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
164页1教案示例教案示例杠 杆一、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办法 通过探索性实验总结出来2.难点 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解决办法 由实验、再结合图形得到二、课时安排二、课时安排1 课时三、教学步骤三、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出示羊角锤或木工用的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展示观察图片)这些物体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无论多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三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 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 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羊角锤. 我们来描述用羊角锤(或起子)拔钉子的过程.(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2羊角锤是常用的工具,谁知道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多媒体演示) 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 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 请思考这三个杠杆有什么共同点?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一、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练习: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32.关于力臂的教学: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实验 1 展示图 3 所示的示教板.(边说边演示)示教板上有一杠杆AB,O点是杠杆的支点,O点右边每隔 10 厘米 1 条虚线将 50 厘米长的OB杆等分.现在取 5 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 4 个挂在杠杆左端A处,作为杠杆的阻力 .剩下的 1 个作为杠杆的动力 ,手拿该钩码在OB间寻找挂点,使杠杆平衡,刚好挂在第 4 个格上.实验 2 将OB卸下来,换上OC杆,虚线位置不变(如图 4 所示)保持左边的阻力 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寻找使杠杆平衡的挂点,发现钩码(动力 )仍在第 4 条虚线上,但此时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实验 3 将OC卸下来,换上OD杆(如图 5 所示),步骤同上.发现钩码(动力 )仍在第 4 条虚线上,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4上面 3 个实验结论的共同点是什么?在阻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动力作用点与支点间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但支点与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可见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板书)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 6 中杠杆的动力臂 和阻力臂 ——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详见书 P192 图 13-2).53.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学生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 7 所示(支点O用铁架台支撑.事先在左右各挂一个钩码使杠杆平衡.)请同学找出这个杠杆的五要素(O、 )若将右端的 1 个钩码换成 2 个钩码,那么应将钩码挂在什么位置能使杠杆重新平衡(学生猜想、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那么,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杠杆再次平衡?将 4 个钩码挂在 1 个格的位置上.(用操作结果证实.)实验数据次数动力 (个) 动力臂 (格) 阻力 (个) 阻力臂 (格)114142142231441你能将实验结论加以归纳吗?6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用比例式表示 ,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板书)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四、总结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现在,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搬动地球”吗?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阻力臂时,则动力<阻力.课堂练习:【例 1】 画出图 8 中 和 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与 的大小.【例 2】 图 9 所示杠杆,OA长 20 厘米,AB长 60 厘米,现在A处挂一重 200N 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书 P193 题 1、2、3教案示例教案示例第三节 滑轮7一、课时安排1 课时二、教具准备滑轮(4 个如.铁架台 3.绳子 4.弹簧秤 5.长尺 6.砝码 7.投影仪三、教学步骤1 1.复习引入.复习引入(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如图4).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可以是圆的吗?可以.2 2.新课教学.新课教学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8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第三节 滑轮(板书)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板书)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图 2)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9看图 3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看图 4,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实验 1】装置如图 5 所示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图乙的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动滑轮的五要素如图 6 所示)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杠杆呢?使用动滑轮为什么能省力?10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实验 2】实验装置如图 7 所示(边做边说)(刚绕完 1 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 G 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 (又绕完 1 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 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实验 3】实验装置如图 8 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 1 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11三、滑轮组 (其中 —绳子的段数 G—物重 —物体移动的距离 F—拉力 —拉力移动的距离)(三)总结(三)总结【小结】请学生填写下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定义实质特点练习 图 13—14、 “想想议议”四、布置作业1~4教案示例教案示例12第十四章 第一节 功教学用具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教学演示: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引言: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演示 1】 图 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13【演示 2】 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 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指出:人的推力F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演示 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 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小结:做功的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14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演示 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 4.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 A 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 B 运动至 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 A 至 C 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F跟S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演示 5】 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 5.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教师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