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应学院钟晋兰等4人赴印度尼西亚.doc
3页1嘉应学院钟晋兰等 4 人赴印度尼西亚调研的出访报告我校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研究员组织的研究团队2016 年获得该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客家华人华侨(梅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团队建设” ,为此组织了相关团队进行梅州海外客家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互关系的研究为完成该项目的海外调研,培养研究队伍,应印度尼西亚客属联谊总会的邀请,项目组成员罗迎新、钟晋兰、邓育文、张巧欢共 4 人组成印度尼西亚客家华人华侨调研团,经我校党委会同意,广东省外办批准,于 2017 年 8 月 13 号至 24 号赴印度尼西亚棉兰、泗水、坤甸、山口洋等地调研客家华侨华人社会、历史、教育、艺术与民俗文化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客家华人华侨(梅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研究所需的实地调研与文献、口述史资料调研组顺利完成了预定的任务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在棉兰与坤甸,调研组分别到棉兰的张榕轩故居、张阿飞故居、张榕轩墓地及其纪念园,坤甸的罗芳伯庙进行调研,收集客家华人在印度尼西亚开拓与发展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访谈了张榕轩的曾孙张洪均夫妇、罗芳伯第七代孙罗善旅先生,收集张榕轩与罗芳伯的口述史料。
二、在所调研的各个城市,调研组到当地客家会馆或姓氏宗亲会收集资料调研组到棉兰的苏北客属联谊会、泗水的惠潮嘉会馆和古氏宗亲会、坤甸的西加客属联谊会与西加山口洋客属联谊会等机构调研,收集当地的客属会馆与宗亲会资料,深入了解客家华人社团的历史与现状并与苏北客属联谊会与惠潮嘉会馆达成了进一步交流的合作意愿与创建分享资料的机制2三、到当地各华文报社与华校收集资料调研组到棉兰的《好报》 、 《讯报》 、泗水的《千岛日报》等报社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华文报刊的创办历史,收集报刊中的客家华侨与华人的报导资料调研组还到棉兰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泗水的小太阳三语学校等机构了解当地的华文教育概况四、到当地各客家庙宇调研,收集民俗文化资料这些客家庙宇包括棉兰客家华人所建的太平寺与观音禅院;泗水的天后宫与观音庙;坤甸的三神宫、观音宫、罗芳伯庙、福德祠;淡水港的罗芳伯故居(后被改造成罗芳伯庙) ;山口洋的慈恩楼(观音庙) 、福德祠、集福楼、恕德堂、天后宫、华狱宫、西天佛主庙、三教堂等调研组不仅注意收集这些庙宇的文字资料,而且尽可能访谈各庙庙祝,了解庙宇的建造历史、信仰圈及法会活动概况调研组此次赴印尼共调研了 4 个客属联谊会、1 个华人社团、5 个客家华人中的历史名人故居、纪念园、 3 家华文报社、1 个客家姓氏宗亲会、1 个客家村落——棉兰的美达村,棉兰、泗水、坤甸与山口洋的多条唐人街,2 家华文学校或三语学校,19 个主要为客家华人所建的寺庙,访谈了不少客家华人,收集到华文资料或报刊近 40 种,拍摄照片 3000 多桢,为进一步研究印度尼西亚客家华侨华人的开拓历史、社会经济、教育文化、民俗宗教与文学艺术等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调研组与各会馆、学校、报社、宗亲会等机构进行了友好的座谈与交流,与苏北客属联谊会与泗水惠潮嘉会馆等机构达成了进一步合作与往来的协议,不仅加强了印尼客家华人、华社与梅州的联系,而且为下一步继续开展“海外客家(梅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众多的线索与研究所需的大量文献、口述资料,从而为深入研究海外客家华人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次调研,客家研究院与相关的印尼客属社团进行的深入的交流,有的还签署了进一步合作与往来的协议印尼客属社团、华文学校与客籍华人期望能多派成员参加客家文化夏令营或冬令营、华文支教或帮助其培训印尼藉华文教师,帮助其寻根问祖、传承保护客家话、弘扬客家3文化等方面得到嘉应学院的帮助,为其牵线搭桥,助推印尼客家华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期望与原乡有更多实质性的与持久的来往与交流本次调研究完全按照预定的方案使用经费和安排行程,不仅完成了预定的调研目标,因调研地点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非常分散,调研组很多时间花在路途上,组员们每天早出晚归,克服一切困难,充分利用短期的时间尽可能收集到最多的资料在收集资料中,不同学科背景的组员们一起参与调研、讨论,彼此的田野调查能力得到提升,研究视野得到拓展,有利于本项目“海外客家(梅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
嘉应学院2017 年 8 月 3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