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生虫总结.docx
7页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称寄生 宿主:在寄生现象中能够为寄生物提供居留场所,满足其营养需求使之发育繁殖的,而自身受到损害的生物 寄生虫:在寄生现象中个体小而受益的低等小动物寄生虫的类型(选择):体外寄生虫和体内寄生虫;专性寄生虫和兼性寄生虫(可营自生也可营寄生);长久性寄 生虫和暂时性寄生虫;偶然寄生虫宿主的类型:1、凡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为终宿主2、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或变态所必需的宿主为中间宿主3、有些寄生虫不仅在人体寄生,还可感染某些脊椎动物并完成与人体内相同的生活阶段,感染的 脊椎动物作为人类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起到保虫和存储的作用4、有些寄生虫的幼虫能侵入一些宿主,在其体内不能发育为下一期幼虫或成虫,但能存活,这些 宿主是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幼虫若又进入正常宿主,则继续发育至下一期虫体含有滞育状 态幼虫的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5、传播寄生虫给人或其他脊椎动物宿主的生物,通常指节肢动物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可能填空):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素作用、免疫病理作用 幼虫移行症:某些寄生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下、组织、器官 间串扰,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特点:(1)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2)血液中丙种球蛋白及 IgE 水平升 高等变态反应性病变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 机会致病:免疫功能正常人感染某些寄生虫可不出现临床症状,处于隐形感染状态,当机体免疫功能缺陷,体内 寄生虫异常增殖致病力强出现明显症状的现象 带虫免疫:某些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弓形虫、美洲锥虫)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使宿主体内寄生虫处于低 密度和低繁殖的状态,导致无明显症状的临床痊愈 伴随免役:有些寄生虫感染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效应对体内已有寄生虫无杀伤作用或清除效应,但具有抵抗同种 寄生虫的幼虫再感染的能力如:日本血吸虫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病的防治: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感染、保护健康人群 医学蠕虫:土源性蠕虫(绝大多数线虫)、生物源性蠕虫(所有吸虫、绦虫) 蛔虫人是唯一终宿主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 感染期:发育成感染性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 成虫寿命:一年左右 生活史:人食入感染期虫卵f小肠内溢出f移行f成虫f产卵 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 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并发症(对人体危害最大) 成虫有窜扰、钻孔习性当宿主体温升高或食入刺激性食物,或不适当的驱虫治疗时,常使虫体乱窜、钻孔 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肠穿孔、蛔虫性肠梗阻、肝蛔虫病、气管和支气管 蛔虫病、尿道和生殖器官蛔虫病、蛔虫性肉芽肿 诊断:粪便查找虫卵或成虫:直接涂片法镜检虫卵、改良加藤氏法(定量透明法)镜检虫卵、浓集虫卵检查 (沉淀法、浮聚法)粪中查不到虫卵的疑似患者,可参考临床症状采用药物试验性驱虫进行诊断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形态:成虫似鞭状,简称鞭虫,虫卵腰鼓形 生活史似蛔虫, 不同点:成虫寄生于人的盲肠、结肠、直肠、回肠下段、幼虫无肠外移行 致病性弱,一般无症状,重者可引起脱肛,诊断、流行特征及防治同蛔虫诊断:以检获虫卵为依据: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集卵法、定量透明法等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以口囊内的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以宿主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 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期蚴)感染方式:主要经皮肤感染,还可经口和粘膜感染。
另外还发现幼虫通过胎盘侵入胎儿现象,以及经乳汁感染 幼虫需经移行才能发育成成虫,其途径:皮肤—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肺、肺微血管、肺泡—支气管—咽—胃 —小肠生活史:丝状蝴侵入皮肤f移行f成虫f产卵f随粪便排除体外一{杆状蝴(第一、二期)f丝状蝴} 土壤 长期慢性失血原因:a. 吸血:以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吸血b. 渗血:钩虫吸血时,头腺分泌抗凝素,使伤口血液不易凝固自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出的血液量与吸血量 大致相当c. 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d. 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 钩蚴性皮炎(着土痒):感染期蚴钻入皮肤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 出现充 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诊断:粪便检查以检出钩虫卵和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1)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浮聚法(3)改良 加藤法(4)钩蝴培养法(5)免疫学检测皮内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以及ELISA.蠕形住肠线虫(蛲虫)寄生部位:小肠末端、盲肠、结肠等处感染期:感染期卵 感染途径:经口 成虫寿命:雄虫1 周;雌虫2~4周感染方式:肛门--手--口(自体感染) 产卵位置:雌虫夜间爬出肛门外产卵于肛周虫卵发育快: 6h 可发育为含蚴卵(感染期卵)蛲虫雌虫在肛周的爬行、产卵刺激肛门及会阴部皮肤,引起皮肤搔痒,是蛲虫病的主要症状 患者常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消瘦、夜惊、夜间磨牙等。
