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松材线虫病调查研究样本.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35248152
  • 上传时间:2023-03-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松材线虫病调查研究( 写综述把哪句引用那篇文章, 标明文献出处, 这个你看那些文献里面怎么标的你照着标吧) 写综述大概框架:1前言: 松材线虫病简介部分能够作为前言, 需要再改下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分国外、 国内来写, 哪些作者作了哪些研究, 每个研究简单的几句话概括, 不要写太多) 3存在的问题( 写该领域的研究存在的不足) 4结论与讨论( 对本篇文章进行总结) 1.松材线虫病简介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又称松树萎蔫病或松树枯萎病, 于1971年确认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松树枯萎死亡圆该病主要寄生松属植物, 经过墨天牛属的几个种传播, 松树感病后可在数月内枯萎死亡, 当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防治办法, 被称为松树的”癌症”, 由于其危害严重和防治困难, 许多国家地区将其列为检疫对象旧松材线虫原产于北美大陆, 经多年的适应, 北美的土生树种大多抗病, 当地传媒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效率也较低, 同时北美生态环境保护得好, 鸟类多, 对控制天牛的数量起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松材线虫病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并没有造成危害, 只是影响其木材的出口而在东亚的日本,韩国则受害严重松材线虫病自19 就传人日本, 到当前已经扩散到全日本国47个县府的46个, 每年木材损失量1000万立方米左右韩国1988年在釜山首先发现松材线虫, 1997年至1998年又在南部发生松材线虫病, 受害松林达770 hm2, 当前虽然分布零星范围有限, 但对韩国松林有很大威胁2.国外研究现状、 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松材线虫病已经被报道发现于日本,中国,韩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 日本是世界上松材线虫病发生最早,受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 也是对松材线虫病研究较深入,控制经验较丰富,治理技术较先进的国家日本真正对松材线虫病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病害的病原和传播媒介昆虫明确以后.其特点: 一是研究的领域广1971年到1990年的20年时间里日本发表松材线虫病方面的论文1700多篇, 在这段时间里研究的领域除了分子技术鉴定外其它领域都已涉足;二是基础性研究深入, 对病害发生的4个因素( 病原,寄主,媒介昆虫和环境及其关系)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日本虽然国土面积小, 但各县开展当地媒介昆虫的生活史研究奠定了防治的基础;三是注重应用性的研究与开发, 日本的研究工作紧密与防治工作相结合, 综合治理,监测调查,药剂种类,抗性育种都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而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四是注重多学科的结合, 如调查监测与航空,遥感,光学等学科相互结合, 研究了航空照相,红外线和TM数据。

      日本从1978年开始, 在受松材线虫病危害最严重的西日本,14县和九州,关西,四国的3个国立育种场共计17个单位, 实施了"松材线虫抗性育种事业"经过抗性候补木的选拔,9次人工接种检定,最后选定了92个无性系的日本赤松和16个无性系的日本黑松共计108个抗病无性系性,1985年开始在部分县营造抗病性松树采种园!当前已采种育苗造林, 并建立了次代抗病性检验林可是在病原学研究方面日本花费的时间较长, 用了60多年的时间.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病害的发病机制,寄主抗性机理方面有待加强日本在病害发生与环境关系,传播媒介生物学等与区域性有关的研究方面, 主要是以各地林业指导中心或试验场为主, 而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针对基础性或理论性方面开展研究虽然日本学者清原也友和德重阳山在研究松材线虫致病机制中研究出松材线虫是松材线虫病的病原, 但对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却没有统一结论, 当前关于松材线虫病的致病机理主要以日本学者的研究为主, 主要有酶学说,空洞化学说和毒素说酶学说主要认为松材线虫能分泌多种酶7其中主要是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能导致松树枯萎空洞化学说认为松树感染了松材线虫后, 树体内单萜烯和倍半萜烯的含量增加, 并进入管胞中形成空洞, 致使水分输导受阻。

      毒素说认为松树感染松材线虫后其体内产生苯甲酸,邻苯二酚,二氢松柏醇8-羟基香芹酮等有毒物质, 但对毒素是寄主松树的异常代谢产物还是由松材线虫的伴生细菌产生说法不一日本松材线虫病防治策略 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基本思路是分类施策将全国的松林划分为3部分: 一是完全保护的松林(高度公益机能森林), 即指定的保安林,风景林以及立地条件恶劣的松林等需要保护的松林主要防控措施是采用直升机或模型飞机(无人驾驶遥控飞机)进行药物喷洒或地面喷洒防治媒介昆虫, 伐除被害木并进行药物熏蒸或者烧毁处理, 以及补种抗病树种等这种类型的松林实施强制性防治, 经费由中央和县两级拨给二是周边松林, 即完全保护松林周边大约2 km宽的松林, 除了选择保安林的防治措施外, 更为重要的是采取林分转换或者新造抗病树种这种类型的松林实施补助性除治, 即中央和县两级将50%的补助经费给实施除治者三是其它松林, 主要措施是及时砍伐病死木并实施除害处理, 防止疫情扩散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的重点是完全保护松林日本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1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主要开展了抗松材线虫病的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赤松P.densiflora抗性品种的选育工作。

