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计量分析.docx
20页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计量分析 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计量分析 一、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概念形成的渊源 对于“粗放”、“集约”概念的使用,最早见于农业经济学中,当时称“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后来才被引申到整个经济领域最初,粗放经营的含义是指必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阔别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耕简作的经营方式;集约经营则指在必定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前者经过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增加总产;后者借助增大投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地租理论中也论及到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内容,他指出“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很大……对耕来说不用花费什么,或者同古老国家相比,只花极少费用这种“只需投资很少的资本,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和土地”的经营方式“就是粗放经营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56页 )“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阔别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60页。
在讨论级差地租时, 马克思认为,粗放经营和级差地租第一形式直接联系,而集约经营则与级差地租其次形式紧密相关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是由“两个和资本无关的一般缘由造成的:1、肥力……2、土地的位置级差地租其次形式则是“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造成的不同生产率引起的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66页 首次使用“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术语的是前苏联经济学家苏联在1928年开头第一个五年规划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直到50年月末期始终保持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的记录,此后,经济增长率开头下降,表现出恶化趋势,令人不解的是,其经济增长的恶化是在它保持了突出高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率的状况下发生的这就不得不使苏联的经济学家对其经济“增长方式”张开了讨论当时,他们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上述提示,把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依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粗放增长”,另一种是依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的“集约增长”并且指出,苏联过去的高速度增长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倾全力动员资源和增加要素投入的结果,然而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随着可动员的资源的日益削减,在忽视提高要素生产率的状况下,必定导致经济增长水平的下滑(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讨论》1995年第11期。
“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概念于60年月从苏联传入我国(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讨论》1995年第11期在此之前,我国经济学界不管没有使用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展露的种种低效率,高铺张现象进行过大量的分析此后,特殊在1979—1980年我国对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张开了全面深化的争论(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讨论》1995年第11期广泛使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之后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定义 从经济增长方式概念形成的渊源看,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安排和使用方式固然国外学者不常使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但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或缘由的分析,实质上也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对于这一点,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曾作过比较,就我国学者们而言,不管对粗放和集约型增长方式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是明确的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一国总体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所依靠的因素构成,其中增长因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经营管理、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通常把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称为要素投入,其余因素的总和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
进一步地,依据要素投入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把增长方式划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增加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由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为了能定量反映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或集约程度,笔者引入粗放度概念所谓粗放度是指要素投入增长率的贡献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注:对于一国总体来说,土地是固定的因此,在考虑要素投入的增长率时,舍象掉了土地要素的影响用公式表示为: δ=αL'+(1-α)k'/Y' 式中的α表示劳动的贡献份额; (1-α)表示资本的贡献份额; L'表示劳动投入增长率; K'表示资本投入增长率; Y'表示经济增长率 当δ≥0.5或δ<0且Y'<0时,增长方式为粗放型; 当0≤δ<0.5时,增长方式为集约型 对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又可按不同的粗放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型:当0.5≤δ<0.7时,为低度粗放型; 其次类型,当0.7≤δ<0.8时,为中度粗放型; 第三类型,当0.8≤δ<1时,为高度粗放型; 第四类型,当δ≥1或δ<0且Y'<0时,为超高度粗放型 三点说明: 1.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经济进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必定时期内人均实际产出量的增加和实际生产本领的增加经济增长特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进展不仅指更多的产出,还包括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展露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而经济进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所以经济进展包含经济增长从经济增长方式的定义可知,经济增长方式是获得经济增长的手段、途径和方式 2.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率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详细讲包含二层含义:其一是指全社会以优化的资源配置获得较好的经济增长;其二是指生产单位如何把得到的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地组合起来,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制造最多的产出经济效益的凹凸可以用综合要素生产率来度量所谓经济效益,则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经济效率所引起的相应的收益或收入那种不是由于提高效率而增加的收入,就不能叫作效益,而只能叫作收益或收入因此,经济效率是经济效益的实质,经济效率高意味着经济效益好;反之,经济效率低则意味着经济效益差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务必明确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其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第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对于第一个问题,学术界的熟悉比较多,而其次、三个问题则涉猎的比较少。
本文旨在经过对粗放度指标的划分,拟解决其次、三个问题 δ=0.5作为划分粗放和集约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志当δ<0.5时,经济增长为集约型,当δ≥0.5时,经济增长为粗放型, 这与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粗放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解释是全都的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又细分为低度粗放型、中度粗放型、高度粗放型和超高度粗放,是为了便于讨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 三、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分析模型 1.模型 本文测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所采纳的模型为:Y'=A'+ αL'+(1-α)K',这是由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求导后得出的,其中Y' 代表经济增长率,A'代表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K'代表资本要素投入增长率,α为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αL'为劳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α)K'为资本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 粗放度的公式为: δ=αL'+(1-α)K'/Y' 2.讨论对象 本文讨论1953至1993年四十一年的经济增长方式,按三种不同的时期来测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粗放度:一是按一年期,二是按五年规划期,三是按改革时期需要说明的是,改革时期从1979年算起,由于资料所限,我们仅考查到“八五”前期(1991—1993)为止。
3.对统计指标的说明 (1)经济增长率指标Y'我们均采纳国民收入增长率指标 (2)劳动要素投入L以历年全社会劳动者人数计算各时期劳动投入量增长率,而舍象掉象劳动质量、劳动强度的大小和劳动时间的变化状况 (3)资本要素投入K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K 值应为直接和间接构成生产本领的资本总存量,它包括直接生产和供应各种物质产品及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淌资产,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对于K值, 有的同志已估算出有关数据(注:参见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讨论》 1991年第4期其详细作法是:先估算基期年1952年的资本总量;再估算各年的净投资额(以积累额代替)并扣除价格指数;然后依据投资转化为资本的时滞系数计算各年的新增资本数量;最终,用上年的资本总量加上当年新增资本,得出各年的资本总量 (4)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 所谓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是指要素投入每增长1%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的百分比 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直接估算产出弹性简直是不行能的他们在进行增长因素分析时,通常要作完全竞争和规模酬劳不变的假定,以劳动与资本的收入份额来代表它们的产出弹性然而既使要计算劳动与资本的收入份额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和某些比例的分割。
在我国状况就更为繁杂,首先,我国实行的并非市场经济,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其次,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要全面计算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份额简直是不行能的但依据我国的实际状况,长期以来经济中存在着大量潜在劳动力的过剩现象,与资本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相比,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所以,我国经济界通常把劳动的产出弹性取为0.2或0.3相应地资本的产出弹性取为0.8或0.7(注:史清琪等:《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本文采纳0.3和0.7 表1时期 国民收入 劳动投入的贡献率aL' 资本投入的贡献率(1-a)K' 增长率Y' L' aL' K' (1-a)K'一五 0.84 5.04(53 8.9 2.8 7.2-57) (9.4%) (56.6%)二五 0.51 7.07(58 3.1 1.7 10.1-62)恢复时期 1.02 3.57(63- 14.7 3.4 5.165) (6.9%) (24.3%)三五 1.1 4.13(66 8.3 3.7 5.9-70) (13.4%) (49.8%)四五 0.63 5.53(71 5.5 2.1 7.9-75) (11.5%) (100.5%)五五 0.63 5.32(76 6.1 2.1 7.6-80) (10.3%) (87.2%)六五 0.99 4.97(81 10.0 3.3 7.1-85) (9.9%) (49.7%)七五 0.78 6.23(86 7.6 2.4 8.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