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晋送别诗研究.docx
9页两晋送别诗研究绪论 本论文探讨的两晋送别诗主要集中在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并且以此书的划分为依据,以其中的晋诗为主,共22卷,送别诗总计87首 送别诗作为一种诗歌流派,其起源和发展可谓是源渊流长送别诗萌芽于《诗经》,发展于两汉,源自于礼乐文化,这里主要包括祖饯礼制,即祖饯诗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送别诗的情感、形式也慢慢地丰富起来,包括:赠别诗、留别诗、忆别诗,在本文中,我们送别诗代替这些分类,统一称呼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大家庭里重要的一员,他有很多独特之处,包括思想内容、文体形式和表现方法,其中也包括语言形式中华民族一向"重团聚,怨别离";,加之古代交通不便,一别数载,面对与亲朋挚友分别时,怅触于怀,发而为诗,抒发离情别绪,由此就产生了送别诗,另一方面,送别诗作为一种媒介,也是古代诗人人际交往的体现所以这也是送别诗意蕴丰富的原因所在另外,送别诗本身的纪事性反映了当时比较流行的社会现状,尤其是社会意识,文思哲理,因而作为补充史料,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现在,送别诗被学术界广泛关注,通过各位前辈的努力,送别诗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就本人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送别诗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体概况研究,一类是专题细化研究。
一、整体概况研究:刘怀荣《二十世纪以来先秦至唐代诗歌研究》这本书中对诗歌的研究比较深入,特别是第五章,别情诗研究,主要通过对送别诗的分类,溯源,以及作家作品的反复验证,还有送别诗中的内容,艺术特征进行深度的鉴赏,诗歌范围上主要是当下近20多年以来【1】;还有:郑纳新的《送别诗略论》,通过对送别诗发展起源,产生流变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还归纳了抒情方式,分别有:写景抒情、议论抒情、叙述抒情和直抒胸臆,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流露深情厚谊,除了郑纳新的研究,还有宋恪震就送别诗的分类,从文体学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包括送别诗的发生、发展等做出了概括分析,详见《别诗说略读札记》一文这些研究总体来说具有全面性,本人可以从中大致了解关于送别诗的一些信息 二、细化研究:在时代专题细化研究中,本人发现了两篇硕士论文,分别是:张竞怿的《魏晋别诗研究》和陈先涛的《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张竞怿通过对"送别诗源起、送别诗在不同时代的表现方式、送别诗的意象以及送别诗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陈先涛则从送别诗的文化背景分析,集合送别诗的自身发展特点,然后具体推断送别诗对唐代诗歌建构乃至后代诗歌建构所造成的影响。
当然,还有唐代一些以个人为专题的送别诗研究,由于对本文乃至时代专题研究意义不大,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立足于两晋这个哲学思潮繁盛,文学自觉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文人们的创作思想,创作动机都会伴随着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二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表现,与魏晋,六朝这种时代划分相比较而言,本文不会将两晋送别诗独特的内涵笼统地划分到这个大的时期,以点概面,这样做不会对两晋送别诗不能起到很好的凸显作用,你能反映出很好的时代特色 在本篇论文里,本人将会全方面,多角度地去探讨两晋送别诗的独特表现,采用综合归纳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然后根据分析研究两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作,重点突出两晋送别诗在社会政治背景下所呈现的特殊之处以期达到与史料互证希望本人的这篇论文可以一定程度上充实两晋送别诗的研究 一、两晋送别诗的创作新变 (一)四言复兴 送别诗源自《诗经》,是儒家礼乐文化的体现与结果,四言是其主要形式,但在送别诗发展过程中,四五言并存在五言诗发达的建安时期,送别诗大部分为五言,四言之作很少,正始时期送别诗也多为五言,直至西晋却出现了四言送别诗异常兴盛的局面。
