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二章节印度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宋锡同课件.ppt

81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91685185
  • 上传时间:2019-07-0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11MB
  • / 8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 印度佛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主讲人:宋锡同博士,,第一节 佛教的产生 第二节 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第一节 佛教的产生,一、什么是佛教 二、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释迦牟尼与佛教最初的信众 四、佛教最初的教义形成,一、什么是佛教,佛教,即佛陀的言教佛,梵语音译,意指“觉者”;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的三大特色: 第一,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万物因缘和合而生,而非“神创”佛与众生只是觉悟时间上的差别 第二,主张众生平等 第三,众生皆可成佛,通过自己的修行最终得到解脱 如今,佛教已是一种世界性宗教二、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1、婆罗门教时期 2、沙门思潮时期 从时间上看,佛教创始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即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1、婆罗门教时期:,《四吠陀》 《奥义书》,1、婆罗门教时期:《四吠陀》,早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西北部,逐渐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混合同化以吠陀为代表的雅利安文化,亦与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婆罗门教,代表中上层社会思潮其代表典籍是:《梨俱吠陀》、《耶柔吠陀》、《沙摩吠陀》;而代表下层人民心声的则有《阿达婆吠陀》这四种典籍即印度思想史上的《四吠陀经》,涵括了早期印度文明的全貌。

      三纲领、四种姓,《四吠陀经》为以正统自居的婆罗门教的权威经典;婆罗门教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大纲领:即“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在婆罗门教影响下的古代印度社会把人民分成高低不同的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1、婆罗门教时期:《四吠陀》,但婆罗门教传入恒河中下游佛教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则是相当晚的事,约在公元前8世纪它的到来,给原有的社会结构以极大的冲击这里的居民有的接受了婆罗门教文化及其社会模式,有的则取激烈反对态度反对者形成强大的社会潮流,反馈到它的西北产地,引起连锁反应;而婆罗门教仍继续向南流传,为一些权势者所接受,持久不衰1、婆罗门教时期:《奥义书》,大约与此同时(BC8-BC5世纪),婆罗门教内部发生分化不少人对祭祀万能表示怀疑和不满,有人公开否认梵天(婆罗门教的创世主)的存在一种新的思想——《奥义书》思潮在婆罗门教开始孕育成熟 《奥义书》 中的突出理论:“梵我同一”与“轮回解脱”,《奥义书》:“梵我同一”,世界万物的本质是“梵”(Brahman),不变而且唯一;人的生命现象的主体是“我”(Ātman),它使人具有意识、情感等生命现象,并对人的善恶行为负责。

      我”在现象上有许多,但在实质上则是“梵”,因而我与梵是统一的《奥义书》:“轮回与解脱”,人的行为会产生业力,这种业力将对人(阿特曼)死后我的趋向(即人的再生的形态)有影响轮回的新形态因善恶报应有好坏之分,但终不能脱离痛苦,因为轮回状态实际是人无知的产物只有依靠最高的智慧,跳出轮回,才能真正脱离苦海而解脱,此境界即“梵我同一”:认识到人的生命主体与万有的本体是无差别的,达到至上境界;这样才能消除人对本来并不独立存在(不实在)的外物之执着,因而也不会有痛苦《奥义书》的影响,《奥义书》虽然也被认为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但对印度后来产生的佛教等宗教派别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它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影响极大佛教中不少理论是在吸收改造《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 《奥义书》标志着一种新的思辨哲学正在挣脱“祭祀万能”的宗教外壳呈现出来,为当时活跃的思想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材料2、沙门思潮时期,由于恒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列国兼并战争引起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变比,在思想文化领域得到十分敏感的反响,加上婆罗门教文化同这个地区土著文化的交汇激荡,以及《奥义书》哲学的兴起,终于在前6世纪形成了以婆罗门教为一方,由诸沙门团体为一方的两大思潮。

