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越南劳动法(中文版).doc
74页越南劳动法 编译单位:驻胡志明市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商务组 指导单位:经济部投资业务处 谨注:本法系越南第十三届国会于2012年6月18日通过,生效日为2013 年5月1日,中译内容如有疑义,则以原文为准 越南台湾事务委员会2012年10月23日台商座谈会参考资料 平阳省台湾商会编印目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二章 工作 ----------------------------------------------- 4 第三章 劳动合约 -------------------------------------------- 6 第四章 学艺、训练、培养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 19 第五章 职场座谈、集体协商、集体劳工协议书 ----------------- 21 第六章 薪资 ---------------------------------------------- 27 第七章 作息时间 ------------------------------------------- 31 第八章 劳动纪律及物质责任 --------------------------------- 34 第九章 职场安全、职场卫生 --------------------------------- 39 第十章 女性劳工的个别规定 --------------------------------- 44 第十一章 未成年劳工及其他劳工适用的个别规定 ----------------- 47 第十二章 社会保险 ------------------------------------------ 53 第十三章 工会 ---------------------------------------------- 54 第十四章 解决劳资纠纷 --------------------------------------- 56 第十五章 劳动之国家管理 ------------------------------------- 67 第十六章 劳动之国家清查及违反劳动法令之处分 ----------------- 68 附录:越南劳动法越文版 -------------------------------------- 70 劳动法 (文号:10/2012/QH13) 依据第51/2001/QH10号之越南1992年宪法修订案; 国会兹发布劳动法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适用范围 劳动法制定劳动标准规范;劳工、雇主、集体劳工代表组织、雇主代表组织间有关劳动关系,以及直接与劳资关系有关的其他社会关系之权利、义务及责任;国家对劳动之管理。
第2条:适用对象 1. 越南劳工、学徒、见习生以及本法规定的其他所有劳工 2. 雇主 3. 于越南任职的外籍劳工 4. 直接与劳动关系的相关机关、组织及个人 第3条:用语释义 本法下列用语释义如次: 1. 劳工系指满15足岁以上,具备劳动能力,按劳动合约工作,所得支付薪资并接受雇主调度及管理的人士 2. 雇主系指以劳动合约雇用劳工的企业、机关、组织、合作社、家庭户以及个人;若雇主为个人,则须完全具备行使民事的能力 3. 集体劳工系指共同为单一雇主工作,或属于雇主组织结构中的部分之具有组织性的群体 4. 基层劳工代表组织系指基层工会执行委员会,或于尚未成立工会组织所在地之直接管理的上级工会执行委员会 5. 雇主代表组织系指合法成立以代表并保护雇主于劳资关系中的合法权益之组织 6. 劳资关系系指劳资双方于雇用劳工、给付薪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7. 劳资纠纷系指劳资双方于劳资关系中所产生有关权利、义务以及福利的纠纷 劳资纠纷系包括个别劳工与雇主间的劳资纠纷,以及集体劳工与雇主间的劳资纠纷。
8. 集体劳工争取权益的纠纷系指集体劳工与雇主,于解读及执行劳动法、集体劳工协议书、内部规定、其他合法协议及规则产生差异所发生的集体劳工纠纷 9. 集体劳工争取福利的纠纷系指集体劳工于与雇主协商过程中,要求雇主确立有别于劳动法、集体劳工协议书、内部规定或其他合法协议及规则规定的新劳动条件所产生之纠纷 10. 强迫劳动系指采取武力、武力威胁或其他手段,以强迫他人劳动就范的行为 第4条:国家劳动政策 1. 保障劳工的正当权益;鼓励采用优于劳动法规定之确保劳工更有利条件的劳资协议;制定让劳工承购股份、入股以发展生产经营的政策 2. 保障雇主的合法权益,雇主应以合法、民主、公平、合理的方式管理劳工,并提升社会责任 3. 对于创造就业、自行创造就业、职训及学艺以争取就业的机会;生产经营而吸收多名劳工的活动,提供有利发展条件 4. 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分配;为劳工提供职训、培训、培养及提升技能;为可满足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需求之具有专门技术或高科技的劳工,提供优惠的政策 5. 制定发展人力市场,多元化人力市场供需连结的政策。
