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大学生压力应对特点与干预策略探析.docx
2页当代大学生压力应对特点与干预策略探析摘 要: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准确地分析判定一个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可以为压力应对技巧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性干预指明方向应对方式的选择以一定的心理资源和社会支持资源为基础高校可以从压力认知、自我效能感、情绪管理策略、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关键词:压力;应对方式;干预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压力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以及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有调查显示:有72.3%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1】本研究旨在探析压力应对方式的种类、影响因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合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压力应对方面的特点,讨论高校可以采取的相关干预管理策略 一、压力及压力应对的概念 压力是由一定刺激事件引起的、个体认为事情已经超出了当时的可控能力时所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压力应对是指个体认为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给其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有的资源时,为减少或容忍这种交互作用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二、压力应对的种类 准确地分析判定一个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可帮助我们了解他在应激条件下的心理适应及行为反应,并为压力应对技巧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性干预指明方向 张林,车文博,黎兵(2005)提出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主要包含的三方面内容:(1)自我防御机制,包括调整心态、调整情绪、调整认知和总结经验;(2)心理调节机制,包括压抑、推诿、否认、合理化、幻想、退避;(3)外部疏导机制,包括转移、宣泄、倾诉求助2】有研究认为,具最强效果的应对方式为紧张消除、认知重组、问题解决和社会技能3】 三、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应对方式的选择以一定的心理资源和社会支持资源为基础 心理资源涉及应对者的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等方面人格特征包括精神质、神经质、向性、掩饰性、自尊等方面梁宝勇,郭倩玉的研究(2000)表明,内向、神经质、精神质、急躁、竞争敌意强的人倾向于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包括敌对、转移攻击和强迫性回想等应付方式。
4】温盛霖等(2001)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对应付以及调节后果作用很大,高自我效能感感往往与成功应付、较好的调节和康复联系在一起5】 社会支持资源主要是指除心理资源以外的资源,如社会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及设施,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专家和教师等四、压力应对干预与管理策略 个体的压力释放方式和应对方式通常是自发的和不自觉的,而这并非都是有效和恰当的高校相关机构应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压力管理措施和技术的相关教育及培训,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培养大学生合理的压力认知 认知评估是对应激源的认知解释和评估的过程,是压力的调节变量积极的认知评估策略是压力应对策略中常用的改变认知的方法因此,高校相关学生工作人员应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压力源进行重新认知,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 (二)增强大学生在压力应对中的自我效能感 现实中一些压力应对不良的学生经常习惯于运用消极的认知习惯和自我暗示,例如我不行、我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等,这些消极的自我认知,是阻碍大学生积极有效应对压力的心理原因,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因此,高校老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大学生面对挑战时的胜任感和创造性创造性,形成自我超越的内在动机。
(三)帮助大学生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 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压力事件时,焦虑等情绪经验的出现是正常的,人们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情绪的出现同时可以教授学生情绪调节和放松方法,例如,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法以及想象性放松训练法 (四)增强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通过情境训练等方式增强大学生面对压力事件时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引导他们面对压力时发挥自主性、控制性、能动性,制定具体可行的行为目标,积极关注事态的发展和有利方面,以“做”替代不着边际的“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减轻压力 (五)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的增进健康参考文献:【1】 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2】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 叶一舵,申艳娥.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2,25(6):755-756.【4】 梁宝勇,郭倩玉.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Ⅲ.应付方式与人格.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188-190.【5】 温盛霖,韩自力,顾华英,叶明志,潘集阳.影响心理应付方式的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58-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