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传播学.doc
3页试谈大众传媒中的 90 后刻板印象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门户网站等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大众传播的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它一方面利用大众非常熟悉的价值观念创造一种东西,另一方面又利用这种创造的东西强化大众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从而影响大众,甚至形成某种模式而控制大众例如广告作品总是邀请一些年轻有活力、富有朝气、洋溢青春笑容的少男少女以 90 后形象代言产品久之,这种形象宣传就成为大众接受或消费的一种思维定式为此,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本能地认为 90 后就应该具有青春活力、朝气洋溢的精神风貌那么,这种社会化的过分简单、概括式的看法就是“刻板印象” ,也是大众传媒在有意无意的媒介作用下实现的某种有意识的控制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 1922 年 Lippman 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首次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由此,在这我将试以大众传媒为背景材料,分析对于 90 后的两种“刻板印象” 。
一、90 后作为青春活力的象征现在的 90 后虽不如 00 后、10 后那般新生态,但如今 90后的少男少女们都已茁壮成长为 20 几岁的怒放的花朵,女孩亭亭玉立,男孩阳光挺拔,我们洋溢着对生活的不褪热情,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对新鲜事物的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校的广播中,可以听到我们在大学中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在新闻媒体报纸报道中,可以看到我们积极从事各种公益事业,充当志愿者、小蜜蜂,到处都有我们忙忙碌碌的身影我们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生活,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向这个社会展现出无穷的活力,无邪的笑容,我们活得张扬,活得无忧无虑,活得多姿多彩!二、90 后作为脆弱自私的代名词继 80 后这一说法之后,人们也开始纷纷地给我们这一批出生在九十年代的人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非主流” 、 “自私” 、 “脆弱”等等对于新的一代,似乎都会有人来褒贬一番,或者忧心忡忡,或者赞扬嘉许不同的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自 90 后诞生以来,就不断的有词汇出现在我们眼前,从“ 迷惘的一代” 、 “愤青”、 “垮掉的一代” ,到现在的“火星文” 、 “新新人类” ,太多的修饰词,连我们自身都不知自己是否属于其中的一类。
网上、各大报纸上都有很多关于 90 后的评论,有的说我们这类人脾气太臭,不仅任性,而且敏感多疑,心脆弱得很;有的人说我们忽略真情,不论和多少人在一块,总挂着 ,一堆人聚在一块,一人一台,各玩各的;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在外人眼中,我们不合群,暴躁易怒,以自我为中心,脆弱到受不了任何打击,自尊心强到被老师批评几句就不堪重辱跳楼自杀我们似乎是不被看好的一代,是忤逆的一代,是无可救药的早熟的一代对此,作为 90 后的一员,我无法表示认同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接受了多元信息的冲击,时尚的传播、潮流的风行,使得我们这一代的行为作风与前辈有很多不同,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只是其中一些做法不被社会理解张美玲在《精神的拾荒者》中说“我们 90 后就是披着羊皮的野兽,也是穿着虎皮的小猫我们就是帮人不需要道谢,揍人不需要道歉的 90 后” 综上,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但刻板印象也有非常不好的一面由于它是固定化的,所以也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刻板印象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我们仍然生存在一个有着巨大等级差别的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影响潜移默化,社会舆论的压力无从抵抗,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仍然有天壤之别受此影响,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分化也必然会是巨大的和谐和共同富裕,人性的普遍和美,仍然只是我们遥远的一个奋斗目标,而不可能是现实现状的确切界定我们不能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保持某种清醒,还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