而后,随着东晋的衰落,四言送别诗也慢慢衰落相关统计如下: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其他备注 两晋4240311个别骚体诗歌按照其长短列于相应文体中,以傅玄、夏侯湛二人为主 从上面的表1-1中可以看出:在两晋时期,四言送别诗较五言送别诗数量上来说,有一定优势 葛晓音先生曾经做过送别诗的相关研究:"四言随着语言的发展实字化以后,由于形成了单句意义独立的句式结构,又基本不用虚字和兮字,失去了诗经体丰富多变的富有节奏感的句序,从而面临着寻找新句序的困境";【2】两晋四言变衰的原因主要是两晋四言诗表达的多是形而上的内容,四言表达的意思稍显不足,在功能选择中,四言送别诗中所描写的人物特征和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如上所述,送别诗源自《诗经》,是儒家礼乐文化的体现与结果,四言又是其主要形式;五言诗灵活自由,适于抒发更加个人化的情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时人的审美观念中,四言诗更适宜于表达庄重典雅的内容,更适宜于作为礼乐文化的艺术载体,作为颂扬之辞的需要【3】;正始之后,司马氏集团在篡夺魏政权的过程中,掏空了儒家伦理的根基,一旦移鼎之势形成,他们立刻转过手来提倡儒家名教,企图挽救礼崩乐坏的颓败时局。
但实际操作起来,与政治上宣传儒家道德礼教相呼应的就是文学艺术上的"文艺复兴";于是,在传统上,以礼乐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诗歌也就随着政治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两晋的送别诗也自然做出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诗歌体式,这种诗歌体式也就造成了四言诗出现,并且是大幅度的,而且甚至数量上超过五言诗的趋势 (二)篇幅加长 是什么造成了两晋送别诗的篇幅的加长?首先,通过表格的观察和上述推理可知:两晋送别诗篇幅加长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首先,四言诗自身有其自身所不可避免的缺陷,也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缺陷,此处暂以缺陷代之在四言送别诗的实际创作中,大多数都是围绕二二结构进行的,并且在这种结构中,很难自由自在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意味深长的感情张廷银先生曾指出:"四言诗在韵律结构上过于均衡,缺乏变化,在稳定、浑厚、简洁的感觉之余,总难免会给人呆板单调的感觉尤其是面对比较复杂的事件和情感,四言就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4】;胡应麟先生也曾指出:"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5】其次,相对于一定句数的四言送别诗和五言送别诗比较来看,四言送别诗所承载的容量要小于五言送别诗所承载的容量,所以如果想要表达一些较为丰富的内容,四言送别诗就只能增加篇幅,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了四言送别诗篇幅的加长。
第二,赋法入诗所谓赋法,其实就是指用铺排渲染的形式,再加之铺陈的手法和骈偶的句式来作诗在西晋时期,诗人运用汉人作赋的形式,将极度铺陈的手法纳入到了送别诗的创作中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刘勰提出了很多关于古典文论的看法,这也是六朝时期为什么大兴文学理论,也对后来唐代诗歌的繁盛奠定了基础刘勰提出过,晋代送别诗的篇幅,有以下表述:"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6】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两晋时期的诗人,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利用赋的写法去写诗,而我们都知道的,赋的特点就是篇幅较长,但是普通的诗歌抒发的情感有限,所以,两晋的诗人们就为了能够将篇幅写长,不惜运用大量笔墨,从而导致了两晋诗歌绮靡夸饰地特点 二、两晋送别诗的情感表现 (一)歌功颂德的夸饰之辞 在以晋代魏,政治夺权之后,西晋的统治者为了挽救颓败时局,开始提倡儒家名教但是遵守儒家礼教纲常又不能真正被当时士人所真正接受,很大程度上只是做一个外在的形式,沦为司马氏掩人耳目的统治外衣当时士人很难在自身寻找到与当时的礼教纲常相平衡的心理支点,但是为了生存,只好惺惺作态,而礼教纲常自身实质上又不可能作为当时社会的法度,来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功能,由这一现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士人对当时的儒家礼教只在表面上维持,这便有了"做戏";的虚假意味,在文学上,与之相关联的就是:在西晋的送别诗中,很多主体都是歌功颂德。