6. 劳工与雇主进行座谈、集体协商、建立和谐、稳定及进步的劳资关系 7. 保障男女平等原则;制定劳动制度及社会政策,俾保护女性劳工、残障劳工、高龄劳工以及未成年劳工 第5条:劳工的权利及义务 1. 劳工具有下列的权利: a)就业、自由选择就业、职业别、参加职业训练、提升职业操作水平且非遭受到歧视的权利; b)于与雇主达成协议的基础上,享受符合本身技术水准的薪资;于职场安全及卫生保障的条件下工作及获得提供保护劳动的设备;得依制度规定休息、带薪休年假及享受集体福利的制度; c)得依法律规定成立、加入、参与工会、职业团体及其他组织之活动;得要求及参加与雇主座谈、得落实民主规则、以及得于职场接受以保护本身合法权益的咨询;得依雇主内部规定参加管理工作; d)得依法律规定单方中止劳动合约; e)可进行罢工 2. 劳工具有下列的义务: a)履行劳动合约及集体劳工协议书; b)执行劳动纪律、内部劳动规定、遵行雇主合法的调派; c)遵行社会及医疗保险法之规定 第6条:雇主的权利及义务 1. 雇主具有下列的权益: a) 依据生产经营需求选用、配置及管理调度劳工;奖赏与施以劳动纪律之处分; b) 依据法律规定成立、参加、参与职业组织及其他组织之活动; c) 要求集体劳工进行座谈、协商、签订集体劳工协议书;参与劳资纠纷及罢工之解决;与工会协商涉及劳动关系,以及改善劳工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问题; d) 暂时关闭职场。
2. 雇主具有下列的义务: a) 履行与劳工签订的劳动合约、集体劳工协议书及其他协议,尊重劳工名誉及人格; b) 设置并与企业集体劳工落实座谈的机制,以及严格执行基层民主规则; c) 制作管理劳工簿、薪资簿并当权责机关要求时出示; d) 自投入营运起的30天内,向地方的国家管理劳工机关,申报雇用劳工,并定期予以提出有关劳工人数变动之报告; e) 遵循劳动法令、社会保险法、医疗保险法之规定 第7条:劳动关系 1. 雇主与劳工或集体劳工之间的劳动关系,系基于相互尊重彼此合法权益及福利、合作、平等、诚实及自愿的原则上,以座谈、协商、协调的方式确立为之 2. 工会、雇主代表组织与政府机关相互配合,协助建立和谐、稳定及进步的劳资关系;监督劳动法令之执行;保护劳工及雇主合法的权益及福利 第8条:严格禁止的行为 1. 对性别、民族、肤色、社会阶级、婚姻情况、信仰、宗教、感染爱滋疾病、残障人士或因成立、加入及参与工会活动的理由,有歧视的行为 2. 于职场对劳工进行性骚扰及虐待劳工 3. 强迫劳工就范。
4. 利用职训、学艺的名义图利,剥削劳工或引诱、强迫职训及学艺的人士参与非法的活动 5. 使用非经职训或未具备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劳工,从事属于须经过职训或具备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工作项目 6. 引诱、不实许诺及诈骗的广告的行为以诈欺劳工,或利用就业服务及按合约将劳工输出国外,以从事违法工作 7. 违法雇用未成年的劳工 第二章 工作 第9条:就业及解决就业 1. 就业系指非属法律禁止而能创造所得的劳动 2. 政府、雇主及社会负责参与提供就业机会,以保障具有劳动力者,均拥有就业的机会 第10条:劳工就业权 1. 劳工得于非属法令禁止范围内在任何雇主及任何地区内工作 2. 劳工得依其意愿、能力、作业水平及健康状况,直接与雇主连系或透过就业中介单位求职 第11条:雇主选用劳工的权力 雇主得直接或透过就业中介单位、人力中介企业选用劳工,得依其生产经营需求行使增减雇用劳工人数的权力 第12条:政府协助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 1. 政府于制定5年及每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确立增加就业机会的发展指标,并按各个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条件,提报国会审核发展就业及职训的国家计划目标。
2. 政府制定失业保险、鼓励劳工自行创造就业的政策;对雇用多名女性、残障以及少数民族劳工的雇主,提供解决就业机会的协助政策 3. 政府制定政策并创造有利条件,以鼓励国内及国外组织及个人投资发展生产经营,俾为劳工创造就业的机会 4. 协助雇主及劳工寻觅并发展海外就业机会 5. 设置国家就业发展基金,俾便对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优惠融资,以及落实法律规定的其他活动项目 第13条:就业计划 1. 中央直辖市及省人民委员会(以下均简称为省级人委会)拟定辖区劳工就业计划,以提报其同级的人民议会审核 2. 各政府机关、企业、社会政治组织、社会组织以及雇主,负责在其权限及任务内,参与就业机会计划之执行 第14条:就业中介组织 1. 就业中介组织具有对劳工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中介以及职业训练;按雇主需求遴选与供应劳工;搜集并提供人力市场信息,以及依法规定执行其他任务的功能 2. 就业中介组织包括就业中介中心及就业中介公司 就业中介中心得依据政府规定成立并运作 就业中介公司得依据企业法规定成立并营运,惟须取得省级政府管理劳动机关核发之从事就业中介服务活动许可证。
3. 就业中介组织得收取费用,并得依据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