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pdf
2页第六节: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李商隐《西南行却寄相送者》李商隐最擅长的是用简单明媚的意象在排列组合中表达内心复杂曲折的感情,像宋朝时精致细腻的工笔画,于全篇处浑然大气,而细节时又精致内敛这首《西南行却寄相送者》无疑就是各种典型写这首诗时,作者年仅二十六岁,方才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来,才中了进士 又被令狐楚看重,另其前往兴元 (金陕西汉中) 作为令狐楚的幕僚 而兴元从方位上说位于长安西南部我们就将标题通俗的解释为前往兴元上任时写给来送我的友人们我们知道, 古时文人大都喜欢成群结伴,聚于市井之中,或是为了歌颂同一个党派,或者为了表达同一个理想有的潇洒飘逸如李白,也有沉郁顿挫如杜甫,还有为民而忧的白居易而李商隐常常很难融入其中的一个群体,究其根本而言就是他看似笔法外放实则含蓄内敛的灵魂在那个年代很少能被人读懂我们知道, 文学的文本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文学言语层面,接着是文学形象层面,最后是文学意蕴层面 下面我们就将从这三个层面来对这首诗做一个简要的解读首先在文学言语层面,第一联的 “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 前半句用 “阴云”、“雪泥” 等具体的意象描绘出使人将要去的地方自然环境之恶劣,恶劣到什么地步呢?那里的“百里”都是“阴云”且一个“覆”字又加重了“雪泥”的厚重感。
这似乎就是文学言语层面的意思, 那么在文学形象层,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作者笔下简单提到的几个意象,将兴元的景物最典型的特点给概括了出来,在画面上给人一种 “环境艰苦, 前途未知” 的暗灰色调,黑云下是厚厚的雪,沉闷的压着人喘不过气最后, 在文学意蕴层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从“覆”这个字着笔我们知道兴元的环境着实恶劣,但作者的一个“覆”字更是加重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氛围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一个个“阴雨” 、 “雪泥”又何尝不是在表明着作者心情恶劣呢?对于前途的担忧, 对于京中友人的不舍,对于自己此刻不安的心境,在这十四个字,三个意象中显现的淋漓尽致接着我们再看后半句“行人只在雪云西”说这句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景兴元虽然环境恶劣, 但是离长安很近,加上令狐楚是当时朝廷牛党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此番前去能得到他的提点和重视,自然不能一昧的沉浸在自己的小情绪里是故义山笔锋一转, 写到“行人只在雪云西” ,这半句一改前面消极低迷的情绪,单用一个“只”字就将自己与友人的距离无形中拉的很近仿佛像是宽慰友人也像是在宽慰自己,你我之间只隔着一“云”,因为并不用因此而感怀伤事作者会突然转换笔调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除了令狐楚的重视,还因为他当时刚刚中了进士,因此整个人的情绪都比较轻松愉快。
第二联“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这一句没有用多么高深复杂的意象,就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他日我到了兴元,在午夜梦回时想起了我的故乡,难免会被鸡鸣声唤醒我还乡的旧梦不了解义山生平的人,读到这一句可能会觉得此诗跳跃性极大可是如若我们能对李商隐的出仕背景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就会发现他一生都在纠结出仕还是回乡照顾家人中,也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他思想的复杂性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高中进士,按照当时的规定他还需在吏部主持的制科考试通过后才能入朝为官这时, 令狐楚想他跑来了橄榄枝, 希望义山能够在入朝为官前先去当他的幕僚这对义山的前程来说是一个绝佳的锻炼机会如果换成普通人,自然是马上就收拾收拾行李准备上路了可我们这位义山心里还是挂念当时仍在河南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们,于是就准备先去河南亲自与自己的母亲拜别一趟再前去上任可一回到河南,好巧不巧的又赶到了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父亲走的早,义山看着满屋子的弟弟妹妹和年迈的老母在家,又于心不忍, 再修书一封寄给了令狐楚如此一来二去, 到了初冬时, 义山才准备前去兴元上任通过义山的一系列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内心其实有一个很复杂的矛盾点,其一是古来读书人都想的出仕为官,其二却是因为年幼丧父,家中照顾母亲弟妹的重担自然落到了他的身上。
这也是很多电视剧喜欢刻画的“忠君”和“爱家”的矛盾如果是杜甫,他大可哀叹说一句,“国将不国,何以为家?”若是白居易,他或许会说“生民百姓苦,何以卫家国可是他是李商隐,他执着于找到一个两全的方法使自己的内心得到一种暂时的平和所以他才会写出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这样的句子只因身还未到兴元,内心就流露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有人曾经质疑过,说“碧野鸡”是一个积极的意象,所以最后一句纵有思乡之情,但更多的表达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这在解读常人的一些诗句中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义山用典惯用平常之事表达别样情感这点在他的无题组诗中体现的更为具体,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篇就用“锦瑟”这种极为寻常之物发问,却问出了常人未尝思考过的角度而“碧野鸡”化用的就是《汉书》中秦文公寻陈宝鸡的故事《汉书》有云“得陈宝鸡者,为一方霸主 ”将“碧野鸡”惊梦自喻,不免有一种,即使“碧野鸡”再美好,到底也惊了我回乡之梦这又与同时代的一首《春怨》有着相似之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可是与意境和情感出,义山显然更胜一筹从整体上来说, 这首诗教他晚期的无题组诗来说稍显稚嫩,但仍能看出他那鲜明的个人色彩, 即秾丽沉切的外表,和娴静内秀的精髓。
我们从色彩上也可以看出,他所选的几组意象都是表现较为鲜明的色彩,即使是“阴云”、 “雪泥”这种较为消极意义的词汇,也都是明显的黑色和白色,在色彩上给人以很强的冲击感,这就是所谓的“秾丽”选词入诗浓艳华丽,这是晋诗遗留下来的习惯,但晋诗大都辞藻华丽并无实质的内涵,而李商隐能够在吸取其优势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这点是难能可贵的再从情感走向上分析整首诗,开篇第一句就开启了一个消极的情感基础,随后下半句承接上文升起了一个小的情感高峰,接着后一句转和一气呵成,完成了整个诗的情感高潮在朦胧多义中寻求知音的解读,我想着就是李商隐留给后人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