      2 化学防治 根据染病林分所处环境和功能, 分别采取不同的化学防治措施3 疫木特别伐除和处理 特别伐除和处理是指将受松材线虫危害的枯死木伐倒,切段, 连枝条一起粉碎,烧毁或炭化的过程4 生物防治 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利用白僵菌防治松墨天牛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方法是先在无纺布条上培养白僵菌菌丝, 然后将带菌万方布条覆盖于林间的伐倒木上, 经过小蠹虫接触传播到松树, 进而感染松墨天牛另一种方法是将白僵菌菌丝块制成条状体直接塞入天牛虫孔国内研究现状、 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首次在中国南京中山陵发现以来, 疫区不断扩散, 蔓延势头不减直至 中国松材线虫病疫区已经扩大到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云南等12个省(市)的113个县(区)中国从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 至今发生历史也有,22年, 经过重庆维普文献数据库分析, 关于松材线虫病方面的论文只有335篇, 日本在松材线虫病发生相同时期的研究论文为中国的5倍.当前中国松材线虫病研究的主要经验有: 一是注重疫情早期的监测, 二是注重综合治理措施, 三是注重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不足是忽视基础性数据研究,参与研究人员数量少, 特别是地方科研机构参与研究的人员少,研究的领域较窄。

      中国松材线虫病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松材线虫发病规律的基础研究 日本全国的松林面积为211万公顷, 仅为中国,3300多万公顷松林面积的6.4%中国地域广阔, 气候条件差别大, 松林林分的类型和树种不同, 传播媒介昆虫的种类和生活史存在差别, 因此对松材线虫病发生的基本因子寄主,传播媒介和气候条件的研究是预防和治理松材线虫病的基础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日本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个别松材线虫病发生地方由于松褐天牛生活史不清, 因而延误了治理时间中国能够借鉴日本这方面的做法, 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森防机构和林业研究为主开展本行政范围内关于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为本地区的预防,监测和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而国家级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主要以基础性研究为主, 从整体水平上提高中国松材线虫病的预防监测和治理水平, 将病害控制在当前局部发生的范围中国对松材线虫病的致病研究开展较晚, 赵博光研究了细菌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杨宝君等对松材线虫分泌的酶进行了研究, 但这些都还不足以阐明致病机理, 因此有必要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扩大研究领域, 争取能早日掌握病害致病机理材线虫检测技术的研究 流胶法是最早检测松树是否受松材线虫危害的方法, 在病害发生区或疫区诊断病树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影响松树流脂的因素较多, 影响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因此为了寻找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 不少学者研究了PH值检测法,纤维素酶扩散检测法,这些方法由于受到松材线虫生长发育期,虫口数量,实验条件的稳定性等方面的限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将更多的兴趣转向了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检测松材线虫,以克服由于上述方法带来的不足,PCR-RAPD,PCR-RFLP,PCR-CCSP技术等分子生物检测方法虽然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但其对技术和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因而限制了松材线虫病监测和监管基层的技术人员运用这些新技术,因此寻求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仍是当前在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抗性育种和抗性机制的研究 从 开始中日合作在安徽,湖北开展了松材线虫病抗性育种的研究工作,在抗性育种中对于抗性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对于不同树种的抗性机理方面日本学者Toshihiro Yamada等研究了五针松和火炬松化学防御反应, 中国林科院赵振东等, 研究了抗松线虫病马尾松种源化学成分与抗性机理的研究, 认为长叶酸和反式竹叶烯的含量能够用于表现马尾松种源抗松材线虫病特征, 徐福元等对马尾松不同种源氨基酸含量与抗松材线虫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但这些物质是否与寄主的抗性存在稳定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研究存在的问题GIS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能力, 在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扩散的模拟和表示方面有着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将GIS用于对病虫害的扩散蔓延模拟及建立模型的研究不多, 与地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结合用于综合分析害虫时空动态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较少在模型研究方面, 大多的模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不能推广应用从研究趋势来说, 集成RS,GIS,GPS,专家知识系统,决策知识系统,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在各种辅助信息的支持下, 建立一个集监测,预测预警与优化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的森林病虫害综合管理系统是必然的在西方发达国家, GIS 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空间显示,管理,统计分析,灾害扩散以及病虫害种群动态研究等方面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而且已经成为管理者的主要技术手段中国有着国家,省,地,县4 级健全的林业有害生物管理体系, 因此, 本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基础与条件三,展望1.构建市,县级管理系统以往松材线虫病治理资料, 大都是手写,文本,图片及声像形式存档, 不便查询及保存, 并易造成数据丢失应实现省,市,县三级系统网络化管理, 动态显示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发展情况。

      2.建立预测预报模型根据媒介昆虫的分布,迁飞,发育,繁殖规律, 以及病原——松材线虫的生态学和生物学发育的数据, 结合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建立松材线虫病发生发展趋势预测预报模型, 综合进行风险评估, 使松材线虫病的监测,除治更加科学化3.细化到小班管理在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的基础上, 在管理系统中充实小班档案, 做到以小班为管理单位, 结合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 科学地制定除治方案, 并为松材线虫病春季除治检查验收提供依据4.实现3s集成感病松树针叶变色症状, 一般为绿色一灰绿一黄绿一黄褐色经过as(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动态地获得变化信息, 由Gv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 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 由GIS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监测疫情6结语1)本研究用遥感解译的方法获取寄主分布情况和林分状况, 包括森林结构,树龄等, 其程序简单易行, 成本较低, 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由选择的遥感数据分辨率,解译者的经验和地面抽样调查等因素来保证.获得更精确的寄主情况信息是提高本研究风险值精度的关键.2)当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