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岩头村一个村庄的山水情怀与耕读记忆.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25005742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9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岩头村一个村庄的山水情怀与耕读记忆岩头村一个村庄的山水情怀与耕读记忆又是一年的夏季,以“避暑、休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开始变得 “热闹”起来在浙江省宁波奉化市溪口镇,有一个被誉为研究民国 历史的“活化石”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颇受大家欢迎,它就是岩头 村岩头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畔,距永嘉县城38 公里,是岩头镇政府 所在地,介于苍坡村和芙蓉村之间,与枫林村隔江相望岩头是楠溪 江畔数百个古村落中规模最大的村落之一,是唯一以整套水利设施来 规划布局的村寨,素有浙南“都江堰”的美称本期,我们走进奉化 溪口岩头村700 年前的“上芙蓉”走进岩头,仿佛打开了一部中国宋元以来的历史书:五代开始有 人定居、南宋建村、元朝渐成规模、明朝的规划布局、金昭考中进士 与刘愈赈灾义举、明末清初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丽水街的形成、太平天 国时期被清兵用火烧毁、1924 年金贯真创办溪山第一图书馆、红十三 军的历次主要会议特别是策源会议、于金贯真政委的事迹、红十三军 雷高升等领导牺牲的“东宗惨案”2002 年,永嘉县政府根据“文化 楠溪江”战略的要求,对东宗祠按过去原样进行重建修复,现该祠被 辟为楠溪江乡村水文化馆,人们在此参观,可充分领略岩头古村文化中水的文化。

      据永嘉县文物馆工作人员潘浩考证,五代末年,岩头村最早建村, 居民多姓金,是金姓族人的聚居地建村之初,因与芙蓉村为邻且地 势比芙蓉村略高,故称为上芙蓉据1981年在岩头古村发掘出土的宋 代下山坟山古窑址表明,宋时该地已有百姓聚居,他们从事农业和手 工业劳动,陶瓷生产已相当发达,产品畅销海内外据《岩头金氏宗谱》记载,岩头金氏本姓刘,是汉景帝第八子中 山靖王刘胜之后,唐朝大文学家、哲学家、礼部尚书刘禹锡的嫡传裔 族刘禹锡曾孙刘汝谈因避唐末战乱迁居福建长溪州洋乡五代十国 后唐清泰元年(934),汝谈仲子刘宝为避王延钧之乱由州洋迁居浙江 省永嘉县溪 ??乡档溪(楠溪江支流之一)西巷(今溪 ??乡内档村), 刘宝为永嘉部分刘金氏的鼻祖刘宝有儿子道可,道可有长子允立, 次子允当,三子允裕允当在吴越为官,因“刘”字与吴越王钱?B的 “?B”字同音,为避王讳,允当便改刘姓为金氏允当有维庆、维贺、 维赞三子允当的第八世孙与兴有安详、安福、安寿三子南宋咸淳 年间(1265 至 1274)安详迁居与档溪西巷相距不远的外??,安寿迁 居枫林霞岙村,安福迁居上芙蓉南宋末年,都城临安(今杭州)陷落后,元兵大举南下与岩头 相邻的芙蓉村进士陈虞之起兵抗元,率领义士800 余名,退守芙蓉三崖,坚持抗元三年整。

      后因孤立无援,陈虞之跳 崖殉节,士卒全部战死,芙蓉村被元军夷为平地战祸还殃及与芙蓉 为邻的溪南村,而上芙蓉幸免于难刚迁居上芙蓉不久的金氏毕竟是 充满生存智慧、善于审时度势的士族世家,为避免战祸株连,遂改 “上芙蓉”为“岩头”,意为居“三崖”之首的地方这就是“岩头” 地名的由来金氏本是仕宦人家,迁到岩头后,凭借其文化优势和经营能力并 占据最利于生存和发展地段,岩头很快发展成为楠溪江中游最兴旺、 最有文化成就的血缘村落,金氏迅速成为当地的望族现在的岩头村 村落始建于元代延?v年间(1314至1320 ),于明初竣工完成清代 属仙居乡四十八都,民国24 年(1935)属第九区岩头镇,1949年 5 月解放时建立岩头镇今昔对比岩头村在一村一姓的宗族荣誉至高无上的年代,金氏祖先给后人建设了 楠溪江中游规模最宏大、设计最精巧的村落供水系统和公共园林,很 多遗迹,留存至今岩头古村落布局形态,受古代风水影响较大建村之初,岩头古 村的祖先们为了求得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子孙发迹,光宗耀祖,使村 落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相得益彰,建成藏龙卧虎之地,由当地名贤桂 林公等人,不惜重金邀请风水名家对整个村落从选址到布局等进行堪舆规划,形成溪流分脉环村绕、主街中央街道直对文笔峰的格局。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岩头是楠溪江唯一一座 以综合水利设施来布局的古村落明世宗嘉靖年间,由八世祖金桂林 主持,田村落坐西朝东,所以民居院落都呈东西朝向在桂林公的精 心规划下,“浚水溪”和“丽水溪”为腰带水,左右因山为屏,依风 水定方位,形成南北主要街道、东南因小汤山构成水口园林的村落布 局之特色同时,并因借村外的“芙蓉三冠”山峰,作为景观山峰, 并在主要街道“中央街”所对应的山腰,修筑“文峰塔”;在临池修筑 “文昌阁”,如此便能使整个村落得文风兴运、科举功名故有“山 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左侧青龙得活水,右侧白虎卧凤阙, 伏水圆净,靠山之玄武(即琴山),气势不凡东向抱水有情,朱雀 远引,视野开阔更兼依山控水,田园丰饶”之说这种村落规划布 局的独特匠心,透出岩头古村浓浓的书卷气岩头村的正门是北门,称“仁道门”门里大街西侧是金氏大宗 祠,朝南宗祠前为进士牌楼,为明世宗赐给乙丑科进士金昭而建 牌楼高 7.6米,面宽 9.9 米,通进深2.4 米,三间四柱木构建筑这座 进士牌楼,是楠溪江同类建筑中气派规模最大的一座与大宗祠隔街 相对的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造的石质谢氏贞节牌坊。