长期反复感染,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诊断:肛门拭子法中的透明胶纸法、在肛周取材查虫卵在粪便内检获成虫或在患儿睡后查看肛周附近有无爬出的雌虫也可确诊,一般在入睡1~3小时后进行丝虫(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成虫寄生部位:班氏丝虫:浅、深部淋巴系统马来丝虫 :浅部淋巴系统;■生活史亠状幼入侵人体f侵入淋巴系统f淋巴结中发育为成虫f进入循环系统f随蚊叮咬进入蚊胃f•微丝蝴f腊肠期幼虫f丝状济丝状蝴随蚊叮咬侵入人体蚊胃感染期:丝状蝴 感染方式:经媒介昆虫(蚊)传播 中间宿主:蚊 卵胎生班氏丝虫在易感蚊体内发育成丝状蚴需10-14天,马来丝虫仅需要6-6.5天丝虫寿命:成虫4〜10年,微丝蝴一般约为2〜3个月微丝虑幼在人体的夜现周期性(白天在内脏毛细血管 中,夜间在)临床表现类型:微丝蚴血症(无症状带虫者)、急性期(早期急性过敏性炎症反应)、晚期 (淋巴系统阻塞征) 微丝蚴血症:血中出现微丝蚴为带虫者患者一般无任何症状,如不治疗,此微丝蚴血症可持续10年以上但近来来研究表明微丝蚴可引起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 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幼虫和成虫的分泌物和代谢产物、幼虫蜕皮、雌虫子宫排泄物以及死虫虫体分解 物等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慢性期: 象皮肿:较多发生在下肢及阴囊,其它如上肢、阴唇、阴茎、乳房等也可发生上下肢象皮肿可见于两种 丝虫病,而生殖系统象皮肿则仅见于班氏丝虫病一般在象皮肿患者血中常不易查到微丝蚴睾丸鞘膜积液: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渗入鞘膜腔内,阴囊肿大班氏丝虫病人多见, 部分病人可在积液中找到微丝蚴乳糜尿:机制是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所致的病变 腰干部位的淋巴压力增高,导致从小肠吸收的乳糜液回流受阻,而经侧支流入肾淋巴管,导致肾乳头粘膜 薄弱处破损,乳糜液流入肾盂,混入尿中排出临床表现:常多次间歇发作,发作时尿呈乳白色,混有血液时呈粉红色 乳糜尿中含有大量脂肪,沉淀物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外周血可查见微丝蚴旋毛形线虫 成虫和幼虫同寄生于一个宿主体内,不需要在外界发育,但完成生活史必须要更换宿主 成虫寄生于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幼虫寄生在宿主的横纹肌内 雌虫直接产出幼虫(卵胎生) 感染方式:经口 感染阶段:含幼虫的囊包 人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多种哺乳动物 如猪、犬、鼠、猫及熊、野猪、狼、狐等野生动物,均可作为本虫的保虫宿主雌虫产幼虫一幼虫经血液循环到达横纹肌发育成囊包一人因食含活幼虫的猪肉而感染一猪吞食含幼虫囊包的 饲料而感染一幼虫在小肠内自囊包逸出至肠腔发育为成虫一雌虫产幼虫猪、鼠相互感染 病原诊断:采用活检 免疫诊断:皮内试验、乳胶凝集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其它检查: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诊断旋毛虫病的重要线索此外,患者血清中肌组织特异酶(如肌 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活性显著增高终宿主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成虫一虫卵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成虫寄生部位:肝胆管内 感染期:囊蚴 感染方式:生吃了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经口感染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沼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有些地区,淡水鱼的感染率达100%保虫宿主:哺乳动物匀可以,以犬、猫为最多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犬与猫需25〜30天;鼠平均21天;人约1月成虫寿命: 20〜30年在犬与猫体内,成虫产卵1100〜2400个/条/日 生活史类型 属世代交替型致病原因:由虫体机械性刺激作用;虫体阻塞作用;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作用致病机制: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 扩张,引起阻塞性黄疸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甚至胆道炎症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易 引起胆石症诊断:流行感染史;病原学检查:粪便涂片法、粪便卵集法、十二指肠引流液查卵;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 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成虫一虫卵一水中发育一毛蚴一胞蚴一母雷蚴一子雷蚴一尾蚴一囊蚴一童虫一成虫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成虫寄生部位:肺 感染期:囊蚴 感染方式:人生吃了含有囊蚴的石蟹、蝲蛄,经口感染 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石蟹(溪蟹)、蝲蛄 童虫移行: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穿过膈肌后侵入肺部 童虫或成虫:可异位寄生 保虫宿虫:哺乳动物类、如犬、猫、豹等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需2〜3个月 成虫寿命:5〜6年或更长 生活史类型:属世代交替型诊断:病原诊断—痰或粪中查到虫卵即可确诊。
活体组织检查:皮下包块或结节手术摘除检出童虫或成虫 免疫诊断一皮内试验、ELISA、循环抗原检测、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印渍技术、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等技术 分子生物学诊断斯氏并殖吸虫 终宿主为中型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人不是适宜终宿主日本裂体吸虫成虫f虫卵f水中发育f毛蚴H母胞蚴f子胞蚴f尾蚴夕童虫f成虫中间宿主钉虫 f一^一■一成虫寄生部位: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 感染期:尾蚴 感染方式:人是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后,尾蚴经皮肤侵入人体中间宿主: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 童虫移行:皮肤—心、肺—动脉—静脉—肝门静脉—肠系膜 静脉 可异位寄生于肺、脑等保虫宿主:各种哺乳动物 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 需 49~63天成虫寿命:平均4.5 年,长的可达因20~46年 产卵部位:肠壁毛细血管产卵虫卵去向:60%沉积在结肠壁,23%回流到肝脏,16%被排入肠腔,1%到其他组织 致病机制:虫体侵入、移行、定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虫体发育繁殖过程中分泌物、排泄物及虫卵刺激所引 起的急性过敏性炎症反应免疫病理反应:W型变态反应(虫卵肉芽肿)、III型变态反应(肾损害等)因此, 从免疫病理的角度来讲,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部位:肝内门静脉分支、结肠壁静脉,尤以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最多。
病理变化:虫卵沉积在局部静脉内,引起该部位的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 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机制: SEA 可溶性抗原(酶、蛋白质和糖类)诊断: 病原诊断:粪检:水洗沉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