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勘察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方案(最全).pdf
124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1EPCEPC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目录1.1勘察方案及详细说明. .31.1.1 项目概况与勘察范围. .31.1.2 勘察依据、任务与目标. .31.1.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1.1.4 对场地的理解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61.1.5 勘察实施方案. .81.1.6 勘察设备及资源配备计划. .111.1.7 勘察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131.1.8 勘察进度与保证措施. .161.1.9 勘察安全与环保措施. .181.1.10 勘察后期服务承诺. .201.2设计方案及详细说明. .211.2.1 设计方案. .211.2.2 设计方案详细说明. .221.2.3 设计质量、进度管理与措施. .541.3施工实施方案. .621.3.1 工程概况及实施条件. .621.3.2 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项目管理目标. .641.3.3 项目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661.3.4 施工部署和资源配置. .721.3.5 主要施工方案. .771.3.6 施工质量体系与保证措施. .951.3.7 施工进度与保证措施. .1001.3.8 安全施工措施. .1051.3.9 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保证措施. .1111.3.10 空气扬尘控制方案. .11921.1勘察方案及详细说明1.1.1项目概况与勘察范围(1)计划工期:勘察工期:勘察任务约定时间内提供符合设计规范及勘察规范要求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设计工期:合同约定时间内提交施工图及预算文件,施工图及预算文件需满足审查、施工、审计等相关要求。
2)建设规模及内容:拟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 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检查井及沉泥井,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及一套污水中转泵站3)勘察工作范围:完成的勘察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制订勘察纲要,进行测绘、勘探、取样、试验、测试等勘察作业,以及编制工程勘察文件,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配合服务以及场地现状的地形测量等内容) 4)勘察质量标准: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达到国家及地方现行质量验收合格标准在利用原有的管网基础上,增设新的管网,在上述达到排污管网全覆盖;实现污水全部进入污水管网,并得到有效处理的目标1.1.2 勘察依据、任务与目标1.1.2.11.1.2.1 勘察工作依据勘察工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依据建设单位在合同范围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外,其余均按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及 ISO9001 质量管理技术文件和纲要的勘察技术要求执行执行的标准、规范及文件有:(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 年版)(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 -2013(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 -2004(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1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2016 年版)(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9)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2008(1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2007(14)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5)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16)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YB/T9009 -98(17)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2015(18) 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 -2007(1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1999(2007 年版)(20) 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 -2010(21)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73-20103(22)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23) 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1.1.2.21.1.2.2 勘察工作任务和要求勘察工作任务和要求(1)收集相关区域地质、地震及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构)筑物总平面图,场区的地形,建筑物的性质、规模等资料;(2)查明场地范围内的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3) 查明场地内各土层的类型、 深度、 分布和工程特性以及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特征值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幅, 提供抗浮验算的地下水位,判定地下水及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提供水文地质计算有关参数、基坑开挖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5)查明埋藏河道、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6)预测地基沉降、差异沉降和倾斜等变形特征,提供计算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7)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根据地脉动试验测出场地的卓越周期8)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 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 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9)查明拟建建筑影响范围内的既有建筑、基础设施,分析基础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0)对可能采用的基坑开挖和围护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提出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11)对基础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12)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和图件1.1.2.31.1.2.3 勘察工作目标勘察工作目标勘察工作的目标为: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工程钻探、试验及水文地质测试等勘测工作,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场地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并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对拟建场地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评价,为地基基础选型、设计、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供地质依据和合理建议,并提交满足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和基础施工要求的技术成果。