      仁道门、大 宗祠、贞节坊和进士牌楼形成岩头的礼制中心岩头村东门叫“献义门”,有一条街叫“横街”,从献义门向西 横过村子横街的西段还有两条直街,靠西边一条是浚水街 ;另一条则 是中央街这几条街是岩头村的大街,在它们之间有小巷,窄而且直, 都指向附近的屿山,被称为“箭”从前,在进士街、中央街和浚水 街之间,自南到北各有三进两院的大宅7 座各座中轴间隔为48.3米, 箭就是它们之间的夹道各街之间相距55 米,正好是大宅的总进深 全村住宅都朝东,这几条街西侧都是大门,东侧都是后门,水渠则靠 东侧金永朴主持建造的这一片大宅第,规划严正,规模宏大,占了 全村一半以上的面积清同治元年( 1862),因太平军起义和宗族纠 纷,被烧毁大量房屋,包括这21 幢建筑现浚水街、中央街、桂花街、 花前街可以见到其中 9 幢的建筑遗迹浚水街所见的 6 幢,其中线现 在成了小巷,院落中的甬道仍较完整浚水街下马巷还有一块柱顶石, 鼓镜的直径有 76 厘米从献义门原址向南,曾经有一个古朴的乡村茶 馆据村中老者回忆,曾经这里春阳和煦,三五飘髯老者,手持一柄 精光内蕴的紫砂老壶,围着雕花八仙桌,细细品尝新茗,闲谈些桑麻 杂事棋经酒道。

      透过图案典雅的一排朝南落地长窗,楼下是长长的丽 水湖,水面上小小的芰荷刚刚露出尖尖角,苍翠得似精雕细刻的碧玉 岩头村的山水情怀与耕读理想 丽水湖畔傍水修筑了一条丽水街,这是岩头村的一条商 业街,建在村落东缘的蓄水堤上,全长 300 多米,有 90 多间店 面,每间面宽约3 米,进深10米,为两层楼建筑成列的商店前,空 出2米〜2.5米宽的道路有屋檐披盖,以利于行人遮阳避雨蓄水堤 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地方宗族规定堤上只许莳花种树与建亭,不准 筑屋经商到了清代,岩头村长堤成了担盐客的必经之路清末之际, 长堤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商业街置身古街仿佛时光倒流,一切都是古老的,尤其是民国初年的古 街,遗韵宛在街心灵泉古井又名大井潭,印证着别处难觅的山乡旧 景,当年多少过往行人、樵夫商贩直接饮用井水,泉井至今清澈鉴人, 可与村口“石泉”媲美石泉”由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名震江浙的书 法家毛玉佩手书而蒋介石饮用灵泉古井水,对此也有赞语:“溪口 剡溪水,雪窦飞瀑泉要说水哪好,岩头大井潭如今走在丽水街上,路面上随意镶嵌的青色蛮石远看像一片片鱼 鳞早年,数百米长的丽水街搭建了富有人情味的路廊,临湖水一侧 还有简单的栏杆长凳。

