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三化学研究性课题.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34284228
  • 上传时间:2023-09-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初三化学研究性课题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空气中有什么? 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或者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所需的实验仪器、药品可自己搜集或从实验室借取)(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三)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五)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倾听学生们的争论和发言,随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并时时点头或用贴切的话语对学生们的表现表示赞许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 ,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物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这一标题可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学生回顾实验,整理思路,进行表述,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基本形成一个教完整的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七)教学反思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教学的起点挂靠在已知与未知的衔接点上,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着力考虑的问题。

      因此,我在课前布置研究性课题——空气中有什么?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表他们的高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不失时机地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如何应用化学反应的方法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探究的动因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