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阴县南泉寺规划设计说明.pdf
3页湘阴县南泉寺规划方案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南泉寺”又名“双林古刹” ,地处湘阴县城东五里许,史载南泉寺创建于宋绍宗年间( 1140年) ,距今有 860 余年历代名僧辈出,香火鼎盛,后几经修建,发展为园林寺院,古为“潭州四十余刹”之一史料修建寺院的记载有:明朝丙戌年间(1406 年) 、正德年间( 1510 年) 、嘉靖辛亥年间( 1551年) 、清朝康熙甲戌年间( 1694年) ,此时为南泉寺的鼎盛时期,佛像灿然、紫金光聚、金鼓交参、香云缭绕、梵音远扬,十方檀越近悦远来, 湖海高贤云奔水赴,常年香火不绝到中华民国年间( 1930年) ,尚可见寺院的头门,望有“双林古刹”横额,二门刻有“南泉山”横额,两侧为通道, 前面供有弥勒佛, 后面有韦陀神像 第三进为一宽广院落,两旁设有钟楼鼓楼,正中为大雄宝殿,正殿有三尊佛菩萨: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二十四诸天,四十八罗汉分列两旁,塑像金光夺目,姿态栩栩如生 方丈室,禅房设在正厅后面 正厅之西还设有庶务室、 寝室以及饭厅杂屋等 向西延伸为观音堂,再西为客厅,无论远近游人或同门僧侣来此,寺僧接待均极殷勤,沏茶煮茗,清香可口寺院环境幽雅,前有洋沙湖,碧波荡漾,后山茂林修竹,幽静谥深,四季皆春。
林中大多是数人合抱的大树,其中枫树四十八棵,槠树二十四树一院树荫遮天蔽日 寺里除了树就是竹子, 楠竹密密丛丛人不能进 在丛林深遂之处,人迹罕至,夏季炎热之时,走到树荫下去休息,不多时,顿觉暑气全消,精神清爽,正是树林、竹林荟萃,“双林古刹”亦以得名南泉寺创建后,走过漫长的苦难历程,经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跋涉至今期间因国运不济,世道沧桑改朝换代战事带来的内战,以及入侵者的蹂躏掠夺,使南泉寺几经浩劫毁时殿堂倒塌,佛像涂炭,文物被焚,宝典失散佛教圣地,满目疮痍,冷落萧条,面貌全非幸得佛僧和仁人志士的尽力相救,多次修茸抢救,得以绵延至新中国成立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湘阴县委、 县政府、县佛协为振兴湘阴大计,开发湘阴旅游事业,造福子孙后代,决定重修南泉寺天王殿已于2002年 11 月竣工建成本次规划设计是在重修后的基础加以扩建鉴于南泉寺的发展历史和湘阴地区寺庙独特的建筑风格,方案采用明清南派园林寺庙古建筑风格设计, 既体现了佛宗崇高之地位与庙相之庄严,又体现了风景旅游胜地之自然与亲切湘阴县南泉寺主体建筑群为原址扩建,座北朝南、依山傍水、庄严古朴、气势磅礴规划用地南临洋沙湖,北靠湘阴县城,周围为低矮丘陵群山环抱。
根据地形环境特征及重建规模, 现有主体建筑物保持原貌不变,并加以装饰, 归入扩建范围内 规划区域总用地面积为323.7 亩,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布置:佛教区、禅修院、茶园及休闲园区、水景区二、总体布局1、佛教区佛教区为重点建设区域, 在中心主轴线上, 由大门而入依次布置有: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讲经堂、藏经阁、钟鼓楼、观音殿、弥陀殿、药师殿、祖师殿、僧寮、客堂、斋堂、记事碑亭、功德碑亭、南泉宝塔及净土园等建筑 整个建筑群以中心轴线作对称形状布置,充分体现了寺庙建筑的庄严而隆重的氛围 利用建筑围合成院落,保持其独立的格局,突出其中心地位 临南泉寺路的入口作为寺庙的主入口,在主入口两侧设置了法物流通处及部分商铺, 为纪念品销售及区域内生活设施供应提供便利从主入口进入寺庙, 有一前置广场,中有一座须弥山,两边结合鱼塘设置了水景 跨过金水桥到佛教区的前广场,中间是天王殿, 两侧有功德碑亭及记事碑亭, 该广场作为人流集散中心起到一个分流人流的作用,参观人流可由些进入佛教区或者到禅修院和休闲园区天王殿后是由僧寮、钟楼、鼓楼及大雄宝殿围成的院落,为大型佛教广场,内设18 级台阶、须弥座、浮雕、华表、梵香炉、石狮等设施,为寺院增添古典文化色彩,既便于举行佛教佛事盛会,也便于香客、游客集散、摄影、休闲、朝拜等之用。