      “非正统”的沙门思潮的组成比较复杂,观点繁多代表宗教主要有:佛教、耆那教和唯物派《长阿含经》提及的“六师外道”,1、不兰那·迦叶:否定善恶报应,不存在因缘 2、末咖梨·拘舍罗:世界自然变化,人的业力无能 3、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顺世论,世界四大构成,无业报轮回、地狱天堂、灵魂 4、婆浮陀·伽旃那:否定善恶报应因果联系,七要素理论,地火水风苦乐命 5、散若夷·毗罗梨子:怀疑论,不作回答 6、尼乾陀·若提子:肯定因果报应,但也有怀疑论倾向 六师外道基本观点: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偶然的,世界不存在天堂,没有来世2、沙门思潮时期,佛教产生于沙门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下: 婆罗门教腐化:相信神祗存在,也相信“业报”的力量,但已过分制度化; 耆那教:批判正统、强调苦行,落入极端 唯物派:否定“业报”,主张世欲,陷入另一极端三、释迦牟尼与佛教最初的信众,释迦牟尼佛,俗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佛出家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与印度交界的提拉科特)太子,父为国王净饭王,母为王后摩耶夫人据佛教史料记载,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6年,享八十岁,与中国春秋时的孔子几乎是同时代人。

      他自幼接受古印度传统教育,十九岁时为寻求解脱之道而出家修行,三十岁时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睹明星悟道成佛三、释迦牟尼与佛教最初的信众,1、释迦牟尼的一生 2、佛陀的十大弟子,1、释迦牟尼的一生,约BC567年古印度迦吡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拘萨罗国的属国)净饭王妃摩耶夫人夜梦白象驮子,第二年蓝毗尼花园无忧树下生子;“乔达摩·悉达多”——“梦想成真”; 婆罗门学者的预言:君王或圣者; 17岁(一说19岁),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妻,29岁(一说19岁)其妻生子罗睺罗(覆障、束缚意);自脱衣冠成沙门 问道:南渡恒河、习禅定、修苦行; 35岁(一说30岁)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鹿野苑“初转”,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憍陈如、阿舍婆誓、摩诃跋提、摩男俱利、十方迦叶 宣说四圣谛、八正道 佛教三宝具备:佛(领袖)、法(教义)、僧(参加人员) 佛教正式成立 此后十多年内一直在恒河两岸奔走传法 50多岁后主要在舍卫城传教 80岁时涅槃于拘尸那迦城外的两棵菩提树间,遗体火化后的骨质舍利为摩揭陀国的阿阇(she)世王等八国君王分去,造塔供养2、佛陀的十大弟子,四部《阿含经》 《大智度论》 《大涅槃经》,,,,,,,目犍连救母与“盂兰盆节”,目犍连在定中见到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尖那样细小,皮骨连结在一起,即以钵盛饭菜以飨老母,饭到母亲手中,立即化为炭火。

      目犍连见状,万分悲痛,即以此情禀告佛陀,祈求开导救母的办法 佛陀说:“你母生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正法,贪嗔邪恶,愚弄众生,故受此饿鬼之苦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众自恣日,设百味珍肴、鲜果于盆中,供养僧众,你母即可超度 目犍连听后,依教奉行,此后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汉译为“倒悬”,形容饿鬼之苦,如人倒悬唯有以盆盛食品斋僧,才能解除倒悬之苦《楞严经》卷一 如是我闻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最初方便故事来源于《楞严经》和《佛说摩登女经》,此故事也是佛陀宣讲《楞严经》的缘起《楞严经》中记载有一年佛陀在室罗筏城安居结束后,带领许多弟子接受波斯匿王的供养,阿难外出有事没跟上,于是就单独到舍卫城街上乞食被摩登伽女之母以咒摄入淫席,清静戒体快要被毁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将阿难与摩登伽女带回祗桓精舍接受教导。

