增长为1999年的484美元 同期,每个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则从1761美元增长为3034美元分别增长了 55%和72.3% (见表6)o而同期中国台湾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从6932 美元上升为8382美元,每个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从19972美元上升为<24516 美元,分别增长21 %和22.8% (见表7)。

      表6中国大陆历年劳动生产率资料來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1952〜2002年相关资料整理表7中国台湾历年劳动生产率资 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两岸相比较,中 国大陆的工农业劳动产值水平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台湾,但1999年中国大陆每个 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仅为中国台湾的5.8%,每个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仅为 中国台湾的12.4%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中国台湾的工业劳动产 出水平超过美国、加拿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接近发达国家而中国大陆皆远低于 发达国家(见表8)o以上说明中国台湾劳动力的平均技术水平和平均物质技术 装备都好于中国大陆表8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主要发达国家1999年工业劳 动生产率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002年二)两岸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内部差异比较工农业劳动生 率内部差异是指同一经济体内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差异发达工业化国家经 验表明:在同一经济体范围内,工农业劳动生产率趋于一致,即每个农业劳动力 创造的产值接近于每个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如美国1999年每个农业劳动力 创造产值为20864美元,每个工业劳动力创造产值为20839美元,两者比值为1 : 1.同理分析,中国台湾1999年工农业劳动产出比为2.9 : 1 •而中国大陆1999年 工农业劳动产出比为6.9 : 1 (见表9)。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台湾劳动力资源在 产业间的流动自由度高于中国大陆当然,这种流动性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的完善 程度和劳动力跨行业的流动能力两方面因素[5]表9各产业劳动牛产率比较单 位:美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卅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2年三)两岸相对劳动生产率比较某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于 该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部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相对劳动生产率二(Y[, i]/Y) / (L[, i]/L)即厶Y/AL.市场越完善,工业化水平越高,则各行业的相对劳动 牛产率越接近自1952年以来,相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国大陆的第一 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下降从0. 6降为2001年的0. 31,更加远离均衡值1. 中国台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