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名师学案.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八戒
  • 文档编号:343222489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20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名师学案 学习目标 1、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2、能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例证、对比论证及引证法,能说明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特点及对论证论点的作用3、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其实际的观点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通俗的阐明道理的写法难点: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论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道理为了阐明这一道理,毛泽东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论述了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使我们懂得: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要从实践中得到正确思想,而正确的思想又不断推动实践,而且,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1963年5月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上制定一个党内文件这个文件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要求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打退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猖狂进攻。

      《前十条》下达后,各地根据这个文件精神,重新训练干部,进行试点,为即将开展的农村“四清”和城市“五反”运动作了准备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四、导读理解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如何?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2.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3.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课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严密逻辑性课文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布局行文,结构严密,富有逻辑性②各层次内部亦论述严密而富有逻辑性。

      如本论部分: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可见构思之严密、逻辑之严谨③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如:“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中“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性,表达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5.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自我检测一、下面是一名高中生写给某杂志社的一封建议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一名高中生,对语文抬爱有加偶然发现并购买了贵社刊物的合订本,至今惠存于家,时常审查我认为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高考大限将至,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一定要说明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胜感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 ),国家动荡、政权更选、制度失效( )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 )正所谓:“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这警示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觉并( )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时代是___①___,实践是___②___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就是要___③___、___④___,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深化、拓展、升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规律性认识应当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只有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___⑤___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示 往往 他山之石 矢志不渝B.表示 常常 前车之鉴 始终不渝C.表明 往往 前车之鉴 始终不渝D.表明 常常 他山之石 矢志不渝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B.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C.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D.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压力,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3.请根据语境,把下面的五个短语分别填在文中标有序号的地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在每个短语后的横线上写上序号即可)理论之源:_______ 思想之母:_______ 根据时代变化:_______ 把握时代特点:_______ 直面时代课题: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一、答案:①“抬爱有加”改为“情有独钟”;②“惠存”改为“珍藏”;③“审查”改为“翻阅”;④删去“大限”;⑤“一定要”改为“最好能”。

      解析:作答本题,需注意用词要符合写信人的身份抬爱”为客套话,抬举爱护,用于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不合适惠存”是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不能用于自己审查”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大限”指寿数已尽、注定死亡的期限(迷信),不合语境一定”表示坚决或确定;必定材料是建议信,用于此处语气过于生硬二、答案:1.C;2.B3.理论之源:② 思想之母:① 根据时代变化:⑤ 把握时代特点:③ 直面时代课题:④解析:1.表明:表示清楚表示:①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②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出某种意义前面说的是“历史经验”,用“表明”更合适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前者强调一定的规律性,后者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且时间相隔不久根据语境,用“往往”更合适前车之鉴:指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他山之石:比喻能够帮助自己弥补缺失或提高水平的外力在语境中,前面的内容主要强调失败的教训,应该用“前车之鉴”。

      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一直不变矢志不渝:发誓立志,决不改变在这里,两个词语均可使用2.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整个语句的主语是“我们党”,中间的“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将主语偷换成了“科学理论思维”,可将“科学理论思维”放到“缺乏”之后,据此排除A、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承受”与“使命”不能搭配,可以改成“承受……压力”或“肩负……使命”,据此排除C项3.这五个短语可以分为两组,“理论之源”“思想之母”属于第一组,可填写在第①②处,根据“实践”与“理论”的对应性,可确定“理论之源”放在②处,“思想之母”放在①处另外三个短语是一组,根据第⑤处横线后面的“实践发展”可知,“根据时代变化”放在⑤处最合适;然后分析剩下的两个短语“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的逻辑关系可知,应在“把握时代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课题”,所以“把握时代特点”放在③处,“直面时代课题”放在④处 XX。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