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oc
28页目 录一、德兴市情解读(一)市情概况 1(二)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2(三)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评价 4(四)发展优势与劣势 6(五)发展机遇与挑战 7二、发展背景环顾(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7(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8(三)江西省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9(四)上饶市发展态势 11三、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定位(一)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13(二)城市发展功能定位 16(三)城市发展形象定位 17(四)实现德兴城市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 18四、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与布局(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20(二)产业发展战略 20(三)产业布局 25五、与周边市县的协调发展(一)协调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27(二)协调综合交通建设 27(三)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 28德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一、德兴市情解读(一)市情概况德兴,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改邓公场置德兴县,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1990年12月撤县设市,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江西省直辖市,由上饶市代管德兴市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东接浙江省开化县,东南与玉山县、上饶县毗邻,南和横峰县、弋阳县相接,西接乐平市,北连婺源县。
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2094.8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和大茅山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1.2万德兴,古之城邑,文化灿烂:距今已有1800多年治县历史,唐宋时期成为全国重要的银铜产地和文化旅游胜地,涌现出湿法炼铜“鼻祖”张潜、南宋治荒名吏董谓等许多名人志士,历代进士有422名德兴的“多元文化”——人口的1/3人口来自浙江,1/3来自祖国各地,具有移民城市的文化特色,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德兴的“铜文化”——历史上德兴就是中国的铜矿采冶基地,采选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历经宋、元、明等朝代,几经兴废,以宋朝最为兴盛,北宋湿法炼铜大家张潜所著《浸铜要略》就是在此总结而成现在的德兴铜矿就是在古代的铜矿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德兴的“红色文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著名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属江西27个“全红县”之一1934年底,在方志敏的领导下,红军第十军团在德兴重溪组建并北上抗日,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德兴素有“铜都”、“银城”、“金山”之美誉:境内的德兴铜矿是世界五大斑岩铜矿之一、亚洲第一大斑岩矿山全市现已探明储量并开发的矿产达30多种,其中铜储量900多万吨,l958年建成德兴铜矿,年产铜居全国之首;黄金储量580余吨,占全省的70%,潜在价值高达221亿元,居我国南方之首,年产黄金亦居江南之首;德兴是历代银场,南朝陈开始采银,故又称“银城”。
德兴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基地德兴是绿色的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75.1%,是全国最早“百强”林业县(市)和全国科技兴林试点县(市)之一德兴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大体上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江南第一仙峰”—— 三清山位于德兴市东部,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境内有“大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梧风洞就在境水力资源充足,境内有“一河四水”,水电理论蕴藏量达l5万千瓦,可开发量达9.5万千瓦,是全国第一批1O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达标县(市)之一德兴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浙江省毗邻,处于江西、安徽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之间的连接地带,具有贯通东西,联系沿海,辐射西部的区域功能德兴的工业虽初具规模,但主要是资源型企业,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大,因此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发展后劲德兴区位较偏,距最近的地区中心城市上饶市区、景德镇市区有100多公里,距衢州市区150多公里,距浙赣铁路、梨温高速、320国道均有80多公里,距205国道有100多公里境内的景婺常高速公路和相邻的景婺黄高速公路江西段均已经开通,德九一级公路银泗段已经建成通车,德兴的对外交通联系正在不断改善,正在逐步成为江西省对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
德兴的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89%,来自工业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81.3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4.1亿元德兴大茅山经济开发区是上饶市两家省级开发区之一,已初步形成了“六个小区”的工业布局,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二)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德兴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境内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在此生活自南朝陈朝开始就有人在此采银,故又称“银城”自唐以来,就有矿业的生产和冶炼的记载据《县志》载,唐上元二年(675年)置邓公场,“每岁产银十万两,收税山银七千两”宋熙宁间,采矿业更为兴旺,设有银场、金场、铜场宋天禧五年(1021年),县产银八十八万三千余两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至嘉佑七年(1062年),县境内置“德兴县场”,采选铜矿元佑中(1090年前后),境内“胆水”涨溢,“始置饶州兴利场”,采冶铜“岁额五万余斤”清同治八年,知县孟庆云曾从浙江雇工到铜厂采选硫铁矿民国时期,县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依附于农业的手工业和商业规模小、数量少县地方岁入预算中,工商业收入的比重很低,民国23年(1934)为9.1%,25年3.4%,30年为10.6%,37年为7.3%。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境内仅有几家手工业作坊,个体手工业者几百人,年产值仅1万余元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值仅409万元由于长期的战争影响和交通不便的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生产十分落后,人民生活相当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兴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1949年-1957年,处于“一五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济逐渐得到发展德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精神振奋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此期间,德兴仍然以农业为主,但总的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194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67万元(当年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1.5元,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6.7%、3.8%、9.5%;经过三年恢复,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02万元,人均67.2元,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85.0%、5.4%、9.6%1958年-1965年,处于“二五期间”和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国家和江西省投资兴建了德兴铜矿、银山铅锌矿、江西有色冶炼加工厂、江西光学仪器厂、新光仪器厂、大茅山化工厂等一批大中型中央、省属企业,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了江西省境内为数不多以重工业为主的铜、银、铅、锌采选、冶炼加工、光学仪器和化学工业的工业体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相当的财富。
