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
64页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 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 一、 地理概述 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 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 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
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砂体周围的海底地貌比较复杂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很发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1)由胶州湾口向东偏南方向延伸(中央水道湾外部分),长20km,宽2~3.5km,水深在20m以上,最大水深45m;(2)竹岔岛东西两侧侵蚀深槽,槽底有钙质或铁质胶结物团块粉沙质粘土和粘土质粉沙覆盖,水深均在20m以上其西支一竹岔水道,流速较大,槽底基岩裸露东支流速较小,槽底有钙质铁质胶结团块和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和黄色亚粘土覆盖;(3)由赤岛以东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麦岛前延伸到浮山湾、燕儿岛外的深槽东西向长8km,南北宽最大2.2km,平均1km左右一般水深22—23m最大水深为24.5m底部较平坦,由钙、铁质胶结团块及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盖冲刷沟槽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水道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
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潮流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一条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沙脊上沉积分选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鱼的栖息之地这些沙体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链以上是该区显著的海底现象其他的还有冲刷洼地和水下浅滩、水下堆积平原、水下沙坝等 (二)海底底质 本区海底底质类型比较复杂,有现代海洋沉积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陆相沉积,还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准残留沉积(残留砂)。
其海底地貌也比较复杂,海底出露的有基岩或基岩风化壳、晚更新世的黄色粘土、残留砂以及现代沉积的海相层沉积物类型可划分为13种 本区海底沉积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基本分布规律如下: 1、三条水道区:强流区(最大可能流速为150~160cm/s)的中央水道、竹岔水道为基岩裸露区,其外围为砾石粗砂带;赤岛、小麦岛和燕儿岛一线南部水道亦为强流冲刷区,冲刷程度稍差一些,有黄色亚粘土,经过改造后形成砂一粉砂一粘土 2、三条潮流沙脊区:其上沉积的为中砂一中粗砂,分选性好(沙脊的西端好于东端)其中中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底质以南沙为中心呈半圆形分布,中心部位为粗砂,在潮流长期作用下,砂粒度粗,分选好,含粘粒很低,粗砂之外依次为中砂、细砂、粉砂和淤泥由于胶州湾口附近潮流流速大,靠湾口近的区域沉积物较粗,远的则较细,形成半环状分布格局 3、三条水道、三条沙脊之外分布的主要是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砂一粉砂一粘土其中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主要分布在青岛近海,而砂一粉砂一粘土主要分布在薛家岛海西半岛近海和青岛外海两者来源不同,海西半岛外的砂一粉砂一粘土(不合或含很少贝壳和团块)来自胶州湾青岛外海的(含较多贝壳和团块)则来自东北向西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和残余沉积物。
4、本区最细的海底沉积物(中值粒径为5—7φ)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湾口潮流通道的东部和南部,说明这里是湾内向外输送物质的主要沉积区 5、近岸带沉积物分布主要受波浪控制,中值粒径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沿等深线分布 6、外海的残余和残留沉积物的分布区,由于泥沙来源不足,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由岸向海扩散的泥沙只影响到赤岛和竹岔岛附近 (三)水文环境 1、潮汐 本海区平均海面2.42m,最高潮高5.36m,平均高潮高3.80m,最低低潮高-0.70m,平均低潮高 l.02m,最大潮差4.75m,平均潮差2.78m,平均高潮间隙4小时40分,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39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46分为正规半日潮 2、海流 流向:总体涨潮流向为偏西向,落潮流向为偏东向 流速:该海区内潮波属于前进波的性质海流最大流速出现在高、低潮面前约l.5小时;最小流速出现在半潮面前约l.5小时,这一时刻为转流时刻潮位由低潮面上升到高潮面再回落到低潮面,完成一个涨落过程,流速发生了由大到小再到大再到小,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化 3、海浪 波形:本海区以风浪为主,多年平均风浪频率为 98%,累年各月风浪频率基本相同,年变幅仅为 2%。