      在商旅不发达的年代,经常有一队队破衣烂衫 的长途行脚夫经过,从雁荡山东面的乐清湾靠一双磨得红光发亮的肩 膀,给温州的盐商们挑盐到浙中缙云一带出售挑夫们走得累了,便 在这丽水街的沿湖长凳上坐坐歇歇,喝一捧清水,咬两口夹着青葱的 大饼,美滋滋地抽袋旱烟,眺望这一带青绿的长湖风荷,算是漫漫 旅程中难得的享受了研究者认为,岩头村的这座园林,寄托着乡村文士们的山水情怀和耕读理想村民们生活离不开水,日用水质好坏决定着村民们的生活质量 岩头村古巷图册供水系统从元代开始建设,最后由桂林公使之完成 岩头全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引水渠把清澈的山溪水接入村子西北角, 再分成几条支渠绕街傍户贯穿村舍民居,最后汇入村子东南部丽水湖 等几个人工湖泊供水系统和公共园林、实用效果和审美情趣,至此 形成相得益彰巧夺天工的组合这是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中最成功的引 水工程,近 500 年过去了,至今还为岩头村居民提供优质的饮用洗涤 水源汤山东麓的森秀轩,就是桂林公的书斋,在这里,就如楠溪流 域的一位乡间文人所记,尽可以“读诵之暇,惟以弹琴栽花为乐,风 日晴和则汲泉煮茗,拂席开樽,与二三知己,啸傲于烟霞泉石间,不 复知有人世荣辱事”。

      为了纪念桂林公创建岩头村的功绩,金氏后人 把水亭祠改为祭祀桂林公的专祠同时,耕读生活早期作为士的一种理想,起源于隐逸,是儒家 “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返回自然相结合的士人生活岩头把儒家文 化思想融合于村落民居营造之中,30 多座古舍中均设蒙馆,同时在宅 名中隐含着亲爱和睦、善乐好篱的思想,折射出时世清平、五谷丰登、 喜庆有余的意义岩头古村以耕读相承,重视发展农业北宋早期,岩头一带烟稀少,土 地荒凉,金、陈氏衍族以后,先后开垦良田 600 余亩,农业逐渐兴盛, 衣食自足《族规》《家训》中明文规定子孙们应“以耕读为业” 科举时代,堂堂设蒙馆,祠租学田收入用于延师兴学,资助有志者读 书应试这种耕读理想成了岩头古村人的传统,偏僻闭塞的村落里,文风 之盛,科甲成就辉煌,在全国的乡村极为少见诗书美,比户可封 ; 游详之士,指不胜屈”并不是浮夸虚言按照儒家的理想,他们进则 廊庙,退则山林,当他们处于山林之间的时候,淡泊恬适,精神间却 饱含着道家返回自然的思想正是正统的儒家和庄老之风的结合,造 就了岩头古村人文的特点和双重性格折射到建筑上,也同样表现出 上层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矛盾共存;返回自然和恬淡岩头村的蒋氏记忆水乡以舟楫代步,岩头一带山民则以竹排为舟,往返于临街的清 漾大溪。

      年逾八旬的毛昭飞先生土生土长在岩头,他对古老的东街记 忆犹新,说曾有2 家钱庄、3 家米店、3家肉店、3 家中药店、4 家南货店和多家杂货店百年前岩头村不 过500多户人家,山民一年吃不上几次肉,3家肉店的猪肉由谁买去? 毛先生又说,在奉化山乡还没有公路的年代,大堰、万竹等乡村一批 批山民,到岩头是他们的出市之地三里小街,人头攒动,相比江南 水乡周庄、乌镇、?f里,那热闹的场面另有一番山乡古风与灵泉古井相邻的毛思诚故居,为古街增加了文化气息毛思诚 是蒋介石的启蒙老师当年他在故居开设私塾,远近闻名少年蒋介 石在别处数次求学不成,到岩头毛思诚私塾读书,依然是顽皮捣蛋, 常常是课桌当舞台,凳子当刀枪但经毛思诚的严格管束,教诲熏陶, 倒能循师求学他是蒋介石最敬重的老师三合院的毛思诚故居是幢 二层楼,小青瓦盖顶,重檐硬山埂,曾经收藏着民国十五年前的蒋介 石 44 本日记,还有孙中山给蒋介石的一批手令、委任状、亲笔信,达 180 卷之多后由毛思诚的孙子毛丁等后代捐赠给南京中国第二历史 档案馆目前书市上流行的蒋介石日记等解密史料,多出自岩头古街 这个古色古香的院落岩头人说起蒋介石与毛氏的婚姻,都知道少年蒋介石心恋岩头村 姑妈的女儿,姑妈深知瑞元(蒋介石小名)生性顽劣,说是有10 个女 儿也不会嫁给他一个。

      这话传到蒋母王采玉耳里,于是,她偏偏要找 个岩头村的媳妇,让亲眷看看这媳妇就是在岩头开祥丰南货行的毛 鼎和之女毛福梅她比蒋介石年长 5 岁,王采玉以为有利照管在岩头 读书的儿子如今,走过鹅卵石的小径,依然可睹毛福梅住的“素 居”,这是一幢晚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