1.1.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1.3.11.1.3.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地处广阔的前洪积、冲积平原,由西部山地上升,平原区相对下降,山脊破坏产物由地表水携带到山前淤积而成属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区与平原沉降区交界部位,拟建场地平坦,地势起伏小,呈西高东低势1.1.3.21.1.3.2 气象、气候条件气象、气候条件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587.5h ,日照率 58% ;年平均气温为 13,1 月份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2.1 ,绝对最低气温为-19;7 月份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为 26.9 ,绝对最高温度达 42.5 ; 平均气温较差为 29;年平均无霜期为 220 天全年平均降水量为 571.91mm ,但年降水量变化幅度很大降雨季节分布不均,78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 80%4左右,面 12 月和 12 月的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 20% 左右年平均风速为 2.6米/ 秒,风力为 2 级,最大为 8 级,大部分年份最大风力为 7 级,最大风速为 20 米/ 秒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带来的大量水气,降水的年际与年内变化均较大。
由于春秋季节经常出现少雨,往往形成干旱多年平均径流深39.4mm ,流径的年内分配与降水特点相似,多产生于降水集中的汛期一年中,水面蒸发量以夏季为最大,占全年蒸发量的 38.4%,春季占 33,9% ,秋季占 20% ,冬季占 7.7%1.1.3.31.1.3.3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河流渠系渗漏补给、灌溉入渗及山前侧向径流补给其中,浅层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具备了上述各种补给來源,而深层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主要补给方式为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径流由于受人为因索的影响而变得比较复杂总的径流方向是由西向东,在中部平原转向东北,水力坡度逐渐变小,径流越來越缓慢在常年性河流两岸,形成与河流位置相当的地下水分水岭由分水岭向两侧排泄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人工开采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侧向流出和潜水蒸发已逐渐减少1.1.3.41.1.3.4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地区出露的地层自老至新以此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其中震旦系、三叠系地层分布面积小,出露不全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地层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只有零星露头出露其他各时代地层出露良好。
其中第三纪上新世(N2)至第四纪早更新世(Q1)时期形成的内陆冰渍湖相沉积分布有膨胀土多呈褐黄、灰绿、紫红色,风化后多呈白-灰白色膨胀土多呈坚硬-硬塑状态,结构致密,裂隙发育,切面光滑,有光泽,内含姜石及铁锰质结核,局部夹薄砂层及砂砾层,地层岩性不均匀,矿物成分以蒙脱石为主1.1.3.51.1.3.5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山麓丘陵与山前平原的过渡地带其新构造地貌单元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基岩隆起区、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地区和平原沉降区1)基岩隆起区基本上是以基岩山区与山前堆积区边界为东界,主要为侵蚀中山、低山及丘陵台地隆起区本单元海拔高度由西北部的 1000m 向东南逐渐下降至 200m 左右发育有两级夷平面, I级夷平面(北台期面)形成于第三纪早期,海拔高度在 1000m 以上,在保留有该夷平面的残留面II级夷平面为中新世的构造剥蚀面,以海拔400m800m 的低山区利丘陵区最为发育2)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区以基岩山区与山前堆积区边界为西界,以山前断裂带断裂为东界,是基岩隆起区与平原区的过渡区在地貌单元划分上属山前地带台地及剥蚀缓斜地区 发育的一级夷平面是晚第三纪晚期的剥蚀面, 其海拔一般在 200m 左右,在山前和主要河流两侧的丘陵及台地区均有分布,西侧的盆地边缘。
3)平原沉降区以山前断裂带的断裂为西界的地区由冲积和洪积物构成,第四系厚度由山前的几十米 向东增大至 200m300m 第四纪时,由断裂控制的断陷和断隆形成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到第四纪已基本消失,整体处于坳陷状态,个别单元右差异运动凹陷: 分别以断裂为其西界和东界: 西向的曲线形态, 断裂始新统底界落差达 3000m 上第三系底界落差 200m 晚第三纪以来,断陷强烈活动转移到西界断裂上 下降盘上第三系底界埋深在为 711m ,上升盘上第三系埋深一般为300m400m , 附近断裂两侧上第三系底界落差大于400m 第四纪以来 断陷活动一直持续, 第四系下降盘在为290m ,上升盘一般直接出露早更新世地层最厚约 25m ,两倒差异幅度在北段为 30m 、附近为 250m 显示了一带差异运动5最强向北逐渐变弱近场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受 NNE向的断裂的控制,该断裂由于被 NWW向的断裂和断裂切割,第四纪以来存在活动差异性断裂东酋两倒差异輛度在北部的邢台一带为30m ,附近为 250m ,南约几米至几十米显示了附近差异运动最强,向北和向南连渐变弱的待点1.1.3.61.1.3.6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域构造稳定性地区位于平原地震构造帯上。
该带表现为强靈连延带、小霍密集带、活动断裂帯有资料的地段还存在地壳深断裂地震构造带是地震发生带地震发生概率比带外地区高,也可称之为潜在震源带平原地震构造带的地震构造右旋走滑断层和左旋走滑断层为主 地区的第四纪活动断裂也以这两组为骨干 1830年 7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断裂该断裂是近场区主要活动断裂在第四纪断裂中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明显活动,地形变资料还显示现代活动,它是的地震构造,成为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构造依据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
