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理学学习资料:10级 药理学总结.doc
17页第一部分 药理学总论(大部分出名词解释、选择)第一章 绪论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2、药物:改变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状态,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PK)1、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的学科2、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1)滤过: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2)简单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顺浓度差,不耗能,转运速度与pKa有关)3条规律(出选择):①分子越多,通过膜的药物越多;分子越少,通过膜的药物越少 ②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分解,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不易分解,其脂溶性强 ③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中排泄得快;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中排泄得快3)载体转运:①主动转运: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肽类,氨基酸,葡萄糖,K+, Na+等②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顺浓度梯度,不耗能)3、体内过程(理解过程和规律)(1)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主要在小肠)(2)分布:药物从血循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3)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主要在肝脏)(4)排泄: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和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转运过程(主要在肾脏)。
4、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5、血脑屏障:脑组织内的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血浆和脑脊液间屏障,能阻碍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性药物通过,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6、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的超家族,主要存在于肝脏中催化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7、肝肠循环: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经小肠上皮细胞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8、一房室模型: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给药后血液中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即达到平衡9、二房室模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和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平衡,而在另一些部位中的转运有一速率过程,但彼此近似,前者被归并为中央室,后者则归并成为外周室10、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比例消除11、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的量消除12、峰浓度(Cmax):一次给药后的最高浓度,此时吸收和消除达平衡13、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药物体内总量14、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峰浓度的时间,多为2(1-3)hrs15、稳态血药浓度 :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
稳态:约经4-5个半衰期,达到时间与剂量无关稳态浓度:与给药间隔和剂量相关)16、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17、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单位:L/h或ml/min)18、表观分布容积(Vd,非体内生理空间):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之比 Vd=D/C19、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PD)1、药物作用: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特异性、选择性)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引起的机体反应兴奋、抑制)3、不良反应(对机体不利、不符合用药目的) (重点掌握,最好能举例子)(1)副反应: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可造成口干、扩瞳、心率加快、解痉)(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急性/慢性毒性、致畸胎、致癌、致突变) (3)后遗效应:停药后残留药物引起的生物效应苯巴比妥催眠,次日头晕、困倦)(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也称反跳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急剧上升)(5)变态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遗传性G-6-PD缺乏者服用磺胺后可致溶血)4、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其中药理效应可用具体的数量和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5、质反应: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6、最小有效量:药物的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7、最大效应(效能):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8、效价强度: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药物产生同一效应剂量比较9、斜率:效应强度与药物浓度的比值10、个体差异性:量效曲线上的某个点是在该条件时一组实验动物产生效应的平均值11、半数有效量:质反应中引起50%阳性反应,量反应中引起50%最大效应的量12、治疗指数:表示药物安全性, LD50/ED50的比值越大越安全13、安全范围:ED5和LD95之间的范围13、治疗窗:产生治疗效应的药物浓度范围14、受体:能识别生命活性物质,与之结合,并产生生理反应和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15、完全激动药: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a=100%),能产生最大药理效应16、部分激动药:对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低(0%