1966年-1978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120万元,人均增长至424.4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调整为28.8%、62.5%、8.7%这一时期,德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业取代农业成为全县经济的主导产业,占到整个经济总量的50%以上国家在此期间投资新建了一些三线工厂和大型采矿企业,促进了产业结构中的工业比重提高2.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1978年-1990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德兴在政治、经济上实行拨乱反正、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推行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极大的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1985年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商品经济农业经济开始从自给性生产向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转变1989年起,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县国民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七五”时期,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8%,县属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5%1990年12月,德兴撤县设市,城市经济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生活有了较大改善1991年-2000年,德兴市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1992年,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由于交通“瓶颈” 等因素的制约, “三线厂”陆续整体搬迁离开德兴一批市属企业如百勤异VC钠公司、金山金矿、天海集团、德畅集团,以及多样化经营产业如江铜机械铸造有限公司、江铜矿山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江铜实业有限公司、江铜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切实转变观念,积极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异军突起,壮大了工业力量,增添了德兴工业经济的发展动力2001年至今,德兴市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金矿采选与冶炼、化工建材业、非金属制造业、轻纺服装等行业的数十家公司企业相继入驻六个工业小区,为德兴市的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2000年到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0.9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9.3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5.94%财政总收入也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由2001年的2.1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9.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66%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78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8.8%、62.5%、8.7%;1990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5.7%、61.5%、12.8%;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8.91:61.30:29.79,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17%,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2.59%,“两个比重”在上饶市位居首位。
税收收入总量在上饶市排名第1位 (三)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评价1.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粮食生产稳中求进,市场安全有了保障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前进,全市共有25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1家国家级和2家省级黄柏和万村生猪养殖基地、张村千亩蔬菜基地等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荣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基地”称号在上饶市率先成立了东东蔬菜合作社、窗帘合作社等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了新岗山菌菇厂、万村鳗鱼养殖场等一批种养殖企业但在三次产业中,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加,影响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另外,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有待进一步推进 (2) 工业:国有企业在整个工业企业中的比重较大,非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占了62%,增加值占了65%;资源依托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矿产采选业的工业产值占了67%,增加值占了64%,工业产业链较短;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偏低,优势企业数量较少,远未形成产业集群,导致德兴工业经济的活力不足,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影响城镇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另一方面存在着重工业对农业和轻工业渗透能力弱的问题,这种结构性缺陷,主要不在于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产值偏低,而主要在于关联度低,发展不协调工业总体发展情况,全市59家规模以上企业在金三角地区内有51家,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88.5%,可见金三角地区在全市的工业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三个镇的工业发展主要为资源依赖型行业、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银城镇有银鹿、虎头岭两个工业小区银鹿工业小区位于铜都大道北端,首期规划1.1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定位是“以鞋帽服装、小五金加工为主导劳动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产业小区”,目前主要入园企业有金属制品业2家、木竹加工业3家、农产品加工业2家、纺织业3家、印刷业1家虎头岭工业小区首期规划1.17平方公里,发展定位是“以农林产品加工及制药业为主导的高附加值产业小区”,主要入园企业有木竹加工业5家、中成药业1家、铅冶炼厂1家(要搬迁)泗洲工业小区位于泗洲镇,发展定位为“以铜矿三产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