上一节我们讨论过,晋代送别诗在文体形式上是继承了《诗经》祖饯诗体例,而在晋代的祖饯诗中,很多都是以颂扬为主同样地,这股谀颂之风也大多数来源于祖饯诗,在这一类送别诗中,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将颂国与颂人结合起来;二是单纯地表现统治者丰功伟绩和某个人的品质道德 首先,将歌颂国家和歌颂个体相结合,先歌颂时代再歌颂个体在晋代,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代表的作品有:陆机的《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从第一章一开始就直接对国家进行赞颂一番,他是怎么写,他是这么写的:"于皇圣世,时文惟晋受命自天,奄有黎献";这一句比较好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知道是赞颂晋朝的,然后再诗歌中的第二章,他接着又说:"奕奕冯生,哲问允迪";【7】;这个冯文罴他是怎么描写的?奕奕冯生啊,这不是普通的冯生,通过奕奕二字,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冯文罴这个人有多么地优秀还有陆云的《赠汲郡太守诗》也是一样,先把国家夸夸:"放穆皇晋,豪彦实蕃";我们的国家有多么厉害呢?豪彦实蕃啊,这个国家的形象立马就树立起来了,仿佛背后有一道光,熠熠生辉的那种然后陆机又是怎么说的?夸完了国家,陆机反手就开始,毕竟这首诗是赠汲郡太守的,不是给国家写颂诗的,诗歌也要注重主体,所里陆机又开始夸人了:"抑抑奚生,天笃其淳。
芳颖兰挥,琼光玉振";【7】;什么芳颖,什么琼光,只要是好词,都给用上,管不管得这个人能不能消化,就算不能消化,也没什么,夸人不会把人夸生气的,何况,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也不见怪他的《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也是同样的套路,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两晋的送别诗为什么赞颂人的时候先赞颂一下国家,有硬性规定吗?是不是那个时候也存在文字狱?这个有没有硬性规定,文字狱什么的暂无可考,也可能是当时那个时期的黄精限制吧,不过也有一些人不在乎这些限制,仅仅只在送别诗里歌颂人,如张华《祖道赵王应诏诗》:"赞显穆亲,时惟我王察姿自然,金质玉相";【7】这一看就能发现,文中并没有提及晋朝,更别说是赞颂了,张华只是对送别的对象有一些夸奖,很奇怪,这一时期的送别诗里面的夸赞之辞都非常好,虽然听起来不那么真实,但是很喜欢听咱们再举个例子,陆机的《赠武昌太守夏少明诗》一开头就夸上了:"穆穆君子,明德允迪";【7】先不管送别时候多么难分难舍,先把这个人夸上一夸,然后再写离情,其中的逻辑就好像是:"你这么优秀,我离开你,好舍不得啊";类似的诗歌咱们也不再列举,因为真的太多太多了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个人所掌握的两晋送别诗,可以看出来,在两晋时期,除了歌颂国家,在歌颂个体的人的时候,也只是歌颂个别的,比较显达的门阀士族,这一时期的送别诗,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二)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 两晋送别诗中除了大幅度的歌功颂德,绮靡夸饰之外,也不乏一些直写离别,情感真挚的诗篇这种诗篇里常常会有作者对亲朋好友的真情挚爱,或是发出一己之情怀,尽吐悲愤或郁闷,如浩浩江水河流,飞奔而下如左思的《悼离赠妹诗二首》,左思与妹妹即将离别时"置酒中堂衔杯不饮,涕洟纵横";送别之时;"涕泗交集云往雨绝,瞻望弗及延伫中衢,愊忆呜唈";;离别之后"驰情仿髴何寝不梦,何行不想?静言永念,形留神往忧思成疚,结在精爽";【7】在这种情形下,仿佛身临其境,即使作为读者也被其感动,也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百般惆怅,兄妹之间说不尽的离别之情,感情真挚不矫作,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张力将微妙细腻的情感直接地抒发出来,痛陈统治者的无情这首诗通篇流露着一种真挚的感情,语言也十分流利,直抒胸臆,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上文谈到过,西晋诗人的四言送别诗大多数都缺乏真情实感,这与人们对诗体有"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认识有关,但是左思却能超脱于荣辱的考虑之外,摆脱西晋以来送别诗绮靡夸饰的风格,回归送别诗抒情的本色,如实地记录当日兄妹分别情状,直行胸臆,对最高统治者强行造成的骨肉分离进行深深地谴责与控诉,体现了左思与妹妹之间的骨肉情深与人格独立,语言也十分质朴,平直而有个性;除了左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