      阿难自恨自己一向只重多闻,道力粗浅,请佛宣说奢摩他三摩禅那等诸佛如来得成菩提之妙方便,由是佛宣说了殊圣的楞严大教佛陀回答阿难的最后四个问题,以谁为师?——《波罗提木叉》(戒本) 以何安住?——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经典如何教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四、佛教最初的教义形成,1、无我 2、缘起 3、无明 4、轮回 5、解脱 6、佛教与婆罗门之对比 7、佛教基本教义确立,释迦牟尼在批判吸收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的基础上建立佛教,1、无我,“婆罗门至上”的理论基础:梵我同一梵:宇宙的最高实体;人的主体,我人类社会也存在一个最高的社会阶层,即婆罗门祭司基层,最高地位不变; 针对婆罗门“梵我同一”论,早期佛教提出“无我”观念:宇宙中不存在作为万有实体的“梵”,而且在人的生命现象中也没有意识、情感等主体的“我”无我”成为佛教最主要的特色2、缘起,缘起论:世界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流变,否定婆罗门等宗教关于世界或人的形成及实质的基本说法后提出上述观念事物或人生现象是由多种要素或条件构成的,事事可为因,事事可为果 生、灭只是缘起,只是新的聚合与分离。

      因此,事物和人生不过是因缘和合的流转变化过程3、无明,在佛教看来,世界充满痛苦,但造成痛苦的原因于与自身的认识直接有关——认识不到世间事物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认识不到人生现象中没有一个永恒不灭的主体,认识不到事物是缘起的,因而产生贪欲,追求自身永恒存在,追求对外部事物的永恒占有即因不知缘起,而认识不到“无我”而产生执着,进而种种苦生 消灭无明之苦的“法门”:使人觉悟,方法很多,层次各异4、轮回,佛教还吸收改造婆罗门教“轮回与解脱”理论; 人若认识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或不按佛教的要求行事,就会不断轮转于生死,进入坏的生存状态若体悟佛教根本真理,则会真正摆脱痛苦5、解脱,获得真理的必备条件:讲轮回引导众善奉行;但轮回只是无知之人所处的精神境界,佛教的根本目的则是要引导众生跳出轮回,获得佛教的根本真理,认识事物或人生的本质因而消除无知、无明,大小对不实之物追求或欲望,真正摆脱痛苦,达到解脱(涅槃)基于轮回与解脱理论而产生的分歧,佛教的轮回和解脱理论在佛教后来的发展中世纪形成了所谓的方便说法与究竟之谈此即佛教后来形成不同分支,以及不同分支之间对佛的说法理解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一6、佛教与婆罗门之对比,同样讲善恶报应与轮回:婆罗门的善是只遵循“婆罗门至上”信条,按种姓制度行事;而佛教的善则是“无我”、平等,不追求或贪恋并不实在的永恒之物。

      同样强调智慧解脱的方法,但二者内容不一样;婆罗门认为解脱的根本方法是认识“梵”,一切皆梵,外物不实,停止追求而无业力,故不再生,跳出轮回,摆脱了痛苦;佛教则认为解脱的根本方法是认识到事物无我,一切皆缘起,因而人不可能永远拥有或真正得到实在的外部事物贪恋和追求由此停止,无业力亦无轮回,也就摆脱痛苦,达到解脱(涅槃)7、佛教基本教义确立,关于轮回和解脱的理论在佛教后来的发展中实际形成了所谓佛的方便说法与究竟之谈这也是佛教在后来形成不同分支,以及不同分支之间对佛的说法的理解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一 佛教后来在理论上不断演变,又提出许多新的观念或学说,但此教的基本教义或理论倾向,在其创立时就确立了第二节 佛教在印度的传播,一、原始佛教 二、部派佛教 三、大乘佛教 四、后期佛教,一、原始佛教,亦称早期佛教:指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大致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到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 地域:印度北部鹿野苑——中部恒河流域——中印度的7个国家; 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四谛、五蕴、缘起、无常、无我、中道、平等一、原始佛教,四谛:佛教关于现实世界充满痛苦以及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 五蕴:关于人体及其身心现象构成的理论。

      色(物质)受(感受)想(概念)行(行为)识(了别) 缘起:关于以人生现象为主的世间事物的形成及变化的主要理论 无常:关于人生现象等事物形态的一种判断;认为人生现象不断变化,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