累年平均涌浪频率为 69%,各月平均涌浪频率差别较大,年变幅为36% 波向:海区各方向均有风浪出现,但多集中在 e—sw向和 wnw—nnw向累年以 nw向风浪最多,频率为10%海区涌浪大部分出现在e—sw向,并集中在ese—sse方向其中se向涌浪最多,年频率为26% 波高:海区累年平均波高为0.7m,累年平均波高0.1 m,平均波高年变化趋势是:上半年逐渐增大,7月份达到0.9m,下半年逐渐减小12月和1月最小,均为0.5m就季节变化而言,夏季波高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潮流:海区内的潮流主要受南黄海海州湾外 m2分潮无潮点左旋潮波的影响,潮流类型判断数都小于或等于0.5,其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流该海区的潮流完全受海州湾外为中心左旋潮波的控制,潮流为逆时针旋转该海区的海流流速和潮流流速都比较大,为强海流区 余流:海区内大潮期间余流强,最大流速达到267cm/s,小潮期间的余流弱,最大流速只有7.0cm/s小潮期间表层呈现出左旋环流的形态 (四)气象 1、气温 该区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1960—1987年的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2.5℃,年平均最高气温15.8℃,年平均最低气温9.8℃。
最热月出现在8月份,月平均气温25.5℃,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8.6℃,月平均最低气温23.3℃;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0.2℃,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0℃,月平均最低气温-3.3℃ 2、风况 海区春夏两季以ene—ese向风为主,其中夏季偏东风最盛,仅e向风的频率达20%秋冬两季以 nw-n向风为主,冬季nw向风尤其多,频率达24%海区累年平均风速为5.0m/s,累年月平均风速11月份最大,为6.1m/s,6月份最小为3.9m/s累年平均风力大雨等于8级大风日数为 51.7天 3、降水 海区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732.3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3.8mm(1981年)多中各月最多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日最大降水量182mm(1970年9月3日) 4、雾 本区海雾频繁,夏季是海雾盛行季节,以东南风产生的雾最多雾多发生在4—7月,4个月约占年平均值的80%,尤以6、7两月最多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天(1997年5月) 本区的雾一般在傍晚发生,入夜浓度逐渐增加,至次日晨最浓,到中午消失,风大时消失更快 5、冰冻 砂矿区处于胶州湾口外,冰冻情况不同于胶州湾。
受海流等的影响一般不结冰,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有逐渐变暖趋势,湾内很少结冰,矿区更无结冰可能 6、相对湿度 砂矿区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雨量较多,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 7、灾害性天气 影响该海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风暴潮和台风,出现这种过程若恰遇天文大潮,则海面升高,并且伴随有狂风巨浪,造成沿岸道路破坏,码头被毁,船只沉没,房屋倒塌,良田、果园、养殖场被淹没,同时破坏海上构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影响本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较少 (五)水环境 该海域盐度变化范围为:31.25~32.01,平均值为:31.77,分布趋势为自岸边向远岸逐渐增高,由东向西逐渐升高 该海域海水ph变化范围为:8.15~8.21,平均值为8.20,属正常范围,ph在调查海域的东北角形成一低值区,其余海域呈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化学环境各项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磷酸盐、pb 和hg含量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二类),其余指标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一类) 三、 自然资源状况 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不仅是多种鱼虾类的产卵、索饵、肥育场和鱼类洄游通道,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其渔业地位十分重要和敏感。
(一)浮游生物 2022年5月下旬在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的调查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0属17种,其中硅藻8属15种,占88.2%;甲藻2属2种,占11.8%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439.9~2218.15×103cell/m3, 平均数量为1742.70×103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平面分布呈由西南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近岸海域略高于离岸海域密联角毛藻属适温范围很广种类,5月下旬在该海区形成优势种,其数量变动范围为1186.42~1681.64×103cell/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75.8~82.3%,其数量决定浮游植物的数量其平面分布与浮游植物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由于该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占比例较大,因此多样性指数较低,单纯度较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较多,数量较为丰富是鱼虾类较为适宜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二)鱼卵、仔稚鱼 5月是多种鱼类的产卵期经调查,该海域获得鱼卵的有7个种类,隶属于4个目7个科鱼卵的种类组成均为浮性卵,其数量基本呈北高南低趋势,并以鳀鱼卵的数量最多从浮性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可看出,胶州湾外海海砂开采水域是多种经济鱼类重要的产卵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