17、拮抗药: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阻断药:结合后不产生作用)18、储备受体:高活性药物激活部分受体即产生Emax,剩余的未被激活受体称储备受体19、受体类型(每类举个例子)(1)离子通道型受体:一类自身为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直接受化学配体控制的受体(如乙酰胆碱N受体)(2)G-蛋白偶联受体:一类由GTP结合调节蛋白(G蛋白)组成的受体超家族,可将配体带来的信号传送至效应器蛋白,产生生物效应如乙酰胆碱M受体)(3)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一类酶联受体,能够同配体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由三部分组成(细胞外侧是与配体结合部位;中间段穿透细胞膜;细胞内侧是酪氨酸激酶活性区域)(胰岛素受体)(4)细胞内受体:是可溶性的DNA结合蛋白,其作用是调节某些特殊基因的转录如雄激素受体)20、第一信使:指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及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使物质21、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 22、脱敏:长期用激动药后反应性下降.如重复使用B受体激动药作为哮喘的支气管扩张剂,其疗效可降低23、增敏:长期用拮抗药后反应性增强、如反跳第四章 影响药效的因素(老师说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建议下面的都看···)1、药物方面的因素:(1)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2)联合用药 ①体外相互作用:配伍禁忌 ②体内相互作用:A.药代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如四环素+抗酸药含Fe2+、Ca2+发生络合吸收;华法林+保泰松类,血浆蛋白结合而出血;B.药效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生理性拮抗和协同,咖啡因+催眠药,兴奋或镇静作用;受体水平的拮抗和协同。 b阻滞剂普萘洛尔拮抗异丙肾上腺素的b受体激动作用2、机体方面的因素:(1)年龄小儿脑组织、肝肾发育不全,骨骼,牙齿,内分泌系统易受影响;老人的器官功能降低(2)性别考虑“三期”;药物反应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有性别差异(3)体重和肥胖影响分布容积和清除率(4)疾病肝脏疾病:影响PK(5)安慰剂效应源于医患关系、治疗手段和医生对病人的心理影响(6)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耐受性、耐药性、依赖性、停药综合征7)遗传因素是决定因素,可影响PK、PD个体差异因素源于基因突变第二部分 药理学个论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概论1、按递质分类(1)胆碱能神经包括 ①副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 ②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分泌神经、骨骼肌血管舒张神经 ③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④运动神经(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AChAcCOA胆碱酯酶乙酸胆碱+ChAc胆碱酯酶2、ACh的合成、贮存、释放和消除(1)合成:(2) 释放:①胞裂外排:钙离子进入,形成裂孔 ②量子化释放:囊泡为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单元(3)消除:由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一分子的AchE水解6×105个ACh分子/min。 多巴羟化酶去甲肾上腺素酪氨酸 多巴多巴胺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脱羧酶3、去甲肾上腺素的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1)合成:限速酶是酪氨酸羟化酶,特点是活性低,反应速度慢;对底物要求专一;胞浆中的DA或NA可反馈抑制此酶(2)贮存:NA与ATP和嗜铬颗粒蛋白(PG)结合,贮存于囊泡3)释放:①胞裂外排:钙离子进入形成裂孔 ②量子化释放 ③某些药物可促进NA释放:麻黄碱,间羟胺(4)消除:NE通过再摄取1和再摄取2 ,再摄取1(75%—95%)为储存型;再摄取2 为代谢型,由 COMT和MAO代谢4、胆碱受体的分类:能与ACh结合的受体,称为ACh受体,分为M1)M受体: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膜上的受体毒蕈碱型受体)(2)N受体: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和神经肌肉接头的胆碱受体,(烟碱受体,分为NN、NM)5、肾上腺素受体的分类:能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分为α,β两型α受体又分为α1和α2,β受体又分为β1和β26、除了突触后膜有受体,突触前膜也有部分受体见右图)在突触前膜的M、α2兴奋时,抑制递质释放(负反馈)在突触前膜的N、β2兴奋时,促进递质释放(正反馈)7、胆碱受体激动时的主要功能:M1受体:胃液分泌↑,NA释放↓;M2受体:平滑肌收缩,缩瞳, 眼压↓, 晶状体调节痉挛,腺体分泌↑心血管系统抑制NN受体(神经节N受体):神经节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NM受体(神经肌肉接头受体):骨骼肌收缩8、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时的主要功能α1受体:心脏兴奋,血管平滑肌收缩, 内脏平滑肌松弛, 括约肌收缩, 瞳孔扩大, 糖原分解、异生↑α2受体:血管平滑肌收缩,突触前膜负反馈,血小板聚集,胰岛素分泌↓β1受体:心脏兴奋,突触前膜正反馈,肾素释放↑,脂肪分解↑β2受体:平滑肌舒张,突触前膜正反馈,糖原分解、异生↑9、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分布及激动效应 10、常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6.1激动药一、胆碱酯类( M和N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 药理作用如下:1.M样作用: 2.N 样作用:1)心血管系统(抑制): 1)兴奋N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