院落北面的大雄宝殿是佛教区的中心,为两重檐的歇山顶古建筑大雄宝殿与藏经阁、 观音殿、药师殿等围合成了二进院落, 主要供奉各种佛像及收藏经书, 供游人观赏及朝拜 藏经阁后为南泉宝塔, 为九层多功能观光塔,并设置了地下层与其北面的净土园通过地下通道相联系净土园北设置有广场,作为停车及祭拜之用2、禅修院禅修院作为僧人日常学习、生活、交流场所布置在佛教区的西侧,利用建筑围合成两进院落, 充分保持了其独立性禅修院分为教院和证院,各有四幢建筑 为适应后期发展的需要, 将禅修院后面的绿化用地规划为禅修院的二期工程用地满足了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原南泉寺之东侧,有爱国将领陈嘉佑先生墓,占地面积一亩多,周围用花岗石砌成大半个弧圈, 前低后高,高处嵌墓碑,弧前缺口处设有石祭台,两边立有石华表,中为墓葬所在,石围外都是大枫树,每到深秋,红叶飘零,墓地履盖一层金黄的枫叶 因这里墓地气魄庄严雄伟, 墓石又光洁可坐,所以游南泉者常爱到这里来欣赏景色现已把将军墓迁移到禅修院西侧,规划修建一座将军庙纪念之3、僧人生活区僧人生活区分布在东侧,由弥法大楼、精舍及居士楼等组成居士楼紧临湖边,环境优雅宁静,是潜心净修之所在4、水景区南泉寺前临洋沙湖,规划用地内有多处鱼塘水面,方案因地制宜,结合鱼塘水面布置了较多的水景,一方面突出了湖光山色, 另一方面也显出寺庙的优雅宁静。
与寺庙的氛围相契合 寺院正前方为一人工湖, 设有放生池、九曲桥、四方亭、六角亭、水榭廊亭、金水桥等景观四周黄石自然驳岸,沿湖小路曲径环湖, 柳树随风飘逸;湖面碧波荡漾,湖岸竹木成林,花草成茵,叠石成景,风景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往返5、休闲园区南泉寺后山竹木成林,幽深宁静,规划在其中布置若干亭、廊、建筑小品,塑造一个较好的休憩漫步空间, 供游人香客在其中休息 道路曲折,得“曲径通幽”之妙趣规划方案设计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建筑体形组合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建筑群变化丰富,加之园林景观的点缀处理,营造出一个优美、 典雅的宗教环境氛围, 给人一种空灵净化的空间感觉 建筑布局及流线安排则充分考虑到南方气候的适应和游人朝拜观赏与疏散的要求三、道路交通布置规划结合道路布置了多个出入口,由于规划建筑中有一部分为木结构建筑,因此其安全消防问题尤其重要, 规划在交通线路布置上充分满足消防要求, 环形消防通道围合建筑, 满足规范的要求 在人流与车流的分流布局上合理的设置了停车位置,让车辆少进入寺庙中心区域, 结合步行道路做到人、车分流,保证游客安全四、绿化设计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规划在寺庙周围尽量保留原有茶园、果园等生态植物,并进行植被绿化,寺院内大量种植各种名花异草、 高大乔灌木,空闲之处植树造景,采取园林化的布置方式。
景区水系统进行疏通整治,防止水土流失, 并突出园林景观水体特点, 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涝时排涝,又不失为一风景线,更增添了景区的韵味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 323.7亩其中:佛教区用地: 56亩禅修院用地: 14.3亩水景区用地: 53.1亩道路及广场用地: 33.5亩茶园及绿化用地: 166.8亩绿地率: 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