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飞红滴翠记黄山》.docx
8页第2周1-4教时教案(成稿)主备人:杨秀丽 审核人:张绍庭第2周1-2教时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目标:1、 知识打能力: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了解课文中所使用 的多种表达方式2、 过程与方法: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川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牛存环境教学重点:文中运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的方法,从各个方血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 自由地变换角度写景教学难点:理解多角度全视角地观察写景,切合电视图像的需要,跳脱式结构方式教时安排: 两教时第一课时一、 课前导学1、 创设问题情境播放《话说长江》电视片中关于黄山的片段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这如画的美景 是什么地方吗?是啊,自古黄山天下秀,这里的自然美景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我 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2、 激趣导思导学我国古代苦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白 古就冇“天下秀”的美誉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 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口然风光二、 质疑讨论1、启发质疑讨论⑴阅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的意思。
飞红——文中的黄山日出滴翠——青山苍松⑵给学纶5分钟吋间自山朗读课文,让学牛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 学生回答吋间顺序:黄山地质的形成空间顺序:上山到下山(不是游人行径的路线)逻辑顺序:奇峰 古松 怪石 云海 口出 温泉等景物逐一带出,相互独立2、引导合作探究(1)文章依照内容可分为几个部分?第二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读金文,理清文章结 构课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第二部分(第4_7段),分别介绍黄山的各种景观:奇峰 古松 云雾 怪石LJ出第三部分(第18段),介绍山下温泉明确:第一层第—6段,第二层第7 —8段,第三层第9-14段,第四层第15段,第五层第16 — 17段三、反馈矫正1、典型拓展分析从时间顺序上说说黄山是怎样形成的?(或用简明示意图画出)(略)2、知识规律总结用吟哦讽诵读书法朗读课文,冋顾前面风景,标出文中所写景物及其特点① 奇峰:高而险② 古松:苍翠奇特③ 怪石:千姿百态④ 云海:轻盈⑤ LI出:魂丽壮观辉煌⑥ 温泉:令人有温暖感四、巩固迁移1、 达标迁移训练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地壳 阴晦 殷勤 鳌鱼 仙山 琼阁② 解释下列词语娇嫌仙山琼阁殷勤阴晦 鱼贯③ 填空本文选占 ,作者是当代散文家,小说家 ,著有 , 等散文诗集2、 整体巩固提升白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放声朗读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学1. 创设问题悄境有感情地朗读口己喜欢的课文片段2. 激趣导思导学二、质疑讨论1. 启发质疑讨论⑴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处?结合具体文句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山峰,挺拔巍峨险峻天都峰海拔1810米,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惊胆战古松,姿态万千,生命力强它的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他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右侧瓜无论何种姿态,都 显示岀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崖危石之上, 仰首苍穹怪石,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又可参观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云雾,轻盈飘忽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沉浸在云雾的怀 抱里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是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日出,瑰丽壮观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 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 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穷,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直接的抒情赞美温泉,惬意舒适⑵白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学生试读2. 引导合作探究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 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学牛读读思思,并做好批 注组织交流:【“从高空俯视……神游犬外了俯视)“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Z中,边塔登,边观 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西海中的飞來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 (如听导游解说)“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借 助于电视镜头展示应面來介绍自然风光的,使川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因此课文作角度 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自由地变换角度,或环景、全景,或 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 山独特的美。
三、 反馈矫正1, 典型拓展分析① 作为i篇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同学们在阅读中是否感觉到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 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 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白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 般都是客观介绍② 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耍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 的精心点化,在人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 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 应该怎样来理解呢?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 这样才能深人理解课文2, 知识规律总结.①解说词特点.第一,占由变换角度來介绍景物;第二,配合画面,着眼于解释画面; 笫三,语言口语化②主旨:木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学牛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白然的伟人创造力,懂得珍惜和 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四、 巩固迁移L达标迁移训练《与课堂同行》基础知识部分2.整体巩固提升语文活动:① 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
结合课文内容对照图片学习解说② 止学生选样一个较为熟悉的白然景观,选取其中的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 段解说词第二周3-4教时《画山秀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品味文章诗意美②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川词2.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诗意美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3. 情感态度: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教学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教学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教学时间:二课吋第一课时一、 课前导学:1. 创设问题情境: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 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 学们知道他是谁吗?2. 激趣导学导思:① 哪位同学來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冇中篇小说《红石山》 《三千里江山》②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岀,题目揭示了桂 林山水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人胆发言让学生能冋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 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二、 质疑讨论1. 启发质疑讨论⑴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 自由朗读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⑵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 人等等2 •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來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 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 娓道來,文章过渡相当自然①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 次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來写的,本文也不例外最后归纳ill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笫三部分(笫16 — 17)段,血対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來②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 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回答: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第二层(第6 一 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牛白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 文语言特点三、 反馈矫正:1・典型拓展分析2. 知识规律总结1. 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來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儿位学牛朗读, 每位学生读1一 2段2. 读完示作比佼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 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3. 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四. 巩固迁移1. 达标迁移训练字词教学:褒贬(b obi/n):评论好坏 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玲珑剔(t%透 精髓(su<):比喻精华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嶙峋(15nx, 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 —点一点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远望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黑黝黝(y u):没有光亮;黑暗 黝(y u)黑2. 整体巩固提升联系本文及所了解的内容,再给其他人推荐一些游玩的景点?如:人象汲水的象鼻山第二课时一、 课前导学:1. 创设问题情境:诵读课文.进入新课2. 激趣导学导思:1. 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 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 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二、 质疑讨论1 •启发质疑讨论⑴选儿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牛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 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冋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 见到的景色和传说⑵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冇垂点,如水色只写了不 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