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骊山导游词.docx
29页陕西骊山导游词陕西骊山导游词1 小雁塔建于唐景猪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猪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陕西骊山导游词2 尊敬的各位旅客: 你们好! 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小丁”,名字叫丁一航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骊山 我们首先来到了骊山脚下,感觉骊山很高,突兀森郁,树木非常多,让我们来乘坐骊山索道吧,在上面,看临潼非常大,非常壮观有人这样称赞过:南视广临潼,西看古长安,北望渭河水,俯览华清宫,因此许多人看了都感到非常吃惊 现在,我们来到了骊山顶上,先来到了鸟语林,林里有许许多多的鸟类,如:白鸽、鹦鹉,路上还可以看到野山鸡。
可以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大自然的感觉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道庙,里面曾是陕西省著名道人的聚集之地,至今里面还有一些僧人在里面拜佛、念经,我们也可以进去拜佛、求签,以求平安然后我们来到了烽火台,这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的地方,当时,周幽王得到了一个美女,名叫褒姒,但她整天闷闷不乐的,周幽王为了让他笑,就听信了奸臣的话,在烽火台上点火,诸侯以为敌人来了就领兵来看,结果扑了空,褒姒看了,就给笑了起来 后来,敌人真的来了,诸侯以为是周幽王在和褒姒玩,就没来,结果周幽王被捕,周朝便衰落起来了,这就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下面我们来到的地方也同样具有历史意义,是“西安事变”的兵谏亭,当时杨虎城、张学良等人带兵在此地威胁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被逼无奈,只得同意后来,才有了“国共合作”因此这个地方在全中国都非常有名我介绍完了,百闻不如一见,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你们对此地有所了解,能让你们对骊山有更深的印象 陕西骊山导游词3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 《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名称由来 传说远古时天塌地陷,百姓遭难天神骊山老母带着两个女儿下界来炼石补天骊山老母和大女儿炼石,小女儿变成一匹飞马驮着母亲和姐姐飞上飞下,最终补好了天可是,有一条黑龙又从被天砸坏的地底钻了出来,用洪水淹没了大地骊山老母和两个女儿又制服了恶龙,拯救了人们然后,她们开始炼石补地等把地补严后,小女儿由于疲劳过度,没有来得及变过本相就卧在地上休息了等她一觉醒来,看到四周山清水秀,环境优雅,就决定留在这里她变成了一座大山,样子很像一匹黑色的骊马卧在人间这就是骊山 骊山传说 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过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
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院内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娲而建的 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陕西骊山导游词4 骊山是中国的名山之一,她是唐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景观独具特色,有千亩侧柏林、骊山拧拧柏、八戒显形树等其山势峻峭断层地貌别具一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骊山均留下烙印,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离宫别墅皇家风范、地热温泉极具魅力。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个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这两句诗恰到好处地向人们诉说着骊山的历史这里已构成了一处殊堪神往的旅游胜地 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过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蜗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
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 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 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1982年4月基建开挖地基时发现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专家发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积内发现5个汤池遗址,并确认它们分别是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和星辰汤,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遗址在这些遗址上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于1990年10月正式开放华清池内的五间厅是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住地 骊山森林公园管理处近年来本着“遵循骊山景区文脉,打造观景读史精品,以优质服务争创骊山再度辉煌”的原则,加大了对骊山的开发包装力度,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堪称一流,景观内涵让您叹为观止,她以其秀美深遂,成为赏景抒怀展示中华历史的大舞台 国内外朋友们,“骊山人”真诚欢迎您,我们将以“游客为上帝”的宗旨,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优美的环境,最佳的旅游秩序,让您尽兴而来,满意而归. 陕西骊山导游词5 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参观游览骊山风景区。
现在,我们从骊山的东大门(史称昭阳门)入园,首先大家看到的是骊山胜迹图,先了解一下骊山的概况骊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拔1302米,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3.7公里,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从地质角度来讲,骊山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经运动时期呈整体上升,形成北高南低的断块在陕西境内,骊山险峻不及华山,绵亘不如太白,徒峭不如龙门,但却以“秀”而闻名于世,因此又名绣岭,今天人们习惯上把骊山分为东,西绣岭,西绣岭上主要分布有烽火台、长生殿遗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谏亭、三元洞等景点,东绣岭主要分布有上善湖,七夕桥,上德苑,达摩洞,举火楼、石瓮寺、石瓮瀑布、鸡上架、遇仙桥、秤砣石等景点胜迹图下面的这些浮雕造型表现的分别是女娲补天、长生殿盟誓、遇仙桥、秦始皇戏神女、张骞出使西域等骊山传说了解了骊山大概情况后,请大家拾级而上,我们边走边聊,去仔细体味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独特的韵味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 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坐落在骊山第二峰的老母殿是为了纪念传说中中华民族创始人女娲而建的,相传女娲“抟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功高,后世人尊她为“骊山老母”,她死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据载,女娲本为骊山附近一名杰出的氏族首领,每当农历六月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