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识建构+拓展延伸】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42页
  • 卖家[上传人]:羟羟
  • 文档编号:339749259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3.89M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单元整合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演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原因、认识归纳整合归纳整合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旧唐书 食货志上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杜佑通典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

      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徐幹(gn)中论 户籍管理是赋役征发的依据户籍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思考:古代户籍管理的影响?古代中国户籍管理的影响?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征收赋税,保证国家的财税收入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遏制地方势力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 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趋势: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国家 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松弛归纳整合归纳整合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考点延伸】1西周: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2春秋战国: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3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冶铜、铸钱等高利润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西汉政府在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4唐代: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5宋代: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

      6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7明朝中期以后: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实行“班匠银”(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8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典例研析】(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历代基层组织:(1)目的: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2)特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 基层组织。

      3)发展概况: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还有亭唐朝时期: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时期:里甲制度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朝时期:保甲制度从城市到乡村,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1)秦汉 什伍组织(2)唐朝(3)北宋(4)明朝(5)清朝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保甲制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2.基层社会治理:(1)背景: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2)过程:魏晋隋唐时期:以儒家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家训是基层教化的主要内容;宋朝: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教育: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乡约: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及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3.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教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演变的特点及意义归纳整合归纳整合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拓展提升: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典例研析】(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B 三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社会救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辅助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重官方储备,也提倡民间积储官仓救大灾,民间防小灾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2优抚政策朝代措施尊敬、赡养老人秦汉鸠杖(以示尊重)明初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唐朝养病坊宋朝福田院元朝众济院明清养济院(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等知识拓展】古代赈济的种类赈贷:包括无偿的赈济和无息有偿的借贷平粜:丰年谷贱,朝廷则增价籴(买入),以免谷贱伤农;荒年谷贵则减价粜(卖出),以周贫民之急施粥:古人认为救饥如救溺,施粥为最便捷、最有效的应急办法,历代多采用设置的收容机构,史称“居养”宋代设有福田院、安济坊、居养院,金朝有普济院,元、明两代有养济院、济众院,清代有栖流所、养济院、习艺所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意义民生是一个国家稳步发展的基石!归纳整合归纳整合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1.“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3.重视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4.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5.“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典例研析】(2022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八中学高三开学考试)秦朝时期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登记程序和登记的内容,对虚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的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的成文法典公之于众由此可见,秦朝的户籍制度()A体现了重农抑商 B具有明显的职业性C加强了基层治理 D旨在抑制土地兼并【答案】C【详解】户籍是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徭役的重要依据,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秦朝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基层的治理,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户籍制度的职业性,排除B项;秦朝的户籍制度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练习)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状况A说明户籍体制的混乱B导致中央权力的削弱C带来赋役制度的瓦解D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可知,中央政府为了安抚侨户放松了对他们的户籍管理,而户籍是中央管理地方的重要依据,因此此举会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从而削弱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政府对侨户的户籍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并不能对整个户籍制度产生影响,因此不能说户籍体制的混乱,排除A项;赋役制度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历史发展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这种户籍制度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故选B项典例研析】(2022湖南模拟预测)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了“黄册”黄册的编造遵循“以户为主”的原则,如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该户)旧管(田地)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这反映了明代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户籍管理比较严谨C租佃关系较为普遍D农民负担相对较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了黄册”可知,明代“黄册”详细地以户为单位记载了土地的流转情况,可见当时的户籍管理较为严谨,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例子看,一户人家只有少数土地可进行流转,并不能说明土地兼并严重,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体现租佃关系,排除C项;户籍准确登记土地占有情况,可以为政府征税提供精准的依据,但并不能减轻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研析】(2022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阶段练习)以下史料可以用来佐证(A沉重的赋税制度B严酷的法律制度C严密的基层管理D女子地位的提高【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信息可以得出,在里耶秦简户籍簿上记述纳税户的详细资料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这就体现了对社会基层的严密管理,C项正确;户籍簿记载的内容仅是征发赋役的依据,并未规定数量,也没有和其他朝代的对比,无法体现“沉重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户籍簿不是法律,无法体现“严酷的法律制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未涉及“女子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安徽高三阶段练习)明中叶以后,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而许多本该政府承担的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比如水利、教育、交通、慈善救济、地方治安等等,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好转移给地方乡绅和地方宗族等乡族力量来承办明代地方政府的这些做法()A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 B加剧了政府吏治的腐败C标志着宗族关系已经成为执政的基础 D是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好转移给地方乡绅和地方宗族等乡族力量来承办”等信息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A项正确;【典例研析】(2022广东高三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7.2 投影与视图.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4.3 全等三角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2.2 分式方程.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微专题 第二章 结合传统数学文化考查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知识梳理 2.2 分式方程.ppt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8.1 统计.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5.2 第3课时 正方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6.3 与圆有关的计算.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1.4 二次根式.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3-北京版 (共15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鸡兔同笼人教新课标(共20 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苏教版 (共9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六单元 运算律 第8课时 相遇问题|苏教版 (共8张PPT).ppt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3.4 第2课时 二次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2.1 一次方程(组).docx 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15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3大模块知识梳理+9个考点+5个重难点+1个易错点)(原卷版).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2-北京版 (共13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利用平移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1.4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共12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第3课时 街心广场|北师大版 (共13张PPT).ppt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